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育才中学的校史谁知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06:4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2:48
青岛二中始建于1925年,她是从一所小学(现江苏路小学)内设女子中学班发展而来的。第一批录取的学生共有25人,校长是连索兰卿女士。1926年(*15年)秋开学又增加一个女子中学班,学生增至45人。由于班次的增加,小学内已容纳不下,于1927年8月(*16年)将女子中学班迁出,设公立女子中学校,校名为"胶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学"。暂租用观海二路民房(现观海二路25号)为校址,校长由国文教员李岫华女士担任。
因班次的不断扩大,1928年(*17年)7月,由胶澳商埠*拨湖南路14号官产一处(现湖南路31号)为校舍。共有三个教学班,67名学生,职员5人教员7人。
1929年秋(*18年),因青岛市*成立,校名改称为"青岛特别市市立女子初级中学"。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共计9人。
1930年秋(*19年),学校迁至莱阳路26号(现太平路2号青岛育才中学)。该校址原为私立青岛中学校址,系刘子山先生捐赠的市产,内有教学楼一座(原校本院的北楼已于1993年拆掉)。迁校后,学校增设高级班,学校改名为"市立女子中学",学生已达290人,各项设置亦有所增加。
1933年(*22年)因学生逐年增加,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新建教学大楼一幢(原本院西楼2000年春拆掉);大礼堂一座;教职工宿舍30余间。教职工26人,高中学生69人,初中学生176人。当年初中毕业学生33人;高中毕业学生(首届)11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开始,青岛市各级学校全部停顿。1938年1月10日(*27年)日寇登陆,青岛沦陷。1938年1月17日日寇同汉奸成立了伪青岛治安维持会,19日在维持会内成立了教育筹备处。当时市立女中(莱阳路校址)已经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学校迁至朝城路小学校舍暂作市立女中校址,任命连索兰卿为校长,并改校名为"青岛治安维持会会立女子中学校"。当年考试招生183人,9月开学。
1939年(*28年)伪青岛特别市公署成立,对市、乡、区各级维持会学校一律改为市立。"青岛治安维持会会立女子中学"由此改称为"青岛特别市市立女子中学"
1944年8月(*33年)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之后。日伪当局为了便于管理起见,把教会办的圣功女中、文德女中收为市办。圣功女中改为"第二女子中学",文德女中改为"第三女子中学",我校"青岛特别市市立女子中学"改为"青岛市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址仍在朝城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接收了青岛,恢复了抗日战争前设立的教育局,并对日伪时期的学校进行接收。接收后将市立女子第一中学的校名恢复为抗日前女子中学的校名,即"市立女子中学"。1946年11月,学校迁回莱阳路26号(现太平路2号),当时学生已经增至23个班1427人。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6月3日军管会接管小组接管学校。接管小组由王恒珍、王玉珍、林静三人组成,王玉珍为接管组组长。1949年6月由青岛市**马保三任命迟欣圃为校长、罗芒为副校长;王玉珍为教导主任、王景娴为教导副主任;杜祝三为总务副主任。接管后,市立女子中学与校址在大学路(原镇台衙门)的崂山中学合并,大学路校址改为学校分院,从此初中开始有男生。学校为三三制,高中9个班(全部为女生),初中21个班,学校共有1525名学生,其中女生1250人。校名为"青岛市立第二中学",1950年秋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沿用至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2:49
山东省青岛育才中学是一所“公办民助”性质的学校,她依托青岛二中的办学优势,借助改制发展的良好机遇,确立了把学校办成“起点高,*活,质量优,声誉好,能充分体现青岛市教育*综合改革形象的窗口式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为学生一生奠基,为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突出个性、适应社会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学校有一支思想作风过硬,勇于开拓进取,教育教学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师资队伍。学校校园优美,设备设施先进。
学校以优良的教育教学成绩和全面的管理效益,被评为青岛市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优秀等级、青岛市规范化学校,并且已连续两年获素质教育评估优秀等级。
学校改制不到两年,但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育更有前瞻性、理念更有科学性、办学更具个性、评价更加全面。全员育人成为共识,全面发展定为目标。富有实践与创新精神的育才教职工将一如既往地迈好步,走好路,追求卓越,培育英才,实现育才中学由历史名校向现代名校的腾飞。
学校地址:青岛市太平路2号
邮编:266003
联系电话:2868347
E-mail:yucai@q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