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21:3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9:37
意思: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继续,成就自己忠孝两全才是孝道的最终归宿。
出自:中国古代汉族*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译文: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不敢使它们受到诽谤和损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扬名到后世,使父母受到尊贵,这是实行孝道的归宿。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继续,成就自己忠孝两全才是孝道的最终归宿。
人间有三大真情:
亲情、友情、爱情。如今,亲情缺认、友情缺位、爱情缺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亲情方面出现的“六亲不认”的不孝与不感恩现象导致的问题已构成社会问题,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与质量。
孝与感恩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给予我国孝道文化以科学和现代的诠释,对当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9:38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
意思: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 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
仲尼①居,曾子②侍。子曰:“先王③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④,民用⑤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⑥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⑦。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⑧,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⑨,中于事君⑩,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注释】
①仲尼:孔子的字。春秋时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鼻祖,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②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孔子的学生。
③先王:先代的圣贤帝王,旧注指尧、舜、禹、文王、武王等。
④以顺天下:使天下人心顺从。顺,顺从。
⑤用:因而。
⑥避席:古代的一种礼节。席,铺在地上的草席,这里指自己的座位。
⑦教之所由生也:古有“五教”之说,即: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儒家学者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⑧毁伤:毁坏,残伤。
⑨始于事亲:以侍奉双亲为孝行之始。一说指幼年时期以侍奉双亲为孝。
⑩中于事君:以为君王效忠、服务为孝行的中级阶段。终于立身:以建功扬名、光宗耀祖为孝行之终。《大雅》:《诗经》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西周官方的音乐诗歌作品。“无念”二句:语出《诗经·大雅·文王》。
译文:
孔子在家中闲坐,曾参在一旁陪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席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从园还城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时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才是孝的*的结果。《大雅》里说:‘怎么能不想念你的先祖呢?要努力去发扬光大你的先祖的美德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9:38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的逻辑进程有三阶段:始——中——终。
孝之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始于事亲”,这也是孝之“始”。“事”,是奉事、侍奉、服务的意思。从自己身体的保护、保全做起,从在家里奉事父母做起,这就是孝的起始。
孝之中。“中于事君”,这是由家里的“事亲”,走向社会的“事君”,侍奉国君,为国家做事,把孝道推广开来了。在此过程中间,孝行又转化为侍奉国君的“忠”,这是“移孝为忠”。“中”,解释为中间:一是指行孝道之中间,相对于开始之“始”、结束的“终”而言;一是解释“中”为年龄的青壮年出仕之时。
关于孝与忠,曾子说过:“忠者,其孝之本与。”(《曾子·本孝篇》)又如《荀子·致士》中提出,招纳贤士办法中有一条就是要对方:“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莫不明通。”有这“六忠”,则莫不畅通无阻。宋代岳飞就曾说:“臣窃谓事君以能致其身为忠。”(《乞解军务札子》)为了忠君,甚至可以献出生命。
孝之终。“立身行道”,终极目标就是“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也是由开始、经中间,最后达到圆成的结果;最终能做到孝与忠,便能立身扬名了。
当然这是孔子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行孝道的完美人生。这种目标很高,一般人也许达不到;但是这种理念却深入人心,一般人都很向往。
郑玄曾认为,“父母生之,是事亲为始;四十强而仕,是事君为忠;七十致仕,是立身为终也者”。(《疏》引郑注)所谓“致仕”,就是年老退休。其实,我们一想就知道,大多数人不能走全、走完这样的人生路途,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做官,也因为有很多人没有这样的长寿。这种解读似乎太机械了,因此遭到他人的反驳。其实,那些在家里行孝道奉事父母,出外劳作,服务社会,忠于国家的人,也都有立身扬名于世上的。自古至今那么多流传的孝子故事与事迹,就有许多“立身行道”、“终于立身”的例证。因此能在家孝,在社会上忠,则孝与忠两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9:39
孝的初始境界是事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是事奉自己的国君,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9:39
A:我也在想?😛😛😛😛
B:找死啊。😡😡😡💣💣
A:我就是不知道嘛,你还骂我,哼。😩😩😩
B:哎。放过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