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03: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1:02
近代——明治时期的教育1
前言
1867年,持续了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在蜂起的诸藩的维新*中结束。
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出发点。新成立的明治*实行君主立宪制,拥立年轻的明治睦任天皇登上宝座,德川家一直掌握的政权被移交给了天皇。天皇制统一起来的近代日本开始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生产的主轴从农业转为工业,统治阶层于被统治阶层,也由武士与农民变成了资本家和劳动者阶层。古色苍然的儒学的地位发生动摇,代之以近代思想科学的确立,学问与教育更讲求自由主义和合理主义。
维新时期多变的教育制度
日本明治时代的教育制度*在变动的维新时期非常不稳定。1871年文部省创立。1872年为建立近代的学校制度,明治*“学制”法令以“国民皆学”为目标,提倡普及学问。
“学制”规定在文部省的*集权管理下,把全国分成8个大学区、32个中学区、210小学区(注:当时出版采用的小学教科书大多从欧美翻译而来,所以这个时期“翻译教科书”时代)。
由于“学制”不符合日本国情,它被1879年9月新公布的第一次综合教育基本令所代替。这一教育令被称作“自由教育令”,是在兴起的自由民权运动下,改变了强制性的统一的小学制度建设方针,代之以区町村这些地方行政单位为学校设置单位,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来普及教育公共选出学务委员来负责教育课程的设置。
可是不久,“自由教育令”受到了来自地方*的批判,说它使公共教育衰退。
为了加强地方*的监督权限,1880年12月,明治*再次更改教育令。这第二个教育令是为了谋求再建国家主导的公教育,对抗民权运动。
但是1881年农村严重萧条使整顿公教育的*受挫。
1885年,明治*为了适应萧条情况,又一次更改了教育令。这个第三次教育令到了第二年又被初代文相森有礼废除。
森有礼在西方的影响下,进行了日本教育史上的第一次代表性教育改革。
这就是诸学校令的制定。
日本第一任文部大臣——森有礼
森有礼(1847--1899)是萨摩藩士(pure:……日月丸该得意了……)森有恕的第五个儿子。他曾在藩学造士馆学习汉学的同时,在“开成所”学习了英语,他之所以致力于洋学,是因为少时读林少平所箸的《海国兵谈》,深感详细了解外国情况的重要性。萨英战争后,藩决定独自派遣留学生赴英学习。
18岁的森有礼也随众赴英国伦敦学习海军测量技术。当亲身接触到了西方社会的现实后,他感到物理、化学不再重要,而使开拓了自己新的学习目标——学习一国之本的法律。(pure:怎么和小和田家的教育方针反过来了?)
后来他深受*教神秘派哈里斯的影响,赴美国度过一段宗教信仰和劳动的岁月。
森有礼回国后走上仕途。
26岁,他作为代理日本驻美国公使,赴美国奔走于日美条约的修改。后又历任驻清朝*及英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并负责调查有关学校教育的制度学制。
1885年(明治18年),39岁的森有礼成为了日本第一位文部大臣。当时的内阁是废除了太政官的新制内阁,伊藤博文任总理。
森有礼热心于学制改革,他于1886年3-4月份,废除了以往的教育令,公布了诸学校令——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令及诸校的通规。其中帝国大学令规定大学为官办,为国家需要而办。小学为四年制义务教育。这就确立了以文部省为中心的,以帝国大学为顶点的金字塔型的日本教育体系。森有礼认为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能力,但如果不按照一定方向组织,社会陷入混乱,国力也会衰弱。而通过学校训练,可以培养使国家强盛的人才。
他的教改的根本思想是为了国家富强、近代化。他认为维持与发展国家的一个值得优先考虑得手段就是教育。孩子今后需要什么知识、技术、思想、感觉方式,应从国家利害的立场上作判断和选择。因而教育的内容应由国家统一规定。从教育经济主义的观点出发,他追求以最少的投资得到最大的效果,因而重视军队式教育。
森有礼将西方合理主义与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结合起来,完成了明治*下的近代日本教育*的骨架,也奠定了现在日本教育制度的基础。
可是,由于森有礼醉心于西方思想和*教,以对伊势神宫不敬为由,1889年,43岁的森有礼被西野文太郎刺杀而亡。
但在日本历时上,人们称森有礼为“近代化推进者”、“初代文相”是为日本建立起近代基础的有功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