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22: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6:51
我们想必都记得苏轼那首诗《惠州一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人称苏轼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终其一生,仕途极其不顺却又始终不忘国运民生,这首诗就是他被贬到了岭南也不改豁达性格的写照。岭南吸引东坡先生的仅仅是各种水果,特别是荔枝吗?
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正是岭南经济起飞,逐步赶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时代,而奠定岭南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则是三国时东吴对岭南的开发。那么,岭南在哪里?东吴又对岭南进行了哪些开发措施?
岭南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及越南一部分。直到东汉时期,岭南仍然地处边陲,属于化外之地,远山僻壤。三国时期,东吴割据江东,只有西占荆州,南夺交州才能站稳脚跟。而土地辽阔、经济潜力大的岭南位居大后方,对东吴政权稳固的意义不言而喻,处理好了,岭南会成为重要的财赋和兵源供应地。东吴如何在岭南巩固统治,并进行有效开发的呢?
汉末中原大乱,岭南地区逐渐摆脱东汉朝廷的统治。曹操、刘表和孙权为了扩大地盘,都插足岭南。刘表能力有限,曹操实力虽强,无奈位于北方,鞭长莫及,安插的代理人很快被东吴给收拾了。东吴近水楼台,加上措施强硬,很快驱逐了曹操、刘表的势力,占领了岭南,巩固了统治。
东吴的第一个重要措施,是调整行政区划。东汉以来,岭南地方行政组织维持“一州七郡”的状态。随着后汉三国初期大量岭北人迁入,户口数增加,原有行政区划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黄武五年(226年),孙权将交州分为交州、广州,交州管辖南三郡(交趾、九真、日南),如下图所示:
由于种种原因,孙权时设立广州并没有实施多久,直到吴景帝孙休永安七年(264年)才全面恢复了黄武五年的建制,还先后增设临贺、桂林、始安、始兴等八郡,开创了广州七郡、交州八郡的行政区划新格局。行政区划的变化有什么意义呢?一是使岭南地区的郡县分布更趋合理,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适应了汉末到三国时期岭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改变了昔日岭南地旷人稀的旧貌,密切了岭南与内地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历史上岭南地区为什么经济发展缓慢?地形的阻隔是重要原因。这里的“岭”指的是南岭。我们通常的印象中,南岭是最南的一列东西走向山脉。其实,南岭的主体是由五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山脉组成,自西向东依次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故称“五岭”,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孙吴政权清楚得很。开发岭南,改善交通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秦汉时就曾对岭南交通有过几次大的开发,如开凿灵渠,开通峤岭等。此后五岭中的越城岭、骑田岭和都庞岭相继凿通。自吴永安年间实行交、广分置后,广州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很快取代交趾成为岭南地区的*和经济中心。
于是位于五岭东端的大庚岭路逐渐成为连接都城建业和广州番禺的最近路程。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沿长江西上至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然后沿赣江逆流而上,越过大庚岭至始兴城,再乘船浮水顺流南下番禺,道路畅通无阻。此外,东吴而还进一步开辟了粤东航线。
改善岭南交通条件的同时,东吴的一些地方官还招抚和安置流入的流民,以及编入户籍的少数民族居民,建设了一些水利设施,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推动了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岭南少数民族民族众多,东吴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吏,有利于维护当地安定局面。特别值得稳道的是,东吴*采取了有别于江南腹地的赋税*。开发较早的平原和三角洲按内地办法收取田租,但赋税较轻。在越人居住较集中的边远山区,所征赋税不以田租,而以缴纳地方特产的形式充作租税。这一赋税*有什么积极意义呢?我们运用岭南的地形图分析一下。
从图上看,岭南地区除了珠江三角洲、红河下游平原及沿海平原外,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并不大。平原适宜种植水稻,山区则有利于多种经营。与中原相比,原有的耕作技术相对落后。后汉三国时期,大批富有生产经验和技能的北方人的迁入,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得以推广。东吴时,岭南栽培技术有了更大突破,从原来的一年两熟,发展为一年三熟。三熟稻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岭南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而且从一个方面弥补了岭南地区耕地面积狭小的不足,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岭南为什么能推广三熟稻呢?这与当地的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岭南属于南*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气候气候,我们以广州为例看一下气候特征:
从图中可以看出,广州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活动积温高,无霜期长,是我国水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所以可以推广三季稻。不仅如此,大量热带、*带经济作物得以在此栽培和生长。据记载,当时,食用植物如香蕉、桔、柑、荔枝、龙眼等就有数十种。此外,书中还记载了当地所产沉香、密香、黄熟香、水松等香料植物。随着岭南对外贸易的发展,一些域外花卉植物如耶悉茗花、茉莉花等也相继移植岭南。众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仅大大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为岭南开发创出了一条新路。
此外,岭南山区茂密的森林,优良的木材,为岭南人民伐木造船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前面我们说过东吴有发达的造船业,广州番禺、交趾龙编等地就是重要的造船中心。岭南的棉花种植和棉布纺织在东吴时就已普遍,直到宋元时期,中原才普遍用棉花织布,这个领域岭南地区领先了一大步。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业,极大地促进了岭南对外贸易的发展。番禺、徐闻和合浦都是当时的商业大都市。岭南地区是东吴的后方基地,但也是海外贸易的前沿。
对内贸易方面,由于岭南海岸线漫长,地形复杂,许多特产成为曹魏方面的急需品。如公元235年,曹魏派使者以马匹换取珍珠、翡翠鸟和玳瑁,这些奇珍投入流通,能够换取有益于军国大计的物资。岭南地区是内地盐的重要供应地之一,盐业收入用于广泛购置耕牛、农具,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东吴还注重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如建立学校,传播儒学。汉文化的广泛传播,使民族关系更加密切,有力地促进了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