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春节习俗、中秋节习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50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1:17
德州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胜利后,南京临时*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德州春节习俗有:放开门炮、拜年、聚财、占岁、送神、添财(添缸)、开市等。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德州民间各家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大年初一,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年长者还要给儿童压岁钱。清晨天刚放亮,人们都早早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有的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旧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德州拜年的习俗,一般初一拜父母、宗族、邻里、单位领导、同事;初二拜姥姥家、舅家;初三拜岳父母、姐姐家;随后再拜其它亲戚朋友,德州就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和“拜年拜到初七、八,也没豆腐也没渣”之说,拜年不超过正月十五。在拜邻里时,一般不携带礼品,但每家都喜欢他人到家中拜年,并以各种瓜果、点心、烟茶热情款待。拜邻里时在每家停留时间不长,谓之“拜跑年”。拜跑年有“宁漏一村,不漏一户”之说。去岳父母家拜年要携带烟酒、点心、水果之类的礼物。到亲戚家拜年,要按辈分,拜长辈都行叩拜礼,同辈则抱拳作揖,相互道贺,道“您过年好”、“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同时也接受亲戚的晚辈拜年,主人要给小孩压岁钱。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各行各业放假3天,各机关、学校、厂矿多举行团拜、慰问、联欢等庆祝活动,在农村仍多沿袭旧俗,但已很少从事祭拜神灵等迷信活动。多数家庭中晚辈只向长辈致以问候祝福,不再行叩首旧礼。传统的春节礼俗已大大简化、淡化,多数家庭以看电视节目代替守岁,以走访致意表示拜年,时代色彩明显增强,但欢乐气氛有增无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短信息拜年等。拜年:能增进长幼感情,消除隔阂,和睦邻里,避免前嫌,旧隙宿怨尽弃,新年重归于好。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三十下午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春节正月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生之物繁育;当日阴,所生之物则灾。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德州人常说:“年三十晴天,人兴旺,初一高粱、初二黍,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七谷、八麦、九果、十菜”。
送神:大年初二,天刚蒙蒙亮,州城的鞭炮声又响成一片,各家的送神仪式开始了。送神时,家堂供案上先供上几碗刚出锅的面条(德州有:接神饺子、送神面之说),由族长或年长之人率子女跪拜家堂供案前,烧香燃纸、叩首,口中念叨:“爷爷奶奶回土山吧”,起身送行,有人拾起拦门棍,到屋门、院门都要烧上几张纸,以示门神让路,一直送到胡同口或马路边(农村有的送到坟上),再烧纸、叩头、燃放鞭炮,表示把祖先送走。同时,家中妇女摘家堂、撤供、扫院内芝麻杆(扫财)。随后,全家人或派代表前去上坟,到坟地同样摆放供品、烧纸燃香、跪拜叩头、燃放鞭炮(这时坟地燃放鞭炮者甚多),送神仪式结束。
添财(添缸):大年初二下午,各家男丁都要把家中水缸添满水,即使水缸中有水也要添满,谓之“添财”。期盼一年中财源滚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德州中秋节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德州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家家都烙糖火烧(用糖火烧模,印上各种图案)。在庭院内朝月亮的方向,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在月下,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称:月亮奶奶),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阖家边吃边赏月,意在全家团圆、庆祝丰收。
中秋吃月饼传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八月十五杀鞑子),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
中秋赏月,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每逢这一天,城区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节前携带月饼、扒鸡、美酒等走亲访友,设宴赏月,吃月饼等习俗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德州中秋传说:“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在有鬲氏国(德城区)和有穷氏国(平原)一带,有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2:35
1、春节习俗:
腊月廿三/廿四
腊月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2、中秋节习俗:
祭月赏月
在古代中秋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祭月了,先是由帝王家开始祭月后来流传到民间,演变成家族式的祭月。古代有‘男不祭月,女不拜灶的习俗’。
所以祭月一般是家庭的女主人担任主祭其他女性担任从祭。后来在中秋节的时候祭月逐步发展成娱乐的方式赏月,当代中秋节赏月也是很重要的习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4:09
德州民间春节前的习俗: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一、忙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
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上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忙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在过年期间,德州民间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进腊月门特别是腊月二十三以后,市场生意进入旺季。大量年货上市,年花年画,鞭炮焰火,香烛纸箔,干鲜果品,鸡鸭鱼肉,蔬菜禽蛋,烟酒糖茶,绸缎布匹,服装鞋帽,洋广杂货,炊食餐具,儿童玩具等等,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使人感到年味渐浓。农村男男*三五成群,携筐提篮进城赶集,州城居民也纷纷到市场挑选年画、年花,购买对联、门神、佛像、全神马子、香烛纸箔,购置红绿花布、丝绵彩绒,添置壶碗盘碟、锅笼勺筷,包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因为农业社会的农贸市场、百货商店常常都是年三十中午关门,初五以后才开张营业,所以百姓家要储存较多的食物,过年才不会食物匮乏。总之,城区和农贸市场,人们熙熙攘攘,欢声笑语,采办各种年货的热闹情景到处可见。城乡妇女,还忙着织布纺线,打袼褙纳鞋底,赶做新衣服;家家户户扫除房屋,裱糊顶棚,擦拭门窗,张贴年画,剪贴窗花,民间庭院焕然一新;各家忙着推年磨,蒸枣糕、黏糕、糖菱角、馍馍,做豆腐,炸年货,杀鸡宰鱼,炖一锅熟(杂烩菜);互赠年礼,偿还债务;擦拭祭器、餐具,调制供品等,到处一片生平祥和、年丰岁稔的欢乐景象,一直忙碌到除夕。而近年来,工商业发达,物资丰富,科学文明程度提高,大家过年的气氛较淡了,大年初一各大商店、超级市场就开张营业,而且加上营养观念的开放,食物新鲜才能吃得营养又健康,所以各家就不必准备许多年货。
二、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德州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各家各户都要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屋清洁、窗明净、院整齐。一进腊月门,选择晴朗好天气即可进行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清扫地面,洗刷餐具。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三、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德州城乡也很普遍,腊月一到,新华书店、集市年画市场人山人海,各家各户都要买上十几张年画,待扫房后张贴。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品种以中堂画、四扇屏、单页画等为主,后来,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成为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逐渐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德州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剪纸在德州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窗花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水缸上、粮囤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德州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德城区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哈哈,刘益瑞,我是你左边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6:01
恩,刘益瑞,还记得我么?呵呵,星期一小心你的脚丫丫哦!哈哈!告诉你答案:德州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胜利后,南京临时*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德州春节习俗有:放开门炮、拜年、聚财、占岁、送神、添财(添缸)、开市等。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德州民间各家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大年初一,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年长者还要给儿童压岁钱。清晨天刚放亮,人们都早早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有的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旧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德州拜年的习俗,一般初一拜父母、宗族、邻里、单位领导、同事;初二拜姥姥家、舅家;初三拜岳父母、姐姐家;随后再拜其它亲戚朋友,德州就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和“拜年拜到初七、八,也没豆腐也没渣”之说,拜年不超过正月十五。在拜邻里时,一般不携带礼品,但每家都喜欢他人到家中拜年,并以各种瓜果、点心、烟茶热情款待。拜邻里时在每家停留时间不长,谓之“拜跑年”。拜跑年有“宁漏一村,不漏一户”之说。去岳父母家拜年要携带烟酒、点心、水果之类的礼物。到亲戚家拜年,要按辈分,拜长辈都行叩拜礼,同辈则抱拳作揖,相互道贺,道“您过年好”、“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同时也接受亲戚的晚辈拜年,主人要给小孩压岁钱。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各行各业放假3天,各机关、学校、厂矿多举行团拜、慰问、联欢等庆祝活动,在农村仍多沿袭旧俗,但已很少从事祭拜神灵等迷信活动。多数家庭中晚辈只向长辈致以问候祝福,不再行叩首旧礼。传统的春节礼俗已大大简化、淡化,多数家庭以看电视节目代替守岁,以走访致意表示拜年,时代色彩明显增强,但欢乐气氛有增无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短信息拜年等。拜年:能增进长幼感情,消除隔阂,和睦邻里,避免前嫌,旧隙宿怨尽弃,新年重归于好。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三十下午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春节正月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生之物繁育;当日阴,所生之物则灾。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德州人常说:“年三十晴天,人兴旺,初一高粱、初二黍,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七谷、八麦、九果、十菜”。
送神:大年初二,天刚蒙蒙亮,州城的鞭炮声又响成一片,各家的送神仪式开始了。送神时,家堂供案上先供上几碗刚出锅的面条(德州有:接神饺子、送神面之说),由族长或年长之人率子女跪拜家堂供案前,烧香燃纸、叩首,口中念叨:“爷爷奶奶回土山吧”,起身送行,有人拾起拦门棍,到屋门、院门都要烧上几张纸,以示门神让路,一直送到胡同口或马路边(农村有的送到坟上),再烧纸、叩头、燃放鞭炮,表示把祖先送走。同时,家中妇女摘家堂、撤供、扫院内芝麻杆(扫财)。随后,全家人或派代表前去上坟,到坟地同样摆放供品、烧纸燃香、跪拜叩头、燃放鞭炮(这时坟地燃放鞭炮者甚多),送神仪式结束。
添财(添缸):大年初二下午,各家男丁都要把家中水缸添满水,即使水缸中有水也要添满,谓之“添财”。期盼一年中财源滚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德州中秋节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德州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家家都烙糖火烧(用糖火烧模,印上各种图案)。在庭院内朝月亮的方向,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在月下,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称:月亮奶奶),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阖家边吃边赏月,意在全家团圆、庆祝丰收。
中秋吃月饼传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八月十五杀鞑子),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
中秋赏月,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每逢这一天,城区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节前携带月饼、扒鸡、美酒等走亲访友,设宴赏月,吃月饼等习俗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哈哈,刘益瑞,我是李天逸的同桌,记得感谢我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8:09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刘益瑞,我是李天逸的朋友。问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0:33
吃饺子。吃月饼追问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