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哪些方面的因素会影响资源的教学有效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03: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6:45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根据学习目标,通过共同学习、讨论和交流,使每位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是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一种教学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普遍被广大教师从理论层面所接受并广泛实践于教学之中。然而,合作学习过程形式化,学生参与不均等,教学过程难以*,学生有效合作不够等问题依然是合作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试图提出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如下。
01
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必须清楚明确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是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之间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相互鼓励、帮助和支持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在教研活动中发现,教师一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后,学生便七嘴八舌,展开讨论,可仔细一听,这热闹的课堂讨论背后是只“说”不“听”、只“作”不“合”,大多数学生“各自为政”,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合作学习看似学习气氛热列,学生情绪高涨,但学生成员之间实际上缺乏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目标的指向不明确,也就是说教师对小组成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达成什么目标没有明确的要求,小组内成员由于迷失了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导致学生“劲”不能往一处使,“心”未能往一处想,自然合作学习走了形式,互帮、互学成了空话。如果教师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能确定清楚明白的学习目标,会大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由于等待天竺葵绿叶脱色的时间较长,可在这段时间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来解决实验步骤中的设计原理问题。预先设计给各小组的学习目标有:(1)说出实验前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4h的原因;(2)说出用黑纸片对一片叶子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加紧,这样做的目的;(3)说明使用酒精脱色处理的道理和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各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内容,达成的目标要求清楚明白,学生就能直奔主题展开讨论,可减少合作学习的盲目性,节约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教学实践表明,在合作学习中,合作目标是每位学生所共享的,对每位学生有共同的吸引力。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应从属于本节课时目标,教师应根据学情、合作学习的内容精心设计。
2 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独立自学为基础
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把它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然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参与度不高,有的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不知从哪个角度入手,或小组成员的确无话可说,出现冷场的局面。如何使他们之间互动起来呢?教师除了明确小组内成员的责任外,在合作学习任务布置后,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以独立自学为基础,做好相互交流的准备,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人体血液循环”是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如果布置任务“说出体循环的主要路径;说出肺循环的主要路径”,让学生直接参与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血液循环过程中重点概念如体循环、肺循环、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变化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等相关知识不理解或准备不足,会出现学生沉默不语,参与度不高等现象。若先通过设置一些自学指导,如体循环的路径是什么?肺循环的路径是什么?体(肺)循环过程中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动脉血(静脉血)的特点是什么?体循环过程中组织细胞是如何得到氧气的,血液又是如何带走二氧化碳的?动脉血是如何变化成静脉血的或静脉血又是如何变化成动脉血的?等等,让学生借助教材及插图独立自学,然后教师在总结归纳血液循环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如某人运动时因不慎将手腕部位擦伤感染,医生要求输液治疗,请各小组说出药液到达感染部位的主要路径,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努力或得到同伴的帮助可以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中,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自学,独立思考或必要时教师对设置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才“有话”可说,“有言”可发,方能主动交流。实践表明,离开个体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相互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启发,对小组内不同见解也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
3 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合作学习将学习视为一种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是多种互动过程的统一体。在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一些学优生常常抢占交流的机会,表现出不愿合作;有些学困生受惰性意识的支配,“懒”于去想、去做,或逃避,或置之不理,或盲从于合作学习小组其他成员;有些学生胆小、性格内向缺乏参与的勇气,封闭失望;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参与,保持沉默;有时合作学习的纪律都无法控制等等,其问题的实质主要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直接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学习小组解体,故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合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训练和多方面的培养。首先是学会倾听,要求学生能够非常专注而且有耐心地聆听同伴的交流,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又能分享他人的思想。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首先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专心听同伴的发言或向同伴发表意见、解释问题时,能让同伴听清、听全、听懂,若有不同的意见一定要等发言人讲完后再提出来,切不可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修正和保留意见的技能。合作学习方式的特点就在于学生无论在小组内还是在小组间要进行充分的学习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就会出现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结果的不一致,当自己的意见与别人有分歧时,既要敢于坚持,又要敢于纠正,自己错了不但要敢于承认,而且要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见解,要学会修正意见。有的问题由于思考角度不同,观点不一致,暂时无法统一得出结论时,要学会善于保留意见,然后找机会同其他组同学交流,或同老师交流,力争将问题弄通、弄懂。学会修正和保留意见就会避免盲目否定,不尊重他人的思考,甚至发生相互抱怨、指责、争吵,产生矛盾的现象;或能消除小组学习消极情绪,打破沉默的僵局。三是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友善互助的技能。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是合作学习的本质。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习成员之间在学习基础、个性特点、家庭背景、能力倾向是有差异的,正是由于以上的差异,才会使成员之间产生一定的互补性,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观点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组员一起合作,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提供机会让他们多思考、多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嘲笑,要以朋友式的友善去帮助他们。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团结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倾听和反应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四是珍惜时间,提高效率,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既是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合作学习顺利开展,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基本保证,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4 合作学习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学习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因为这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关系到学生是否对合作学习感兴趣,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败。大量实践证明,只有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合作学习内容,才有同伴互助、互学,讨论、交流的价值,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能“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体验学习的成功。那些学生已经掌握或经过自学后不能理解的问题,或难度过大,学生自学后根本无从下手的内容不适合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关于植物(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等重要概念的内容,对刚刚接触生物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生僻、缺乏感性认识,选择此教学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就不太适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学资源,精选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不要随便从一段话中抄出几个问题就让学生回答或照本宣读,而是要选择与本节课有关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富有探究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知识链接:
合作学习的概念
斯莱文(合作学习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约翰逊兄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以及他人的学习。
沙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嘎斯基(“合作掌握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肯塔基大学):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赖特、梅瓦里克(著名教育学者,英国、以色列):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同的学习环境。
文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拿大):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将学习随机地或有计划地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林生傅(学者,中国台湾):合作教学乃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使学习活动成为共同的活动,其成败关系团体的荣辱。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关于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斯莱文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三因素论:小组目标,个体责任,成功的均等机会。
(一)小组目标:
小组目标(group goals)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机,它有助于形成一种精神并鼓励学生们彼此帮助。
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的集体目标是一致的,个人和群体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在合作性课堂上,个人的努力有助于其他学生的目标达成,个人努力非常重要,但衡量标准则是全队的表现。
(二)个体责任:
虽然我们强调小组目标的意义,但在合作学习模式中,个人学习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个体责任要求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都要保证他们对所教概念和技能的掌握。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成小组目标,掌握教学内容,不使一个学生落伍。
(三)成功的均等机会:
小组目标构建了小组的凝聚力;个体责任保证了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学会学习内容。成功的均等机会是合作学习的第三个要素,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一因素在背景知识和技能水平方面存在差异的异质班级中显得特别重要。成功的均等机会意味着所有的学生,不管其能力或背景如何,他们的努力都可以得到认可。
三、合作学习的主要类型
(一)STAD(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是斯莱文博士创设的一种合作学习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鼓励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最大进步。
在STAD中,学生分成4人一组,要求成员在成绩水平、性别、种族等各方面具有异质性。教学的程序是先由教师授课,然后学生们在他们各自的小组中进行共同学习,使所有小组下成员掌握所教内容。最后,所有的学生都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此时,不允许他们相互帮助。学生的测验得分用来与他们自己以往测验的平均分相比计分,并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分数相加构成小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可以获得认可或奖励。
(二)GI(小组调查法)也称团队探究模式。由沙伦教授及其夫人首创,并在以色列广泛流行。最大的特点在于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设计研究方案,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
小组调查法一般可以分为6个连续不断的阶段:①选题与分组,教师确定将要学习的总课题,组织研究团体;②设计小组调查任务,确定研究对象、程序、角色分工等;③实施小组调查,个体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相互交流信息、材料和观点;④准备总结报告;⑤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总结报告;⑥考核与评价。
(三)切块拼接法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之一,由阿伦逊及其同事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彼此有强烈的关联性,促进小组成员互帮互教,从而共同掌握学习内容。
(四)LT(共同学习法)由约翰逊兄弟开发的共同学习法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小组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