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简述杜甫的人生历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21:59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3:23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成为那个时期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面镜子,他的这类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兵车行》反映了朝廷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丽人行》反映了统治集团的奢侈荒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深刻地指出当时社会*悬殊的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概括。再如《春望》等诗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嫉恨和对家破人亡的悲痛。“三吏”、“三别”等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对广大农村的祸害。
杜甫大量的诗篇除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外,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杜甫善于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提炼主题,从普遍现象中概括出本质,塑造出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形象,并寄寓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在他的笔下,京城、山村、战场、旅途等等环境无不*真如画,他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气氛渲染及对话等表现手法,并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人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典雅的文学语言、质朴的民间口语都被加以恰当地运用。在诗歌体裁方面,他各体兼善,尤擅律诗。总之,杜甫的诗歌创作不仅表现了明显的进步倾向,而且在艺术上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苦难人生的写照—“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指杜甫的现实主义杰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暴发,安禄山带兵反叛朝廷,从范阳长驱南下,攻陷洛阳。次年在洛阳称帝,不久又攻占长安。天宝十六年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在与溃败的叛军作战中,唐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为了与叛军继续作战,军队到处拉丁补充兵源,临近前线的新安、石壕一带受害最深。杜甫当时因谏言触怒肃宗,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他由洛阳回华州任所,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将一路见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新安吏》写安新安县吏奉命征兵,因为壮丁早已征完,只好用“中男”(未受过训练的未成年男子)来充数。诗中描写了征夫离别的凄凉场面。《石壕吏》写官吏夜里到石壕村捉人当兵,一个老妇人的三个儿子全都当了兵,这次老妇人又被拉去服役应急。《潼关吏》写潼关士卒筑城御敌的场景。《新婚别》写一对新婚夫妇由于征兵,不得不“暮婚晨告别”。新娘痛苦地说:“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他想随夫出征而不能,只得勉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戍行”。《垂老别》写一个子孙阵亡的老翁应征别妻的惨景。《无家别》写败阵的战士回到一片荒凉的家乡,而家人已死绝,正当他想务农安生之时,县吏又来要他应征,这回已是无家可别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4:41

杜 甫(上)

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则被称为“诗圣”。公元712年,杜甫诞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村,他出身于信奉儒学的官僚世家。杜甫七岁就会做诗,少年时酷爱读书、见多识广。

杜甫胸怀大志,一心想帮助皇帝治理国家但却事与愿违。他在长安十年,参加过科举考试,还直接向唐明皇献过赋,却毫无结果。杜甫不但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且生活日益贫困潦倒。由于沦落下层,杜甫对盛唐表面繁荣之下潜伏的社会危机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致使他逐渐成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之间的尖锐对立。当他四十五岁的时候才得到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是看管兵器库的小官。安史之乱期间,杜甫亲眼看到百姓深受战乱之库的悲惨景象。他把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后来的皇帝肃宗身上。杜甫冒着生命危险奔向肃宗所在的凤翔。肃宗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可是没多久就因为卷入朝廷的派系斗争被贬到华州当了司功参军。这一段时间杜甫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现实的诗篇,像:《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哀王孙》,以及“三吏”“三别”组诗等等。

公元759年,杜甫决定放弃官职,带着家人从华州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成都,开始他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郊外,他依靠老朋友的帮助盖起了一座草堂住了下来。当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时,他想到流离失所的人们为了天下的寒士免于饥寒,诗人甘愿牺牲自己。后来,杜甫在四川失去了依靠,又带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经襄阳回洛阳。可是在旅途中他贫病交加,几乎沦为乞丐。公元770年,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在从长沙到岳阳的一条船上,病中的杜甫挣扎着伏在枕头上,写下了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念念不忘的还是在战乱中流血的人民和动荡不宁的祖国。写完这首诗不久,伟大的诗人杜甫便走完了他艰苦的人生历程,终年58岁。

杜 甫(下)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他说“毫发无遗憾”“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的诗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基本特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困长安时优国思亲的强烈感情,情景兼备、淋漓尽致,千百年来堪称不朽之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格律严谨的七律,像一气呵成,节奏如流水般的畅快,语言像口语般的自然。把久经丧乱的诗人听到捷报时激动得热泪滚滚又乐不可支的情状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到杜甫时期形成了一个高峰。他利用五言和七言诗句准确的、形象鲜明地描绘、概括生活、自然景物和内心世界。而且他特别重视诗的含蓄,做到词清句丽、意味深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在飞扬回荡的旋律中,烘托出独立于秋气之中的诗人憔悴寂寞的形象。境界壮阔高远、对仗精密、声律严谨。字法句法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昔文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气象宏大、感慨深沉,历来被视为咏岳阳楼的绝唱。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风格变化多样。他突破了当时诗歌追求诗情画意的传统审美趣味和常规表现。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大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境界。并开出了后世各种风格流派的源头,历代诗人无不受到他的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http://www.cndfilm.com/works/glory200601.asp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6:16

杜甫生平
杜甫,字子美,唐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生於河南巩县。父名闲,是奉天县的县令。祖父名审言,在武则天的时代,担任膳部员外郎。曾祖父依艺,位终巩县县令。杜氏原住於湖北的襄阳,到了依艺这一代迁居巩县。
杜甫祖先中最显赫的,乃杜甫的十三代祖先——杜预,其人文武双全,擅长各种学问,於文著有《春秋左氏集解》,於武则是当魏、吴、蜀三国鼎立时,在夺取魏实权晋之下为将军,其平定了吴,世称「杜武库」。杜甫承袭他这位远祖所奠定的传统,深深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终身奉行的原则。
祖父杜审言遗留给杜甫的是诗的传统。在初唐的文坛,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号称「文章四友」,不仅文章写得好,更以五言诗知名。杜甫常以祖父为荣,后来在蜀作「赠蜀僧闾丘师兄」中赞美祖父
杜甫出生於玄宗即位之年,父亲杜闲在外作官,母亲在杜甫幼年时就已去世,他的几个弟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杜甫小时多病无母,四岁时便寄居在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的姑妈家,有一次杜甫和姑妈的儿子同时生了大病,姑妈全力以赴照顾他反而牺牲了儿子,这股伟大慈爱的亲情,深烙杜甫心中并养成他淳厚的性情。
杜甫在七岁时初次写诗,他在《壮游》诗中谈到: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当他十四、十五岁时,已俨然具有文士的风范,和一些文人们往来,意气风发。
杜甫在开元十九年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吴越江南之旅,此期到开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岁止,看遍六朝时代留下的文物,并在姑苏台上遥想当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在西陵古驿台寻找禹穴,追索秦始皇的行踪,体悟浓郁的思古幽情,让杜甫「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如此意气风发,才气满溢。
在开元二十三年回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却落第失败了。但杜甫似乎怀抱洒脱,不在意得失,又继续游历的计划。
甫此次转向古齐鲁燕赵的形胜之地,去享受怀古快意,而且杜闲当时尚在山东衮州当司马,此行可以顺道探望父亲。
这段期间从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岁到天宝四年三十四岁为止,即是〔壮游〕中所叙述的「快意*年」。杜甫在衮州认识苏源明,苏为尚古派诗人,两人尽情畅游齐赵,并纵谈文史,成为莫逆,后来苏源明在杜甫五十三岁去世时,杜甫曾作一首〔八哀诗〕哀悼这个好朋友。
纵游齐赵中,杜甫写了两首好诗〔登衮州城楼〕及〔望岳〕。杜甫七岁开始作诗,但作品已散佚,今天杜甫诗集开卷的作品是他到衮州来作的这两首诗。

由齐鲁回洛阳后,杜甫已是而立之年了,在洛阳与偃师县之间的首阳山麓,建造了名为陆浑庄的家园,并在这时候娶杨氏为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夫妻之间,感情非常融洽,尤其在安史乱起后,他们共尝许多*的艰辛,每次分离,杜甫总有许多思家的作品。
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杜甫留在洛阳,并与遭高力士等人谗言而被逐出宫廷的李白相遇,当时李白四十四岁,比杜甫大十一岁,他的文名已传遍天下,其时尚默默无闻的杜甫,必怀著向往和尊敬之心与李白交往。杜甫当时对李白的人和诗都非常向往,遂跟著李白,和当时也失意的高适(四十四岁)相遇,一起至梁、宋游历。三人各自有不少作品记述这段生活,杜甫写过〔昔游〕、〔遣怀〕,李白写了〔梁园吟〕、〔战城南〕,高适则有〔东征赋〕、〔琴台诗〕等。
之后三人分手,高适南游楚地,李杜同往山东,李白在紫极宫修道,杜甫则专程去拜访北海太守李邕,两人相偕游历下亭、鹊山湖亭等处;之后,杜甫到山东探望弟弟杜颖,李白这时恰在鲁郡老家,听说杜甫来了,匆匆赶来相会,杜甫情感真挚写了一首〔赠李白〕
传神地形容出李白的豪情来。这年冬天,两人在鲁郡东城一别,此后一生都未再相见
情感绵泛不尽,可见李杜二人肝胆相照,相之相惜之深刻交谊。而两人交会时互放的光芒,亦是文学史上璀璨的一刻。

杜甫与李白的郊游虽然痛快,但是杜甫终非李白,求仙遨游的生活终究不合适他,他一心关注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番理想大志催促著他在天宝五年,放弃了放荡齐赵及与李白畅游的快意,重新回到长安,这年杜甫三十五岁。
第二年春天,唐玄宗为求才下诏:凡文学艺术范畴内精通一艺以上者,可由地方推荐至*参加特别的考试。杜甫和元结皆应诏参加选试,谁知李林甫忌刻文士,下付尚书省试,使就选的人都落选,然后上表给玄宗说「野无遗贤」。杜甫因此被阻断了仕进的机会,适际又逢玄宗不理朝政,李林甫专权之**期,愈益感慨万千。
困居长安仍等待良机的杜甫,生活蹇塞下决定上诗给权贵,请人援引,其中之一是送给尚书左丞(副宰相)韦济的〔赠韦左丞丈济」,强调自己「老骥思千里,饿鹰待一呼」,第二次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口气更是迫切;可是仍未奏效
虽不断的努力,仍一无所获。对於如此的自己,唯有韦济给予好意。在表明自己的感谢后,又加上自己无法再等待的情形。所以想逃离都城,避开世俗,遨游於自在的世界中。
杜甫对自己的文章与*才能的自负与信心,强烈的形成他思想及行动的力量,又因自己辉煌的家世加重其使命感,愈显示求仕之积极。
到了天宝十年,四十岁的杜甫适逢玄宗举行郊庙之礼,便把握时机,写了一篇〔三大礼赋〕投延恩匦;这回他不在文辞上炫耀,而是借赋进谏,劝玄宗废除奢华的祭祀,除却贡献,以恢复淳朴的政风,玄宗看了这篇赋后,便请杜甫待制集贤院,等待诏试任用,可惜受试后并未得到录取通知。
由於玄宗在位日久,习於荒淫宴乐,将政事委诸贪权好货的弄臣,百姓饱受残酷剥削,加之一连串战役的失败,民穷财尽,壮丁伤亡。杜甫心觉惨痛,忘了自己所受的苦难,开始为无辜的百姓*,写了许多同情百姓的作品,自始一反赠答或美景诗,产生许多社会写实诗。如〔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戊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千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破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辟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海青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写军人出征,家人哭著送行,一片凄惨的景状。杜甫所以称为「诗史」就因为他的诗都是史实的纪录,对於唐代边防征役,兵卒苦难,均有深刻而真实的描写。
此间杜甫虽然不断藉由社会景况批判时政,但仍不放弃陈情谋职,直到天宝十三年,求仕依旧不成,生活十分贫困,不仅大人衣食不饱,小孩也常饥饿号哭。杜甫满腹辛酸,打算卜居杜曲,做一乡野小民,便在城南杜曲盖了一座茅屋,把洛阳的妻小迁来此定居这时他写诗常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野客」。杜甫此时才四十三岁,还不能安於野老生活,常自伤落拓,写诗抒概,并对百姓疾苦,朝廷昏瞶有多讽喻。
从天宝六年,杜甫满腹期望到长安谋图发展,到天宝十三年,失望伤心地离开长安,其间八年忍受贫苦、饥饿、疾病折腾,眼看朝纲紊乱,权贵荒淫,生灵涂炭,自己却*为力,求汲无门,当真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其内心的负荷难以笔述。

天宝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安禄山以除君侧奸臣杨国忠的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开始南下,在十二月十二日攻陷了东都洛阳。杜甫与家人开始一段艰辛困苦的逃难,〔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在夜半仍得走在荒山野径,加之深山雨多,道路泥泞,杜甫一行人手牵著手前进,终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西北三十里的羌村,这时得到肃宗於灵武即位(西元七五六年),一心期望肃宗能复兴唐室,於是便趁洪水稍退时,西去灵武投奔员武。不料杜甫在中途为贼军捕获,送往已沦陷的长安,也幸好他未曾*显赫,未被胡人重视,不若其他被俘虏的官吏被带到洛阳,被*投降或替安禄山做事。
忠心耿耿的杜甫在身陷长安的日子中,回想鄜州的家人,内心万分焦虑,在〔月夜〕中想念妻与子
肃宗至德二年,杜甫四十六岁,仍陷居长安,一连串兵败的消息,又感伤人世激变,忧国忧民的杜甫更是想念鄜州的妻子及山东平阴的弟弟,他一连串写了〔忆幼子〕、〔一百五日夜对月〕、〔遣兴〕等,其中〔春望〕非常有名
这首诗既是忧国感时,又是怀念家人之忡忡。
幸而这一年正月安禄山被其义子安庆绪所杀,肃宗利用贼军动摇*之际南下至凤翔,杜甫开始计划如何逃出长安而至凤翔,经过一路惊险颠踬,终於在五月十六日抵达,肃宗感其忠心忠义,下令授官为谏官左拾遗,第一次成为直属於夫子官吏的杜甫十分高兴,於〔述怀〕中写下「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但在就职后,力行谏诤触怒了肃宗,於闰八月初一,杜甫被闲置遣休鄜州,回鄜州后写了〔晚行口号〕记述自己行经晚山中,见雁落水寒,想到自己白头还家的心境;〔羌村三首〕记初抵家门,见一片荒凉惨景及家人悲喜交集的情状;〔北征〕则是回忆离开天子返家的种种情形。
在杜甫在羌村和家人共同生活之时,官军得到回纥军支援,终於十月十八日夺回洛阳,肃宗於十二月二十三日回到长安,杜甫亦携家带眷到达长安,写了〔洗兵马〕、〔晚出左掖〕、〔春宿左省〕、〔曲江对雨〕等许多忠君爱国的诗章,仍得不到肃宗重视,黯然出京,至华州就任,此后离开长安再也没机会为朝廷分忧并建功立业了,杜甫一生苦难重重,空有远大见解与高明理想,最后却落得浪迹江湖,野老终生。
任职华州后的第二年春天,杜甫回陆浑庄老家去探视,想起兄弟四散他乡,感慨万千。二月,从陆浑庄返华州,途经新安县,这时天气久旱不雨,饥馑发生,社会又是一片紊乱,杜甫从新安到石壕到潼关,一路所看到的都是老弱穷苦,荒凉混乱的情景。他将沿途所见,写成有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合称「三吏」;和后来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诗中充分表达出人民的苦难,以圣人胸襟体会百姓忧苦。
杜甫途经新安县的道上,看到官吏点兵的情形,县内无壮丁,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全需当兵,有钱人家的男丁有父母相送,贫苦人家的瘦男孩独自伤心落泪,杜甫见其哭啼惨痛,便安慰他们此役不会太累,长官亦十分亲切。虽然只是忠实描述所见,但足够令人鼻酸。
回到华州正值旱夏,到了秋天饥馑遍地,民情一片哀鸿,杜甫深觉无力回天,决定弃官流浪江湖。几经思考,杜甫打算移家秦州,此去千山万水,这一生再也未曾回到关内,西入秦州使杜甫诗风有很大改变,除了更接近百姓,平时描述生活外,也吸收西南歌谣、方言语音,形成有名的「吴体」。

杜甫带著对朝廷绝望的心情,黯然踏上往秦州的道路,在秦州的生活还算清闲安定,闲静的日子中仍以诗为要务,不忘同情百姓,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正义感,有时则抒发客居悲秋的心情,还有怀念兄弟、朋友的情感。〔月夜忆舍弟〕即是怀想失去音讯已久的故乡弟妹
杜甫在秦州生活三餐不继,住不满四个月收到一封住在同谷的好友的来信,极力形容同谷生活环境良好,杜甫决定携家前往,此行山川崎岖,遥远难行,一陆上所见奇山异水,山石怪骇,而人民生活十分疾苦,触发杜甫内心感受,写成秦州纪行一系列作品十二首。
经千辛万苦达同谷后,却发现事与愿违,生活仍十分不易,边哭边吟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从这几首诗,可见杜甫走荒山,儿女*,弟妹离散,山中白狐、黄狐、蝮蛇等怵目惊心,且看第一首感受他伤心的苦情
在同谷仍受贫困所迫,实在待不下去,杜甫於十二月动身前往成都,沿途仍以诗纪行,形成类似秦州纪行的十二首组诗,在十二月底抵达物产丰饶的成都,生活渐得安定。
杜甫和家人到了成都,暂时在西郊的草堂寺安定下来,第二年,上元元年(西元七六O年),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开辟一亩地,建了一座草堂,并向朋友要了许多树苗,种在家的四周。堂成后,一家人才真正过著安静的生活,已没有在秦州、同谷时那种走投无路的怨艾,渐渐有了安贫乐道的豁达,在〔春夜喜雨〕中可以感受到养育万物的自然恩惠
这时,杜甫依然思念故乡,担心弟妹的生活,忧心国家的前途,但在自然的平和,以及深厚的人情中,他的心灵逐渐恢复平静。
上元三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驾崩,杜甫的好友严武受调回长安,杜甫送严武至绵州的奉济驿,临别再三赠诗,〔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诗中显现许多不舍的心情,并哀叹自己要独自回草堂,寂寞过完残生。不料两人刚分手,四川徐知道便起兵反叛,成都一片混乱,杜甫回家路被阻而暂留梓州避难,之后再接妻儿至梓州,一家人暂居於此。
代宗庆德元年,杜甫五十二岁,於梓州听说唐军已收复河南河北,非常兴奋,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声泪俱下,喜极而泣,乱世离乡终有天下太平可携眷回乡之时。但是杜甫回洛阳的心愿仍未实现,因为当时中原虽复,但回纥气焰高涨在洛阳长安任意横行。
故乡归不得,成都乱后又无所依靠,只得继续留在梓州。梓州当时是东西川节度使的治所,也是官吏往来必经之处,杜甫不免要送迎往来,因此赠酬的诗特多。辗转多时,代宗广德二年暮春三月,一家人终於回到成都草堂,此时好友严武力劝杜甫投身仕途,并推荐给朝廷,使他回到成都衙门上班,开始幕僚生活。但他终究无法忍受紧张又拘束的工作,数度请求严武让他辞职回草堂,如愿之后,作了一首诗给严武〔敝庐遣兴奉寄严公〕
杜甫报告自己对野老生活的满足,并希望严武能来喝酒作诗。不久之后,杜甫赖以为支柱的严武突然去世,回乡之心便更加热切,五月便离开度过五年半时光的蜀地,心情纪录在〔去蜀〕
看出一直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行将老朽之时暮然回首,竟是满怀的人生厌倦与感慨。
严武的去世使杜甫一家生活失去依靠,陷入困境,只好收拾行囊,再度走上流浪迁徙之路。他们乘船入长江,到云安的路上写了〔旅夜书怀〕
写旅泊在外的心境,夜景雄浑,浪涌不绝,自己却受痼疾所苦,生命微渺飘荡,如天地间一只小沙鸥般。
杜甫到云安时,病重难行,便开始养病,直到代宗大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身体渐渐好转,才离开生活半年的云安,前往夔州。夔州位瞿唐峡附近,和后汉初公孙述所筑的白帝城相连,杜甫一家在山腰的房子落脚,此处风景壮丽绝色,西郊的武侯庙更是杜甫屡游不倦之地,写了〔八阵图〕
此期,杜甫对夔州特殊的奇风异俗亦有诗述:〔负薪行〕、〔雷〕诗、〔火〕诗等。
身子欠佳的杜甫,在闲静卧病中十分容易陷入回忆,除了一些感慨时局的作品外,大半是回忆过去经历的诗,如〔夔府书怀四十韵〕从安史之乱起追溯;〔遣怀〕及〔昔游〕则是回忆年少时代与李白、高适客游梁宋的经历;〔壮游〕更是从七岁学诗开始说起,历叙漫游吴越齐赵、客居长安、安史之乱、滞留巴蜀等,简直是一篇自传。
这年秋天,杜甫移居到夔州的西阁,初来觉得景物一新,又做了不少有名的诗,〔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秋兴八首〕主要描写身居峡中,心忆长安的心情,其八首七律合成一组,每首之间都有相互贯串组织的关系,这种连章诗,是杜甫诗中的独创。杜甫在夔州两年内,写了约莫四百三十首诗,占他现存作品的七分之三,其诗更是达到成熟境界。
直到大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杜甫五十七岁,决定离开夔州,和家人从白帝城下航瞿唐峡,至江陵会弟弟杜观,却受江陵诸公薄情,无法投靠久留之下,回到潭州,以船为家,采草药到鱼市场贩卖为生,〔江汉〕足见当时孤寂冷凉的生活
杜甫留在潭州过年后,到大历五年(西元七七O年),因潭州刺史被杀大乱,只好入衡州避难。久居水上的杜甫在颠沛流离下,风痹之病日重,最后卧倒舟中,写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历叙自己困窘之状与病势之危。诗成后,杜甫便在湘江舟中溘然长逝,这时是大历五年冬天,杜甫五十九岁。
杜甫的家人当时没有钱把杜甫的灵柩运回故乡,只好安厝於岳阳,四十三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将其灵榇带回洛阳附近的偃师,埋葬在首阳山下杜审言的墓旁。一代伟大的诗人,终身功名无成,事业寂聊,临老还飘荡江上,结束残生,此些凄凉况味愈显悲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8:07

杜甫生平
杜甫,字子美,唐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生於河南巩县。父名闲,是奉天县的县令。祖父名审言,在武则天的时代,担任膳部员外郎。曾祖父依艺,位终巩县县令。杜氏原住於湖北的襄阳,到了依艺这一代迁居巩县。
杜甫祖先中最显赫的,乃杜甫的十三代祖先——杜预,其人文武双全,擅长各种学问,於文著有《春秋左氏集解》,於武则是当魏、吴、蜀三国鼎立时,在夺取魏实权晋之下为将军,其平定了吴,世称「杜武库」。杜甫承袭他这位远祖所奠定的传统,深深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终身奉行的原则。
祖父杜审言遗留给杜甫的是诗的传统。在初唐的文坛,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号称「文章四友」,不仅文章写得好,更以五言诗知名。杜甫常以祖父为荣,后来在蜀作「赠蜀僧闾丘师兄」中赞美祖父
杜甫出生於玄宗即位之年,父亲杜闲在外作官,母亲在杜甫幼年时就已去世,他的几个弟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杜甫小时多病无母,四岁时便寄居在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的姑妈家,有一次杜甫和姑妈的儿子同时生了大病,姑妈全力以赴照顾他反而牺牲了儿子,这股伟大慈爱的亲情,深烙杜甫心中并养成他淳厚的性情。
杜甫在七岁时初次写诗,他在《壮游》诗中谈到: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当他十四、十五岁时,已俨然具有文士的风范,和一些文人们往来,意气风发。
杜甫在开元十九年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吴越江南之旅,此期到开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岁止,看遍六朝时代留下的文物,并在姑苏台上遥想当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在西陵古驿台寻找禹穴,追索秦始皇的行踪,体悟浓郁的思古幽情,让杜甫「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如此意气风发,才气满溢。
在开元二十三年回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却落第失败了。但杜甫似乎怀抱洒脱,不在意得失,又继续游历的计划。
甫此次转向古齐鲁燕赵的形胜之地,去享受怀古快意,而且杜闲当时尚在山东衮州当司马,此行可以顺道探望父亲。
这段期间从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岁到天宝四年三十四岁为止,即是〔壮游〕中所叙述的「快意*年」。杜甫在衮州认识苏源明,苏为尚古派诗人,两人尽情畅游齐赵,并纵谈文史,成为莫逆,后来苏源明在杜甫五十三岁去世时,杜甫曾作一首〔八哀诗〕哀悼这个好朋友。
纵游齐赵中,杜甫写了两首好诗〔登衮州城楼〕及〔望岳〕。杜甫七岁开始作诗,但作品已散佚,今天杜甫诗集开卷的作品是他到衮州来作的这两首诗。

由齐鲁回洛阳后,杜甫已是而立之年了,在洛阳与偃师县之间的首阳山麓,建造了名为陆浑庄的家园,并在这时候娶杨氏为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夫妻之间,感情非常融洽,尤其在安史乱起后,他们共尝许多*的艰辛,每次分离,杜甫总有许多思家的作品。
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杜甫留在洛阳,并与遭高力士等人谗言而被逐出宫廷的李白相遇,当时李白四十四岁,比杜甫大十一岁,他的文名已传遍天下,其时尚默默无闻的杜甫,必怀著向往和尊敬之心与李白交往。杜甫当时对李白的人和诗都非常向往,遂跟著李白,和当时也失意的高适(四十四岁)相遇,一起至梁、宋游历。三人各自有不少作品记述这段生活,杜甫写过〔昔游〕、〔遣怀〕,李白写了〔梁园吟〕、〔战城南〕,高适则有〔东征赋〕、〔琴台诗〕等。
之后三人分手,高适南游楚地,李杜同往山东,李白在紫极宫修道,杜甫则专程去拜访北海太守李邕,两人相偕游历下亭、鹊山湖亭等处;之后,杜甫到山东探望弟弟杜颖,李白这时恰在鲁郡老家,听说杜甫来了,匆匆赶来相会,杜甫情感真挚写了一首〔赠李白〕
传神地形容出李白的豪情来。这年冬天,两人在鲁郡东城一别,此后一生都未再相见
情感绵泛不尽,可见李杜二人肝胆相照,相之相惜之深刻交谊。而两人交会时互放的光芒,亦是文学史上璀璨的一刻。

杜甫与李白的郊游虽然痛快,但是杜甫终非李白,求仙遨游的生活终究不合适他,他一心关注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番理想大志催促著他在天宝五年,放弃了放荡齐赵及与李白畅游的快意,重新回到长安,这年杜甫三十五岁。
第二年春天,唐玄宗为求才下诏:凡文学艺术范畴内精通一艺以上者,可由地方推荐至*参加特别的考试。杜甫和元结皆应诏参加选试,谁知李林甫忌刻文士,下付尚书省试,使就选的人都落选,然后上表给玄宗说「野无遗贤」。杜甫因此被阻断了仕进的机会,适际又逢玄宗不理朝政,李林甫专权之**期,愈益感慨万千。
困居长安仍等待良机的杜甫,生活蹇塞下决定上诗给权贵,请人援引,其中之一是送给尚书左丞(副宰相)韦济的〔赠韦左丞丈济」,强调自己「老骥思千里,饿鹰待一呼」,第二次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口气更是迫切;可是仍未奏效
虽不断的努力,仍一无所获。对於如此的自己,唯有韦济给予好意。在表明自己的感谢后,又加上自己无法再等待的情形。所以想逃离都城,避开世俗,遨游於自在的世界中。
杜甫对自己的文章与*才能的自负与信心,强烈的形成他思想及行动的力量,又因自己辉煌的家世加重其使命感,愈显示求仕之积极。
到了天宝十年,四十岁的杜甫适逢玄宗举行郊庙之礼,便把握时机,写了一篇〔三大礼赋〕投延恩匦;这回他不在文辞上炫耀,而是借赋进谏,劝玄宗废除奢华的祭祀,除却贡献,以恢复淳朴的政风,玄宗看了这篇赋后,便请杜甫待制集贤院,等待诏试任用,可惜受试后并未得到录取通知。
由於玄宗在位日久,习於荒淫宴乐,将政事委诸贪权好货的弄臣,百姓饱受残酷剥削,加之一连串战役的失败,民穷财尽,壮丁伤亡。杜甫心觉惨痛,忘了自己所受的苦难,开始为无辜的百姓*,写了许多同情百姓的作品,自始一反赠答或美景诗,产生许多社会写实诗。如〔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戊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千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破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辟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海青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写军人出征,家人哭著送行,一片凄惨的景状。杜甫所以称为「诗史」就因为他的诗都是史实的纪录,对於唐代边防征役,兵卒苦难,均有深刻而真实的描写。
此间杜甫虽然不断藉由社会景况批判时政,但仍不放弃陈情谋职,直到天宝十三年,求仕依旧不成,生活十分贫困,不仅大人衣食不饱,小孩也常饥饿号哭。杜甫满腹辛酸,打算卜居杜曲,做一乡野小民,便在城南杜曲盖了一座茅屋,把洛阳的妻小迁来此定居这时他写诗常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野客」。杜甫此时才四十三岁,还不能安於野老生活,常自伤落拓,写诗抒概,并对百姓疾苦,朝廷昏瞶有多讽喻。
从天宝六年,杜甫满腹期望到长安谋图发展,到天宝十三年,失望伤心地离开长安,其间八年忍受贫苦、饥饿、疾病折腾,眼看朝纲紊乱,权贵荒淫,生灵涂炭,自己却*为力,求汲无门,当真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其内心的负荷难以笔述。

天宝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安禄山以除君侧奸臣杨国忠的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开始南下,在十二月十二日攻陷了东都洛阳。杜甫与家人开始一段艰辛困苦的逃难,〔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在夜半仍得走在荒山野径,加之深山雨多,道路泥泞,杜甫一行人手牵著手前进,终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西北三十里的羌村,这时得到肃宗於灵武即位(西元七五六年),一心期望肃宗能复兴唐室,於是便趁洪水稍退时,西去灵武投奔员武。不料杜甫在中途为贼军捕获,送往已沦陷的长安,也幸好他未曾*显赫,未被胡人重视,不若其他被俘虏的官吏被带到洛阳,被*投降或替安禄山做事。
忠心耿耿的杜甫在身陷长安的日子中,回想鄜州的家人,内心万分焦虑,在〔月夜〕中想念妻与子
肃宗至德二年,杜甫四十六岁,仍陷居长安,一连串兵败的消息,又感伤人世激变,忧国忧民的杜甫更是想念鄜州的妻子及山东平阴的弟弟,他一连串写了〔忆幼子〕、〔一百五日夜对月〕、〔遣兴〕等,其中〔春望〕非常有名
这首诗既是忧国感时,又是怀念家人之忡忡。
幸而这一年正月安禄山被其义子安庆绪所杀,肃宗利用贼军动摇*之际南下至凤翔,杜甫开始计划如何逃出长安而至凤翔,经过一路惊险颠踬,终於在五月十六日抵达,肃宗感其忠心忠义,下令授官为谏官左拾遗,第一次成为直属於夫子官吏的杜甫十分高兴,於〔述怀〕中写下「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但在就职后,力行谏诤触怒了肃宗,於闰八月初一,杜甫被闲置遣休鄜州,回鄜州后写了〔晚行口号〕记述自己行经晚山中,见雁落水寒,想到自己白头还家的心境;〔羌村三首〕记初抵家门,见一片荒凉惨景及家人悲喜交集的情状;〔北征〕则是回忆离开天子返家的种种情形。
在杜甫在羌村和家人共同生活之时,官军得到回纥军支援,终於十月十八日夺回洛阳,肃宗於十二月二十三日回到长安,杜甫亦携家带眷到达长安,写了〔洗兵马〕、〔晚出左掖〕、〔春宿左省〕、〔曲江对雨〕等许多忠君爱国的诗章,仍得不到肃宗重视,黯然出京,至华州就任,此后离开长安再也没机会为朝廷分忧并建功立业了,杜甫一生苦难重重,空有远大见解与高明理想,最后却落得浪迹江湖,野老终生。
任职华州后的第二年春天,杜甫回陆浑庄老家去探视,想起兄弟四散他乡,感慨万千。二月,从陆浑庄返华州,途经新安县,这时天气久旱不雨,饥馑发生,社会又是一片紊乱,杜甫从新安到石壕到潼关,一路所看到的都是老弱穷苦,荒凉混乱的情景。他将沿途所见,写成有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合称「三吏」;和后来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诗中充分表达出人民的苦难,以圣人胸襟体会百姓忧苦。
杜甫途经新安县的道上,看到官吏点兵的情形,县内无壮丁,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全需当兵,有钱人家的男丁有父母相送,贫苦人家的瘦男孩独自伤心落泪,杜甫见其哭啼惨痛,便安慰他们此役不会太累,长官亦十分亲切。虽然只是忠实描述所见,但足够令人鼻酸。
回到华州正值旱夏,到了秋天饥馑遍地,民情一片哀鸿,杜甫深觉无力回天,决定弃官流浪江湖。几经思考,杜甫打算移家秦州,此去千山万水,这一生再也未曾回到关内,西入秦州使杜甫诗风有很大改变,除了更接近百姓,平时描述生活外,也吸收西南歌谣、方言语音,形成有名的「吴体」。

杜甫带著对朝廷绝望的心情,黯然踏上往秦州的道路,在秦州的生活还算清闲安定,闲静的日子中仍以诗为要务,不忘同情百姓,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正义感,有时则抒发客居悲秋的心情,还有怀念兄弟、朋友的情感。〔月夜忆舍弟〕即是怀想失去音讯已久的故乡弟妹
杜甫在秦州生活三餐不继,住不满四个月收到一封住在同谷的好友的来信,极力形容同谷生活环境良好,杜甫决定携家前往,此行山川崎岖,遥远难行,一陆上所见奇山异水,山石怪骇,而人民生活十分疾苦,触发杜甫内心感受,写成秦州纪行一系列作品十二首。
经千辛万苦达同谷后,却发现事与愿违,生活仍十分不易,边哭边吟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从这几首诗,可见杜甫走荒山,儿女*,弟妹离散,山中白狐、黄狐、蝮蛇等怵目惊心,且看第一首感受他伤心的苦情
在同谷仍受贫困所迫,实在待不下去,杜甫於十二月动身前往成都,沿途仍以诗纪行,形成类似秦州纪行的十二首组诗,在十二月底抵达物产丰饶的成都,生活渐得安定。
杜甫和家人到了成都,暂时在西郊的草堂寺安定下来,第二年,上元元年(西元七六O年),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开辟一亩地,建了一座草堂,并向朋友要了许多树苗,种在家的四周。堂成后,一家人才真正过著安静的生活,已没有在秦州、同谷时那种走投无路的怨艾,渐渐有了安贫乐道的豁达,在〔春夜喜雨〕中可以感受到养育万物的自然恩惠
这时,杜甫依然思念故乡,担心弟妹的生活,忧心国家的前途,但在自然的平和,以及深厚的人情中,他的心灵逐渐恢复平静。
上元三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驾崩,杜甫的好友严武受调回长安,杜甫送严武至绵州的奉济驿,临别再三赠诗,〔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诗中显现许多不舍的心情,并哀叹自己要独自回草堂,寂寞过完残生。不料两人刚分手,四川徐知道便起兵反叛,成都一片混乱,杜甫回家路被阻而暂留梓州避难,之后再接妻儿至梓州,一家人暂居於此。
代宗庆德元年,杜甫五十二岁,於梓州听说唐军已收复河南河北,非常兴奋,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声泪俱下,喜极而泣,乱世离乡终有天下太平可携眷回乡之时。但是杜甫回洛阳的心愿仍未实现,因为当时中原虽复,但回纥气焰高涨在洛阳长安任意横行。
故乡归不得,成都乱后又无所依靠,只得继续留在梓州。梓州当时是东西川节度使的治所,也是官吏往来必经之处,杜甫不免要送迎往来,因此赠酬的诗特多。辗转多时,代宗广德二年暮春三月,一家人终於回到成都草堂,此时好友严武力劝杜甫投身仕途,并推荐给朝廷,使他回到成都衙门上班,开始幕僚生活。但他终究无法忍受紧张又拘束的工作,数度请求严武让他辞职回草堂,如愿之后,作了一首诗给严武〔敝庐遣兴奉寄严公〕
杜甫报告自己对野老生活的满足,并希望严武能来喝酒作诗。不久之后,杜甫赖以为支柱的严武突然去世,回乡之心便更加热切,五月便离开度过五年半时光的蜀地,心情纪录在〔去蜀〕
看出一直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行将老朽之时暮然回首,竟是满怀的人生厌倦与感慨。
严武的去世使杜甫一家生活失去依靠,陷入困境,只好收拾行囊,再度走上流浪迁徙之路。他们乘船入长江,到云安的路上写了〔旅夜书怀〕
写旅泊在外的心境,夜景雄浑,浪涌不绝,自己却受痼疾所苦,生命微渺飘荡,如天地间一只小沙鸥般。
杜甫到云安时,病重难行,便开始养病,直到代宗大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身体渐渐好转,才离开生活半年的云安,前往夔州。夔州位瞿唐峡附近,和后汉初公孙述所筑的白帝城相连,杜甫一家在山腰的房子落脚,此处风景壮丽绝色,西郊的武侯庙更是杜甫屡游不倦之地,写了〔八阵图〕
此期,杜甫对夔州特殊的奇风异俗亦有诗述:〔负薪行〕、〔雷〕诗、〔火〕诗等。
身子欠佳的杜甫,在闲静卧病中十分容易陷入回忆,除了一些感慨时局的作品外,大半是回忆过去经历的诗,如〔夔府书怀四十韵〕从安史之乱起追溯;〔遣怀〕及〔昔游〕则是回忆年少时代与李白、高适客游梁宋的经历;〔壮游〕更是从七岁学诗开始说起,历叙漫游吴越齐赵、客居长安、安史之乱、滞留巴蜀等,简直是一篇自传。
这年秋天,杜甫移居到夔州的西阁,初来觉得景物一新,又做了不少有名的诗,〔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秋兴八首〕主要描写身居峡中,心忆长安的心情,其八首七律合成一组,每首之间都有相互贯串组织的关系,这种连章诗,是杜甫诗中的独创。杜甫在夔州两年内,写了约莫四百三十首诗,占他现存作品的七分之三,其诗更是达到成熟境界。
直到大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杜甫五十七岁,决定离开夔州,和家人从白帝城下航瞿唐峡,至江陵会弟弟杜观,却受江陵诸公薄情,无法投靠久留之下,回到潭州,以船为家,采草药到鱼市场贩卖为生,〔江汉〕足见当时孤寂冷凉的生活
杜甫留在潭州过年后,到大历五年(西元七七O年),因潭州刺史被杀大乱,只好入衡州避难。久居水上的杜甫在颠沛流离下,风痹之病日重,最后卧倒舟中,写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历叙自己困窘之状与病势之危。诗成后,杜甫便在湘江舟中溘然长逝,这时是大历五年冬天,杜甫五十九岁。
杜甫的家人当时没有钱把杜甫的灵柩运回故乡,只好安厝於岳阳,四十三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将其灵榇带回洛阳附近的偃师,埋葬在首阳山下杜审言的墓旁。一代伟大的诗人,终身功名无成,事业寂聊,临老还飘荡江上,结束残生,此些凄凉况味愈显悲哀.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成为那个时期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面镜子,他的这类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兵车行》反映了朝廷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丽人行》反映了统治集团的奢侈荒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深刻地指出当时社会*悬殊的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概括。再如《春望》等诗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嫉恨和对家破人亡的悲痛。“三吏”、“三别”等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对广大农村的祸害。
杜甫大量的诗篇除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外,还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杜甫善于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提炼主题,从普遍现象中概括出本质,塑造出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形象,并寄寓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在他的笔下,京城、山村、战场、旅途等等环境无不*真如画,他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气氛渲染及对话等表现手法,并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人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典雅的文学语言、质朴的民间口语都被加以恰当地运用。在诗歌体裁方面,他各体兼善,尤擅律诗。总之,杜甫的诗歌创作不仅表现了明显的进步倾向,而且在艺术上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苦难人生的写照—“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指杜甫的现实主义杰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暴发,安禄山带兵反叛朝廷,从范阳长驱南下,攻陷洛阳。次年在洛阳称帝,不久又攻占长安。天宝十六年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在与溃败的叛军作战中,唐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为了与叛军继续作战,军队到处拉丁补充兵源,临近前线的新安、石壕一带受害最深。杜甫当时因谏言触怒肃宗,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他由洛阳回华州任所,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将一路见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新安吏》写安新安县吏奉命征兵,因为壮丁早已征完,只好用“中男”(未受过训练的未成年男子)来充数。诗中描写了征夫离别的凄凉场面。《石壕吏》写官吏夜里到石壕村捉人当兵,一个老妇人的三个儿子全都当了兵,这次老妇人又被拉去服役应急。《潼关吏》写潼关士卒筑城御敌的场景。《新婚别》写一对新婚夫妇由于征兵,不得不“暮婚晨告别”。新娘痛苦地说:“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他想随夫出征而不能,只得勉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戍行”。《垂老别》写一个子孙阵亡的老翁应征别妻的惨景。《无家别》写败阵的战士回到一片荒凉的家乡,而家人已死绝,正当他想务农安生之时,县吏又来要他应征,这回已是无家可别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杜 甫(上)

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则被称为“诗圣”。公元712年,杜甫诞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村,他出身于信奉儒学的官僚世家。杜甫七岁就会做诗,少年时酷爱读书、见多识广。

杜甫胸怀大志,一心想帮助皇帝治理国家但却事与愿违。他在长安十年,参加过科举考试,还直接向唐明皇献过赋,却毫无结果。杜甫不但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且生活日益贫困潦倒。由于沦落下层,杜甫对盛唐表面繁荣之下潜伏的社会危机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致使他逐渐成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之间的尖锐对立。当他四十五岁的时候才得到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是看管兵器库的小官。安史之乱期间,杜甫亲眼看到百姓深受战乱之库的悲惨景象。他把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后来的皇帝肃宗身上。杜甫冒着生命危险奔向肃宗所在的凤翔。肃宗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可是没多久就因为卷入朝廷的派系斗争被贬到华州当了司功参军。这一段时间杜甫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现实的诗篇,像:《悲陈陶》、《悲青坂》、《哀江头》、《哀王孙》,以及“三吏”“三别”组诗等等。

公元759年,杜甫决定放弃官职,带着家人从华州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成都,开始他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郊外,他依靠老朋友的帮助盖起了一座草堂住了下来。当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时,他想到流离失所的人们为了天下的寒士免于饥寒,诗人甘愿牺牲自己。后来,杜甫在四川失去了依靠,又带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经襄阳回洛阳。可是在旅途中他贫病交加,几乎沦为乞丐。公元770年,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在从长沙到岳阳的一条船上,病中的杜甫挣扎着伏在枕头上,写下了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所念念不忘的还是在战乱中流血的人民和动荡不宁的祖国。写完这首诗不久,伟大的诗人杜甫便走完了他艰苦的人生历程,终年58岁。

杜 甫(下)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他说“毫发无遗憾”“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的诗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基本特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困长安时优国思亲的强烈感情,情景兼备、淋漓尽致,千百年来堪称不朽之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格律严谨的七律,像一气呵成,节奏如流水般的畅快,语言像口语般的自然。把久经丧乱的诗人听到捷报时激动得热泪滚滚又乐不可支的情状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到杜甫时期形成了一个高峰。他利用五言和七言诗句准确的、形象鲜明地描绘、概括生活、自然景物和内心世界。而且他特别重视诗的含蓄,做到词清句丽、意味深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仅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在飞扬回荡的旋律中,烘托出独立于秋气之中的诗人憔悴寂寞的形象。境界壮阔高远、对仗精密、声律严谨。字法句法被后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昔文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气象宏大、感慨深沉,历来被视为咏岳阳楼的绝唱。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风格变化多样。他突破了当时诗歌追求诗情画意的传统审美趣味和常规表现。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大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境界。并开出了后世各种风格流派的源头,历代诗人无不受到他的巨大影响。
杜甫,字子美,唐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生於河南巩县。父名闲,是奉天县的县令。祖父名审言,在武则天的时代,担任膳部员外郎。曾祖父依艺,位终巩县县令。杜氏原住於湖北的襄阳,到了依艺这一代迁居巩县。
杜甫祖先中最显赫的,乃杜甫的十三代祖先——杜预,其人文武双全,擅长各种学问,於文著有《春秋左氏集解》,於武则是当魏、吴、蜀三国鼎立时,在夺取魏实权晋之下为将军,其平定了吴,世称「杜武库」。杜甫承袭他这位远祖所奠定的传统,深深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终身奉行的原则。
祖父杜审言遗留给杜甫的是诗的传统。在初唐的文坛,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号称「文章四友」,不仅文章写得好,更以五言诗知名。杜甫常以祖父为荣,后来在蜀作「赠蜀僧闾丘师兄」中赞美祖父
杜甫出生於玄宗即位之年,父亲杜闲在外作官,母亲在杜甫幼年时就已去世,他的几个弟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杜甫小时多病无母,四岁时便寄居在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的姑妈家,有一次杜甫和姑妈的儿子同时生了大病,姑妈全力以赴照顾他反而牺牲了儿子,这股伟大慈爱的亲情,深烙杜甫心中并养成他淳厚的性情。
杜甫在七岁时初次写诗,他在《壮游》诗中谈到: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当他十四、十五岁时,已俨然具有文士的风范,和一些文人们往来,意气风发。
杜甫在开元十九年二十岁时,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0:15

杜甫,字子美,唐先天元年(西元七一二年)生於河南巩县。父名闲,是奉天县的县令。祖父名审言,在武则天的时代,担任膳部员外郎。曾祖父依艺,位终巩县县令。杜氏原住於湖北的襄阳,到了依艺这一代迁居巩县。
杜甫祖先中最显赫的,乃杜甫的十三代祖先——杜预,其人文武双全,擅长各种学问,於文著有《春秋左氏集解》,於武则是当魏、吴、蜀三国鼎立时,在夺取魏实权晋之下为将军,其平定了吴,世称「杜武库」。杜甫承袭他这位远祖所奠定的传统,深深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终身奉行的原则。
祖父杜审言遗留给杜甫的是诗的传统。在初唐的文坛,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号称「文章四友」,不仅文章写得好,更以五言诗知名。杜甫常以祖父为荣,后来在蜀作「赠蜀僧闾丘师兄」中赞美祖父
杜甫出生於玄宗即位之年,父亲杜闲在外作官,母亲在杜甫幼年时就已去世,他的几个弟妹都是继母卢氏所生。杜甫小时多病无母,四岁时便寄居在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的姑妈家,有一次杜甫和姑妈的儿子同时生了大病,姑妈全力以赴照顾他反而牺牲了儿子,这股伟大慈爱的亲情,深烙杜甫心中并养成他淳厚的性情。
杜甫在七岁时初次写诗,他在《壮游》诗中谈到: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当他十四、十五岁时,已俨然具有文士的风范,和一些文人们往来,意气风发。
杜甫在开元十九年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吴越江南之旅,此期到开元二十三年二十四岁止,看遍六朝时代留下的文物,并在姑苏台上遥想当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在西陵古驿台寻找禹穴,追索秦始皇的行踪,体悟浓郁的思古幽情,让杜甫「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如此意气风发,才气满溢。
在开元二十三年回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却落第失败了。但杜甫似乎怀抱洒脱,不在意得失,又继续游历的计划。
甫此次转向古齐鲁燕赵的形胜之地,去享受怀古快意,而且杜闲当时尚在山东衮州当司马,此行可以顺道探望父亲。
这段期间从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岁到天宝四年三十四岁为止,即是〔壮游〕中所叙述的「快意*年」。杜甫在衮州认识苏源明,苏为尚古派诗人,两人尽情畅游齐赵,并纵谈文史,成为莫逆,后来苏源明在杜甫五十三岁去世时,杜甫曾作一首〔八哀诗〕哀悼这个好朋友。
纵游齐赵中,杜甫写了两首好诗〔登衮州城楼〕及〔望岳〕。杜甫七岁开始作诗,但作品已散佚,今天杜甫诗集开卷的作品是他到衮州来作的这两首诗。

由齐鲁回洛阳后,杜甫已是而立之年了,在洛阳与偃师县之间的首阳山麓,建造了名为陆浑庄的家园,并在这时候娶杨氏为妻。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夫妻之间,感情非常融洽,尤其在安史乱起后,他们共尝许多*的艰辛,每次分离,杜甫总有许多思家的作品。
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杜甫留在洛阳,并与遭高力士等人谗言而被逐出宫廷的李白相遇,当时李白四十四岁,比杜甫大十一岁,他的文名已传遍天下,其时尚默默无闻的杜甫,必怀著向往和尊敬之心与李白交往。杜甫当时对李白的人和诗都非常向往,遂跟著李白,和当时也失意的高适(四十四岁)相遇,一起至梁、宋游历。三人各自有不少作品记述这段生活,杜甫写过〔昔游〕、〔遣怀〕,李白写了〔梁园吟〕、〔战城南〕,高适则有〔东征赋〕、〔琴台诗〕等。
之后三人分手,高适南游楚地,李杜同往山东,李白在紫极宫修道,杜甫则专程去拜访北海太守李邕,两人相偕游历下亭、鹊山湖亭等处;之后,杜甫到山东探望弟弟杜颖,李白这时恰在鲁郡老家,听说杜甫来了,匆匆赶来相会,杜甫情感真挚写了一首〔赠李白〕
传神地形容出李白的豪情来。这年冬天,两人在鲁郡东城一别,此后一生都未再相见
情感绵泛不尽,可见李杜二人肝胆相照,相之相惜之深刻交谊。而两人交会时互放的光芒,亦是文学史上璀璨的一刻。

杜甫与李白的郊游虽然痛快,但是杜甫终非李白,求仙遨游的生活终究不合适他,他一心关注的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番理想大志催促著他在天宝五年,放弃了放荡齐赵及与李白畅游的快意,重新回到长安,这年杜甫三十五岁。
第二年春天,唐玄宗为求才下诏:凡文学艺术范畴内精通一艺以上者,可由地方推荐至*参加特别的考试。杜甫和元结皆应诏参加选试,谁知李林甫忌刻文士,下付尚书省试,使就选的人都落选,然后上表给玄宗说「野无遗贤」。杜甫因此被阻断了仕进的机会,适际又逢玄宗不理朝政,李林甫专权之**期,愈益感慨万千。
困居长安仍等待良机的杜甫,生活蹇塞下决定上诗给权贵,请人援引,其中之一是送给尚书左丞(副宰相)韦济的〔赠韦左丞丈济」,强调自己「老骥思千里,饿鹰待一呼」,第二次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口气更是迫切;可是仍未奏效
虽不断的努力,仍一无所获。对於如此的自己,唯有韦济给予好意。在表明自己的感谢后,又加上自己无法再等待的情形。所以想逃离都城,避开世俗,遨游於自在的世界中。
杜甫对自己的文章与*才能的自负与信心,强烈的形成他思想及行动的力量,又因自己辉煌的家世加重其使命感,愈显示求仕之积极。
到了天宝十年,四十岁的杜甫适逢玄宗举行郊庙之礼,便把握时机,写了一篇〔三大礼赋〕投延恩匦;这回他不在文辞上炫耀,而是借赋进谏,劝玄宗废除奢华的祭祀,除却贡献,以恢复淳朴的政风,玄宗看了这篇赋后,便请杜甫待制集贤院,等待诏试任用,可惜受试后并未得到录取通知。
由於玄宗在位日久,习於荒淫宴乐,将政事委诸贪权好货的弄臣,百姓饱受残酷剥削,加之一连串战役的失败,民穷财尽,壮丁伤亡。杜甫心觉惨痛,忘了自己所受的苦难,开始为无辜的百姓*,写了许多同情百姓的作品,自始一反赠答或美景诗,产生许多社会写实诗。如〔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戊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千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破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辟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海青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写军人出征,家人哭著送行,一片凄惨的景状。杜甫所以称为「诗史」就因为他的诗都是史实的纪录,对於唐代边防征役,兵卒苦难,均有深刻而真实的描写。
此间杜甫虽然不断藉由社会景况批判时政,但仍不放弃陈情谋职,直到天宝十三年,求仕依旧不成,生活十分贫困,不仅大人衣食不饱,小孩也常饥饿号哭。杜甫满腹辛酸,打算卜居杜曲,做一乡野小民,便在城南杜曲盖了一座茅屋,把洛阳的妻小迁来此定居这时他写诗常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陵野客」。杜甫此时才四十三岁,还不能安於野老生活,常自伤落拓,写诗抒概,并对百姓疾苦,朝廷昏瞶有多讽喻。
从天宝六年,杜甫满腹期望到长安谋图发展,到天宝十三年,失望伤心地离开长安,其间八年忍受贫苦、饥饿、疾病折腾,眼看朝纲紊乱,权贵荒淫,生灵涂炭,自己却*为力,求汲无门,当真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其内心的负荷难以笔述。

天宝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安禄山以除君侧奸臣杨国忠的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开始南下,在十二月十二日攻陷了东都洛阳。杜甫与家人开始一段艰辛困苦的逃难,〔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在夜半仍得走在荒山野径,加之深山雨多,道路泥泞,杜甫一行人手牵著手前进,终把家人安置在鄜州西北三十里的羌村,这时得到肃宗於灵武即位(西元七五六年),一心期望肃宗能复兴唐室,於是便趁洪水稍退时,西去灵武投奔员武。不料杜甫在中途为贼军捕获,送往已沦陷的长安,也幸好他未曾*显赫,未被胡人重视,不若其他被俘虏的官吏被带到洛阳,被*投降或替安禄山做事。
忠心耿耿的杜甫在身陷长安的日子中,回想鄜州的家人,内心万分焦虑,在〔月夜〕中想念妻与子
肃宗至德二年,杜甫四十六岁,仍陷居长安,一连串兵败的消息,又感伤人世激变,忧国忧民的杜甫更是想念鄜州的妻子及山东平阴的弟弟,他一连串写了〔忆幼子〕、〔一百五日夜对月〕、〔遣兴〕等,其中〔春望〕非常有名
这首诗既是忧国感时,又是怀念家人之忡忡。
幸而这一年正月安禄山被其义子安庆绪所杀,肃宗利用贼军动摇*之际南下至凤翔,杜甫开始计划如何逃出长安而至凤翔,经过一路惊险颠踬,终於在五月十六日抵达,肃宗感其忠心忠义,下令授官为谏官左拾遗,第一次成为直属於夫子官吏的杜甫十分高兴,於〔述怀〕中写下「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但在就职后,力行谏诤触怒了肃宗,於闰八月初一,杜甫被闲置遣休鄜州,回鄜州后写了〔晚行口号〕记述自己行经晚山中,见雁落水寒,想到自己白头还家的心境;〔羌村三首〕记初抵家门,见一片荒凉惨景及家人悲喜交集的情状;〔北征〕则是回忆离开天子返家的种种情形。
在杜甫在羌村和家人共同生活之时,官军得到回纥军支援,终於十月十八日夺回洛阳,肃宗於十二月二十三日回到长安,杜甫亦携家带眷到达长安,写了〔洗兵马〕、〔晚出左掖〕、〔春宿左省〕、〔曲江对雨〕等许多忠君爱国的诗章,仍得不到肃宗重视,黯然出京,至华州就任,此后离开长安再也没机会为朝廷分忧并建功立业了,杜甫一生苦难重重,空有远大见解与高明理想,最后却落得浪迹江湖,野老终生。
任职华州后的第二年春天,杜甫回陆浑庄老家去探视,想起兄弟四散他乡,感慨万千。二月,从陆浑庄返华州,途经新安县,这时天气久旱不雨,饥馑发生,社会又是一片紊乱,杜甫从新安到石壕到潼关,一路所看到的都是老弱穷苦,荒凉混乱的情景。他将沿途所见,写成有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合称「三吏」;和后来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诗中充分表达出人民的苦难,以圣人胸襟体会百姓忧苦。
杜甫途经新安县的道上,看到官吏点兵的情形,县内无壮丁,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全需当兵,有钱人家的男丁有父母相送,贫苦人家的瘦男孩独自伤心落泪,杜甫见其哭啼惨痛,便安慰他们此役不会太累,长官亦十分亲切。虽然只是忠实描述所见,但足够令人鼻酸。
回到华州正值旱夏,到了秋天饥馑遍地,民情一片哀鸿,杜甫深觉无力回天,决定弃官流浪江湖。几经思考,杜甫打算移家秦州,此去千山万水,这一生再也未曾回到关内,西入秦州使杜甫诗风有很大改变,除了更接近百姓,平时描述生活外,也吸收西南歌谣、方言语音,形成有名的「吴体」。

杜甫带著对朝廷绝望的心情,黯然踏上往秦州的道路,在秦州的生活还算清闲安定,闲静的日子中仍以诗为要务,不忘同情百姓,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正义感,有时则抒发客居悲秋的心情,还有怀念兄弟、朋友的情感。〔月夜忆舍弟〕即是怀想失去音讯已久的故乡弟妹
杜甫在秦州生活三餐不继,住不满四个月收到一封住在同谷的好友的来信,极力形容同谷生活环境良好,杜甫决定携家前往,此行山川崎岖,遥远难行,一陆上所见奇山异水,山石怪骇,而人民生活十分疾苦,触发杜甫内心感受,写成秦州纪行一系列作品十二首。
经千辛万苦达同谷后,却发现事与愿违,生活仍十分不易,边哭边吟了〔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从这几首诗,可见杜甫走荒山,儿女*,弟妹离散,山中白狐、黄狐、蝮蛇等怵目惊心,且看第一首感受他伤心的苦情
在同谷仍受贫困所迫,实在待不下去,杜甫於十二月动身前往成都,沿途仍以诗纪行,形成类似秦州纪行的十二首组诗,在十二月底抵达物产丰饶的成都,生活渐得安定。
杜甫和家人到了成都,暂时在西郊的草堂寺安定下来,第二年,上元元年(西元七六O年),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开辟一亩地,建了一座草堂,并向朋友要了许多树苗,种在家的四周。堂成后,一家人才真正过著安静的生活,已没有在秦州、同谷时那种走投无路的怨艾,渐渐有了安贫乐道的豁达,在〔春夜喜雨〕中可以感受到养育万物的自然恩惠
这时,杜甫依然思念故乡,担心弟妹的生活,忧心国家的前途,但在自然的平和,以及深厚的人情中,他的心灵逐渐恢复平静。
上元三年四月,玄宗、肃宗相继驾崩,杜甫的好友严武受调回长安,杜甫送严武至绵州的奉济驿,临别再三赠诗,〔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诗中显现许多不舍的心情,并哀叹自己要独自回草堂,寂寞过完残生。不料两人刚分手,四川徐知道便起兵反叛,成都一片混乱,杜甫回家路被阻而暂留梓州避难,之后再接妻儿至梓州,一家人暂居於此。
代宗庆德元年,杜甫五十二岁,於梓州听说唐军已收复河南河北,非常兴奋,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声泪俱下,喜极而泣,乱世离乡终有天下太平可携眷回乡之时。但是杜甫回洛阳的心愿仍未实现,因为当时中原虽复,但回纥气焰高涨在洛阳长安任意横行。
故乡归不得,成都乱后又无所依靠,只得继续留在梓州。梓州当时是东西川节度使的治所,也是官吏往来必经之处,杜甫不免要送迎往来,因此赠酬的诗特多。辗转多时,代宗广德二年暮春三月,一家人终於回到成都草堂,此时好友严武力劝杜甫投身仕途,并推荐给朝廷,使他回到成都衙门上班,开始幕僚生活。但他终究无法忍受紧张又拘束的工作,数度请求严武让他辞职回草堂,如愿之后,作了一首诗给严武〔敝庐遣兴奉寄严公〕
杜甫报告自己对野老生活的满足,并希望严武能来喝酒作诗。不久之后,杜甫赖以为支柱的严武突然去世,回乡之心便更加热切,五月便离开度过五年半时光的蜀地,心情纪录在〔去蜀〕
看出一直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行将老朽之时暮然回首,竟是满怀的人生厌倦与感慨。
严武的去世使杜甫一家生活失去依靠,陷入困境,只好收拾行囊,再度走上流浪迁徙之路。他们乘船入长江,到云安的路上写了〔旅夜书怀〕
写旅泊在外的心境,夜景雄浑,浪涌不绝,自己却受痼疾所苦,生命微渺飘荡,如天地间一只小沙鸥般。
杜甫到云安时,病重难行,便开始养病,直到代宗大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身体渐渐好转,才离开生活半年的云安,前往夔州。夔州位瞿唐峡附近,和后汉初公孙述所筑的白帝城相连,杜甫一家在山腰的房子落脚,此处风景壮丽绝色,西郊的武侯庙更是杜甫屡游不倦之地,写了〔八阵图〕
此期,杜甫对夔州特殊的奇风异俗亦有诗述:〔负薪行〕、〔雷〕诗、〔火〕诗等。
身子欠佳的杜甫,在闲静卧病中十分容易陷入回忆,除了一些感慨时局的作品外,大半是回忆过去经历的诗,如〔夔府书怀四十韵〕从安史之乱起追溯;〔遣怀〕及〔昔游〕则是回忆年少时代与李白、高适客游梁宋的经历;〔壮游〕更是从七岁学诗开始说起,历叙漫游吴越齐赵、客居长安、安史之乱、滞留巴蜀等,简直是一篇自传。
这年秋天,杜甫移居到夔州的西阁,初来觉得景物一新,又做了不少有名的诗,〔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等。〔秋兴八首〕主要描写身居峡中,心忆长安的心情,其八首七律合成一组,每首之间都有相互贯串组织的关系,这种连章诗,是杜甫诗中的独创。杜甫在夔州两年内,写了约莫四百三十首诗,占他现存作品的七分之三,其诗更是达到成熟境界。
直到大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杜甫五十七岁,决定离开夔州,和家人从白帝城下航瞿唐峡,至江陵会弟弟杜观,却受江陵诸公薄情,无法投靠久留之下,回到潭州,以船为家,采草药到鱼市场贩卖为生,〔江汉〕足见当时孤寂冷凉的生活
杜甫留在潭州过年后,到大历五年(西元七七O年),因潭州刺史被杀大乱,只好入衡州避难。久居水上的杜甫在颠沛流离下,风痹之病日重,最后卧倒舟中,写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历叙自己困窘之状与病势之危。诗成后,杜甫便在湘江舟中溘然长逝,这时是大历五年冬天,杜甫五十九岁。
杜甫的家人当时没有钱把杜甫的灵柩运回故乡,只好安厝於岳阳,四十三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将其灵榇带回洛阳附近的偃师,埋葬在首阳山下杜审言的墓旁。一代伟大的诗人,终身功名无成,事业寂聊,临老还飘荡江上,结束残生,此些凄凉况味愈显悲哀
苦难人生的写照—“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是指杜甫的现实主义杰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暴发,安禄山带兵反叛朝廷,从范阳长驱南下,攻陷洛阳。次年在洛阳称帝,不久又攻占长安。天宝十六年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在与溃败的叛军作战中,唐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为了与叛军继续作战,军队到处拉丁补充兵源,临近前线的新安、石壕一带受害最深。杜甫当时因谏言触怒肃宗,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他由洛阳回华州任所,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将一路见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新安吏》写安新安县吏奉命征兵,因为壮丁早已征完,只好用“中男”(未受过训练的未成年男子)来充数。诗中描写了征夫离别的凄凉场面。《石壕吏》写官吏夜里到石壕村捉人当兵,一个老妇人的三个儿子全都当了兵,这次老妇人又被拉去服役应急。《潼关吏》写潼关士卒筑城御敌的场景。《新婚别》写一对新婚夫妇由于征兵,不得不“暮婚晨告别”。新娘痛苦地说:“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他想随夫出征而不能,只得勉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戍行”。《垂老别》写一个子孙阵亡的老翁应征别妻的惨景。《无家别》写败阵的战士回到一片荒凉的家乡,而家人已死绝,正当他想务农安生之时,县吏又来要他应征,这回已是无家可别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苹果电脑电池充不进电苹果电脑充不进去电是怎么回事 苹果电脑不充电没反应苹果电脑充电指示灯不亮充不了电怎么办 狗狗更加忠诚护家、善解人意,养一只宠物陪伴自己,泰迪能长多大... 描写泰迪狗的外形和特点的句子 国外留学有用吗 花钱出国留学有用吗 !这叫什么号 百万医疗赔付后是否可以续保 前一年理赔过医疗险还能续保吗? 医疗住院险理赔后还能购买吗? 宋元时期的文化与其经济有什么关系? 如何能够通过设计加营销策略,让别人买了还想买 潭州到汕头多少公里 谁发动的檀洲之战 求助!!北京密云从金叵罗到建福医院怎么坐车!!急!! 从密云潭州家园到顺义李桥儿研所咋走 密云潭州家园做啥车能去顺义李桥 密云谭州家园房价东区比去年上长了吗? 急求底下图片中的英文字体! 跪求:图片的英文字体 求此飘逸的英文字体,如下图,谢谢了 英文字体 跪求图片中是什么字体? 姓田的男孩子取名字取什么好 吴姓田字辈男孩取名字大全 姓田4个字名字大全 翡翠鉴定也可出证书吗费用一共多少钱!谢谢? 翡翠做一个鉴定证书都是多少钱 我把好友的删了可以找回来吗 请问翡翠挂件鉴定需要多少钱? 一分钱硬币收藏价格表 猪脚黑豆汤的做法 黑豆炖猪蹄怎么做如何做好吃 猪脚黑豆汤如何做? 黑豆煲猪脚可以加什么一起煲 酸菜粉条包子怎么做好吃 酸菜粉条鲜肉包怎么做好吃,酸菜粉条鲜肉包 求新年祝福语,有个性一点的… 酸菜粉条馅饼怎么做如何做好吃 天才们写几条个性的新春祝福短信? 有木有个性点的新年祝福语,给同学朋友的那种 有什么能够免费下载试听音乐的网站或者软件吗? 急求比较有个性的新年祝福语(越长越好) 怎样收听免费音乐? 为什么红薯热量高却说可以减肥呢 网上音乐是怎麽实现免费试听的? 如何在QQ空间里免费听音乐 空间背景音乐免费收听怎么弄啊 哪个网址可以免费试听在免费下载歌曲? QQ空间的歌怎么免费听 求反派男主的古言or仙侠or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