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01: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18:45
不看脸的美国人
文/王逅逅
@任何人都能迷人,不论你有多少外在缺陷,只要你能接受自己。
我刚到美国交流学习的时候,发现学校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生,叫丽贝卡。她有白皙的皮肤,像洋娃娃一样天真无邪的棕色大眼睛,棕色的长发和纤长的身材。她很安静,喜欢小动物,高尔夫球打得也非常好。可是当我跟我的美国朋友们说我认为她真是漂亮极了的时候,他们都很惊讶:
“她?她还可以吧。虽然可以说是漂亮,但是肯定没有你认为的那么好看。”
“啊?她?我从来没注意到她啊。她又不怎么说话……”
而我所在的学校公认的那位最漂亮的女生却令我大跌眼镜。那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姑娘,在我看来五官很不和谐。她的脸很小,却有一只大鼻子,并且身材也不是很苗条。而且由于经常打球,她的胳膊和腿上都是肌肉。更可怕的是,她的皮肤非常黑,比我这个黄种人的皮肤还要黑一倍!可想而知刚到美国的我是多么迷惑!高中交流的一年过去了,我没有觉得她哪里好看,回国一年,我还是没能接受这种审美观。
可是到了回国后第二年,随着沟通的增加和阅历的增长,我忽然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美国学生会为这个并不美的姑娘倾倒。
因为她活色生香。
中国人喜欢完美的东西。我们做事情时,总会有一个标准,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即被视为失败。
所以在国内,大众认可的美女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皮肤要毫无瑕疵,要有双眼皮、大眼睛和温婉的笑容,身材要苗条高挑、前凸后翘。而我看到的那些美国学生的思路则完全不同,他们推崇的是“独特的个体”,而不完美则是独特的必要条件。
他们喜欢说“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意思就是缺点也能够成为迷人之处。所以大鼻子可以很美,宽下巴可以很美,胖子可以很迷人。没有什么是规定好的标准,美不美完全取决于一个个体对待自己外表的态度。
在飞机上我也遇到了一个美国人,他在闲聊时说,他在日本的时候,最困惑的事情就是买蔬菜。因为日本的蔬菜都是用各种技术手段打造出来的“完美物种”。番茄是完美的球体,而每根黄瓜看上去都一样。“我根本不敢吃!因为从未见过这么奇怪的东西,一点儿都不自然!”他感叹道,“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坑的番茄,一根奇形怪状的黄瓜。”这种思维的差异就像是东西方的审美观差异:一边是绝对的完美主义,而另一边则是绝对的个人主义。
因此我们会发现,那些大银幕上的美国女星,长得最标致、最秀丽的那个往往是跑龙套的,而女主角经常“歪瓜裂枣”但个性十足。以前我常常很困惑:为什么美国电影海报上的女明星总喜欢低下头,眼睛向上看,还总是把眉毛画得一副凶狠的样子?后来和美国朋友们讨论,他们认为,那是为了渲染神秘感,像是她藏有很多秘密,引诱观众去发掘。而亚洲的明星更喜欢以纯洁无瑕的面目示人,仿佛一张一眼就能看穿的白纸。
因此,美国人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任何人都能迷人,不论你有多少外在缺陷,只要你能接受自己。就像美国影星约翰尼·德普那艳压群芳的前女友凡妮莎,她在红毯上自信地笑着,露出独一无二的大牙缝。
品鉴
借代说理,见解独到。这篇文章的标题新颖独特,“不看脸的美国人”,这个“脸”似乎不再只是人身体上的一个部位,而是代表了一个人的外貌和审美观。全文以这个“不看脸”为借代,解说了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我们看一个人注重的往往是外在的美,诸如五官的和谐,面貌的清纯,线条的优美,追求的是平衡与和谐,一种绝对的完美主义;而西方人注重的是个性的张扬,自我的独立,即绝对的个人主义。作者通过生活中的这一表象见微知著,上升到理性的审美观乃至价值观的高度,阐发自己的见解,从现象看本质,逐步深入,最后以凡妮莎微笑时的大牙缝画龙点睛,见解独到深刻,引人深思。
积累
不完美中的完美。在《百家讲坛》主讲收藏文化的古董鉴赏家马未都有一天到一位酷爱收藏的朋友家中做客。闲聊中,这位朋友拿出一块和田黄玉给马未都鉴赏,并很遗憾地说道:“这块玉石,一端有裂纹,另一端有些杂质,不然的话,就是上乘之物了。”马未都仔细端详了一番,然后回答说:“这块玉石的中间段非常完美啊,可是你却不在意,偏偏在意两端的那些瑕疵,怎么能不遗憾呢?其实,只要你把玉石的两端截去,只留中间这一段,不就是一块上好的玉石了吗?这就好比与人交往,如果你总是看到别人的不足,对他的优点视而不见,那么你和他交往能有好心情吗?你们之间的这种交往,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朋友听了,恍然大悟。后来,他便照着马未都所说的,将玉石的两端截去,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石便呈现在眼前了。
(张永锋)
摘自博客疯狂作文。他们新出的一套书,每一本里面文章都有一句话,基本上算是最点睛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