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山同这几个汉字不是由原始图画演变而来的是哪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01: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2:31
我关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日月山刻划符号多年,我一直认为,刻划符号不能算作文字,也不是原始文字,其原因很简单,刻划符号没有读音,没有音,就没有义,没有音义就称不上是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文字可以组词造句写文章的,日照凌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日月山符号,都是单个出现的,没发现它的组词功能,所以称为文字为时尚早。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在前辈和当代学人的探索基础之上,我发现了日月山符号具备的文字功能特征及用它组词、造句、写文章的成文历史,这个发现让我有足够能力重新审视日月山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及其该字形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对汉字起源的探索会有积极的意义,现特介绍如下:
一,对于日月山符号,学人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认识。
有认为是日云山,有认为是日火山,还有认为是日海山,有释旦字[1],有释昊字[2],有释[3]炟字,有释炅山[4]合文字有释字等等,多种多样。于省吾认为:“龙山文化的灰陶尊(1960年山东莒县出土),外部有刻画的符号,上部的图像日形,中间的月牙像云气形,下部的像山有五峰形。古文字中的山多作三峰形,商器'父壬尊'的山字作图二、三、十九的5个山峰形,与此相仿。山上的云气承托着初出的太阳,其为早晨旦明的景象,宛然如绘。因此我认为,这是原始的旦字,也是一个会意字。”
于省吾解释有误,旦字由日和一组成,一代表地平线,这是一个会意字,日出,日照,早晨之意,于省吾领会错了。该字由三部分组成,而非两部分,他还有一个主张,就是认为,日与月不可能出现在一起,不符合自然现象,不能成立。我认为,这种理解有些牵强,日月不能同时在一起,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事实,但作为一种文字,两个象形文字或三个象形文字,组合在一起,是完全可以的,仓颉造会意字时,将宇宙之大,生物之微,凝于笔端,纵横驰骋,直抒胸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意思是说,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将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这种字。 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日月山组合在一起,符合会意的造字规则和方法,日月之光辉照耀高山,那它表示什么含义呢?古人是崇拜日神月神山神的,尤其对太阳神的崇拜,更是无以复加,人与太阳,太阳与人,密不可分。许慎解释夏为中国之人,金文的夏字保留着我们中国人对日崇拜的历史痕迹。夏字里有用手捧日或举日之形,说明夏人夏族是一个非常崇拜和热爱太阳的民族,太阳对人类太重要了,给人类带来温暖和丰收,带来健康与长寿,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太阳的华光已经融进夏民族的血液里。
根据 其形,各种释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一些不足,不足之处就在于大家没有找到该字的语境,也就是该字应用的上下文,大家还都处于推测的阶段,还未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和根据。现在我终于找到和发现了日月山的上下文及成文历史,结合其中有关句子和全篇文章,这样统筹兼顾,上下比对,会更客观的揭示日月山所包括的内涵及字形,这也许能更增加一些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