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9 14: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4:13
读了易卜生后期的创作, 感觉以“社会问题剧”概括易翁的剧作实在太片面啦, 易翁关注的是人类心灵本身,是人类精神的自由。 在易卜生的戏剧中始终存在着一类精神反叛者的形象, 这些人心中都怀有着某种强烈不能平息的*,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他们心灵深处召唤着他们, 这种力量在剧作中或表现为海洋、荒原、高山、高耸的教堂,或表现为一种事业、炽烈的爱情。 总之,都可以看做是主人公的某种精神追求。 易翁剧作中的主人公大都家境殷实,生活无忧, 但庸碌的现实生活却压抑着他们心中的精神追求以及对生命的*。 不过,这些人心中的神秘力量、精神追求却始终没有停止呼唤, 他们为这种追求所*,心焦欲燃、焦灼不安..... 现实与精神紧张地对峙着。 所以,易翁剧作开头总伴有雷雨前那种郁热的气氛。 (顺便说一下,曹禺深受易翁影响,他的成名作《雷雨》中,很明显能感受到易剧的气氛。) 一旦契机到来(多是某位故人的到来), 他们无不冲破狭小生活的束缚, 义无反顾地听从心中神秘声音的指引, 将生命,未来,优裕的物质生活置之度外, 奔向心中所想,实现精神反叛。 壮烈如飞蛾扑火..... 不管结局如何,这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而这种美也是易剧中主人公共同的追求, 这些人无一不是“美”的信徒, 他们都十分在意一种抽象意义上的美。 海达·高布乐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读这部剧作的时候总让我想起王尔德的《莎乐美》, 无论他们身上有着怎么样不近人情的缺点, 但他们在某种层面上都是完美主义的象征。 对于海达来说,可怕的不是生命、财产、地位的丧失, 而是美得丧失,高贵的自由的丧失。 她一直渴望她所爱的乐务博格头发里插上葡萄叶子, 就是对美的渴望。 而当她听说,乐务博格在身败名裂后选择自杀时, 她大叫“这事做得太漂亮了”, 也是基于抽象美的意义层面上。 当这种美受到他的爱慕者勃拉克的破坏, 自己也落到他手里时, 她不失悲壮地选着了自杀, 手*打在她太阳穴上.... 易翁笔下那个布朗德宣称的“要么全有,要么全无”同时也是易翁笔下所有主人公共同的宣言。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无缺的形而上美。 易翁对剧本着手进行了大力改革, 他大量删减了人物台词中的抒情成分。 在他剧作中,人物台词都是精炼朴实的口语化散文。 但这并不意味着易翁不在追求作品中的诗意, 而是在他看来,文字表层的诗意是肤浅的, 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深层的诗意。 他所关注的重心不是故事情节本身, 而是人物精神反叛, 是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安,焦灼, 是对美的形而上的向往, 是对人类心灵解放出路的反思...... 从这种意义上,易翁的剧作都是一首首满溢着*的心灵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