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将军是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08:5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11 20:53
1、巴蔓子,古巴国忠人,是东周末期的巴国将军。约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发生内乱,巴国将军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市平息内乱。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于是自刎,以授楚使。
2、乔治·巴顿,美国陆军的一位上将,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先后指挥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而闻名。1945年12月21日,巴顿在欧洲发生一场车祸后逝世,享年60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0:24
巴将军即巴蔓子。据《华阳国志·巴志》载:东周末期,巴国将军蔓子求楚国出兵平内乱,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谢。乱既平,巴蔓子不忍国家割让城池,“乃自刎以头授楚使”,请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动,“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其身”。有诗赞其事曰:“刎颈高风悬日月,存城旧事邈山河”。
巴蔓子(?-?)为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是东周末期(约战国中期)的巴国将军。约公元前4世纪,巴国朐忍(今万州一带)发生内乱,时巴国国力衰弱,国君受到叛乱势力胁迫,百姓被残害。巴国将军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市平息内乱。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身为人臣岂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成为了巴渝大地传颂千古的英雄壮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0:24
巴民族之魂——巴蔓子将军
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籍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据清道光《忠州直隶州志·卷一·沿革》记载:周为巴国地。(《华阳国志》: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以子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丰都,后治阆中。战国时,与楚婚。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按周末巴国内乱,将军蔓子求救于楚,许以三城,楚救巴。遣使索城,蔓子刎首存城。相传忠州乃三城之一。又为蔓子故里,故祀名宦并祀乡贤。)……唐贞观八年,以蔓子严颜故,改名忠州。《忠州直隶州志·卷七·武备》亦有记载。
2005年2月17日的重庆媒体上这样写道: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身首异处,而能由两国交战以“上卿”或“诸侯”之礼为举哀或安葬的将军从古至今只有两位,一位是三国时代的关羽,一位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巴蔓子。关羽的生平和功业,典籍记载得很清楚,演义描写很生动,世人皆知,但巴蔓子将军的事迹只能从《华阳国志》中寻找到一段简单的记载,至今仍然充满神秘。
关羽是因误国而*受死的,巴蔓子则是因为护国而主动赴死的,关羽之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弱点,留下懊恼和惋惜;巴蔓子之死却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穿透危急和苦难,留下的是超越家国恩怨的勇气,是支撑我们的民族历久不衰的智慧和胸襟……
抗战时期的陪都,蒋夫人宋美龄在抗战期间针对日寇飞机对重庆的狂轰滥炸在“抗击日寇,众志成城”的万人聚会演讲话中,多次说道:“中国自古有断头将军,无投降将军”。增强了陪都人民和全民族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斗志。
近3000年来,巴将军刎首护城的故事慷慨悲壮,义薄云天,亘古靡同,为国为民,泽被无穷,其惊天动地的壮举和英雄事迹感染和影响着世世代代巴渝儿女,成为重庆的历史文化名人和人文精神的代表。
参考资料:http://www.bajiangjun.com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0:25
重庆巴将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1998年4月,前身为重庆巴将军饮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拥有连锁店近400家。获得“中国名宴”、“中国优秀民营企业”、“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国最具品牌价值中小企业100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市著名商标”等70余项殊荣。 经过10余年的发展,集团已成为集特色养生火锅加盟连锁经营、养生文化研究、农业产业化种植与深加工、黑色养生食品及生态养生产业开发于一体,下辖重庆巴将军饮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巴将军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巴将军古老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中国黑食之都、中国西部黑色作物种植及深加工基地、古老寨生态养生产业化示范园及重庆巴将军黑色食品科技研究所的智能化企业。集团拥有一个30多名专家组成的智囊团和一支180多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能人才组成的精英团队,在职员工1万余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0:25
古代巴国民族之魂——巴蔓子将军,巴蔓子为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是东周末期(约战国中期)的巴国将军。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