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21: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5:11
【摘要】: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在教师设计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适宜的丰富的材料;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事物,提供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是幼儿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的必要前提和关键。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并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幼儿的操作活动,维持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下面就谈谈我的体会。【关键词】材料 幼儿 发展一、合理材料是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活动的重要前提。选择什么材料,如何选择材料是决定活动成败的关键。如果优选方向把握正确,切合主题,能为掌握重难点服务,那就能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优选方向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脱离活动主题,不利于幼儿操作,那就无法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还容易使幼儿在科学认知上出现误区,造成思维上的困惑,形成操作上的盲目性,降低幼儿学习的价值。一是要贴近幼儿实际,选择熟知材料。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如:科学活动《会唱歌的塑料袋》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塑料袋,让幼儿大胆探索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办法,如,搓、揉、甩、拍、捏等。这样的设计,幼儿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使每位幼儿都有了动手机会和表现,在活动中借助音乐发挥想象,并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已有经验,体会活动的乐趣。又如: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条》通过看一看、摸一摸使幼儿知道纸条的外形特征,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幼儿发挥想象,充分讲述。让幼儿在玩一玩、变一变中发现纸条的易变性,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并且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是要拓宽幼儿视野,收集废旧材料。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教师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活动《瓶子娃娃》,我将幼儿自己收集带来的各种塑料瓶装饰成瓶子娃娃,再将泡沫瓶塞、玻璃球、木珠、纽扣、小纸团、废旧瓶盖、回形针、黄豆、木夹等材料置放于瓶中,让幼儿自主和“瓶子娃娃”玩游戏,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此时我及时引导幼儿在班级“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幼儿在选择了茶杯、易拉罐、茶叶罐、罐头盒、牙膏盒、皮鞋盒等不同的容器之后,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于是发现摇摇瓶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三是要整合家庭资源,积聚社会材料。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有了家长的参与,幼儿的兴趣更浓,求知欲更强。因此应充分利用家长的社会关系,努力寻求资源共享的方法和途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了解各家长行业特征,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园共同寻找材料。如: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我在组织活动前向家长发出通知,提出配合要求,家长们纷纷行动,有的积极引导孩子在家里寻纸,有的领着孩子外出寻纸,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纸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其中的一张复写纸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为幼儿提供了白纸和画笔,生成了新的活动《花手帕》。 二、丰富的物质材料是激发幼儿探究科学兴趣在科学活动中丰富的操作材料是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会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也能为每位幼儿提供操作的机会,在科学活动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为幼儿提供做够的具体材料,让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学习科学。在科学课上教师最好要为幼儿提供人手一套材料,也要通过交换的方式,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操作各种材料的机会。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时,常常会根据*的暗示或个人的喜好、想象等作出结论,而较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难以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科学活动的精髓,也是我国科学教育宏观目标之一。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实践与验证,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反复使用材料,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并表达真实的感受,从小懂得用事实来说话,养成良好的用事实说话的意识与态度。因此丰富的物质材料是开展科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如: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磁铁”,在操作活动中要让幼儿知道磁铁是能吸住铁的东西的,如果单凭教师的说教和演示,或者是空洞的说理,是很难达成教育目标的,所以教师为幼儿准备:每人一盘材料,内有磁铁和铁片、回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纽扣、木块、布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等。通过让幼儿在自己操作中探索发现,得出哪些是磁铁可以吸住的物体,哪些则不是,并做好记录,知道它能吸住铁和含铁的物体,培养幼儿对磁铁的兴趣,会用磁铁的特性进行游戏。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提供重复操作的机会,加深扩展幼儿的相关经验,达成教学目标。三、投放恰当的材料是幼儿获取科学经验的关键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反之就会大大削减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影响活动秩序,降低活动效果。首先是要适龄投放。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投放方式也应有所区别,特别是材料的数量、摆放的位置等都应有所区别与侧重。小班幼儿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和分散,活动中情绪波动大,如果材料提前摆放在桌上,幼儿经不起玩具的*,会不停地摆弄玩具,造成集体活动秩序的混乱。最好是在活动进入自主操作环节时再向幼儿呈现操作材料。而且材料的投放地点要相对集中,不宜过于开放。每桌操作材料也应多放一些,防止幼儿间产生材料争夺战。中、大班幼儿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了,注意力也相对稳定,可以一开始就投放材料,采取多方位的开放式投放,最好是人手一份,让幼儿进行自主的合作探索,使每个幼儿都能玩、会玩、乐玩,在玩中感受体验探索过程的成功与失败,在玩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了有关零碎的科学经验。如小班科学活动“水果沉浮”,材料提供:每人一个透明玻璃盆(盆中装满水)、一盆水果(苹果、香蕉、番茄、芒果)、一张记录表、一块抹布。最显眼的是透明玻璃盆,整齐、透亮,真是做沉浮试验的最好材料,便于幼儿从上面、侧面多方位观察。所准备的材料与摆放的位置也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因为小班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每人一份操作材料避免了幼儿间对材料的争夺。另外记录的材料本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较大,幼儿对材料的乐趣也较浓,对材料在活动中的作用意识强。其次是要多样投放。投放多种材料,让幼儿在对多种材料的操作中,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我在组织科学活动“让蛋浮起来”中,同时投放鸡蛋、杯子、纸板、纸、木板等多种材料让幼儿操作。幼儿把蛋直接放入水中,结果蛋沉了下去。这时他们纷纷想办法。有的把蛋放在塑料板上或泡沫板上,再放入水中;有的把蛋放入竹桶中,用杯竹桶的浮力将蛋浮在水面;还有的发现把蛋放在泡沫板上容易滚落水中,又用纸团包鸡蛋,再放在泡沫板上,使蛋浮在水面。最后当孩子们在多种材料操作后发现把蛋放入浓盐水中,也会使蛋浮起来时,真是兴奋极了。在这一活动中,并不是刻意要教给儿童让蛋浮起来的科学原理,而是通过他们对多种材料的操作,调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同时通过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为产生求异思维提供机会和条件。此外还要添加必要的辅材。在主材料投放的同时,可以根据操作需要,投放一些辅助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思维更广。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让小棍立起来”中,教师除了投放各式各样的小棍外,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毛线团、沙箱、剪刀、胶带、书、纸盒、杯子等辅助材料,幼儿在思考让小棍立起来的方式时,可以将小棍插入土里,可以将小棍剪短,可以将小棍绑在一起互相支撑,方法多种多样,思路就更广了。实践证明,巧妙投放辅助材料,对于拓展幼儿发散性思维,激发出幼儿创新的火花具有潜在的辅助作用。三、探索材料是引导幼儿体现探索性的必要途径陶行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解放小孩子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的天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是引导幼儿通过探究、发现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幼儿对知识点的了解只能是一个操作感知的过程,能否说出科学原理,并不是活动的最终目标。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要想实现将灌输学习的方式转化为一种操作感知的过程,教师必须要以材料为依托,在幼儿自主探索材料的过程中,感知和消化科学知识。第一、创设宽松民主的互动氛围,合作探索。在幼儿探索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科学活动民主化,要学会“退位”,将自己摆在与在幼儿同一条平行线上,融入到孩子们的操作中去,与幼儿互动。在采纳幼儿合理建议的同时也可以在不经意间给幼儿提出建议,水到渠成地推进探索进程。由此,幼儿之间的互动更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幼儿在合作中也更能体验到集体创造的成功感。例如:在科学活动“会亮的灯泡”中,每组只有一块串联线路板。这时,我提出让大家齐动手,分工合作的要求。有的小组每人负责串联一处线头,有的小组由两个人负责连接线头,其余人可以递电线……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的互动中,共同探索,分工合作,终于将小灯泡发出了亮光。第二、采用标记记录的操作方法,表达探索。幼儿在探索材料时,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对材料的感知,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如:在活动《尝一尝》中,我先给幼儿认识一种食物,然后让她们尝一尝,用画食物标记、画面部表情的方法记录下来,她们将自己对食物的感知用颜色和图谱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满脸的红色、伸长舌头是吃了麻辣的薯片;同样的红色,甜甜的笑容表现了对甜味的感知等等,幼儿拿着自己的记录卡,向同伴介绍自己先尝的是什么食物什么味道,然后尝的是什么食物什么味道,接着尝的是什么食物什么味道,最后尝的是什么食物什么味道。这样的的标记记录的表现方式不但有利于幼儿表达探索过程,而且在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成功的乐趣,还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第三、把握总结评价的最佳时机,验证探索。有探索就有发现,有发现就有疑问,有疑问就要寻找答案。探索材料的过程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教师不要过早地把“谜底”告诉幼儿,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幼儿的发现与答案,更不要匆匆进入总结评价阶段。如果教师说出了一个标准答案,那样无形中就会左右和打断了大多数幼儿的探索。要耐心等待,不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幼儿的智慧,给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当幼儿在操作探索过程中已对知识点的理解形成了一个感知过程,由设疑过渡到解疑阶段时,教师要恰当地把握总结评价的时机,围绕操作活动,师生共同整理验证、提炼感性经验。综上所述,科学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形式之一,是在集体活动状态下以分组形式进行的,活动中要遵循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原则,重视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尤其要注重激发和维持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这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前提。围绕主题内容、目标,提供每个幼儿或每一组幼儿足够的物质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适宜投放和科学、合理使用材料,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充分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能有效维持幼儿的科学兴趣,能有效促进每个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