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求一篇关于目前我国国内就业问题的短文,300-500字就好,内容一定要深刻,论点一定要鲜明。重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9 07:28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45

关于我国社会就业问题的中长期策略研究

  摘要:建立以高技术为先导的高端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高效安全的经济运行基础上才能相应建立起各种层次人才协调有序的、大容量且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国民就业体系。文章认为,中国社会应引导建立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呈由高端带动中低端,配套运行的组合模式,相应建立稳定的社会分层型的就业体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改进外贸出口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合理的投资、消费比例才能最大程度地创造就业机会;投资拉动就业的思路不能改变;*应致力于学校教育与市场经济衔接的工作。

  关键词:就业;高端化产业;互补型结构;外贸;投资

  长期以来,国内经济界习惯于对经济领域中“物”(货币及融资系统、物流等)的因素投入主要精力研究,而对经济领域中“人”的因素——就业问题则停留在“饭碗问题”的粗放思考阶段。随着经济社会领域研究的日益深化,结合人力资源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就业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正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一、建立以高技术为先导的高端化产业结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保证

  我国就业问题尽管错综复杂,但其核心是劳动力供需关系。在劳动力总量大于需求的前提下,大幅度拓展就业空间是必然的主要选择。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建立起高质量、有竞争力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居于相对上游的高端产业体系,并以此辐射相关中下游企业,形成合理的多层次协调的就业结构,就无法建立稳定的国民就业体系,确立科技优先的战略是建设高质量产业结构的首要条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保障只能转化到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上来。世界从产业*以来的历史证明: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经构调整的动态运行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研发投入在2006年达1360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研发投资第二大国。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正沿着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建构研发新格局的方向前进。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进一步体现,*科技资源配置渐趋优化,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投资明显加大;对公司企业而言,在*引导下,中国企业逐步成为技术投入与开发的主体,企业的研发经费已超过总投入的60%,企业的研发人员已经占全国总量的60%左右,并且还在完善加强自身的科研队伍,许多高科技企业就是因为有人才、有市场。在短时期内迅速成为上市公司,一些国内科技企业已具备进军国际市场的实力。加入WTO后,*公司也加大了对中国的研发投资。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R&D与GDP比值要达到2%。这一比值是反映科学技术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质量和发展模式的健康程度。目前中国这一比值已超过印度和巴西,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但相对于庞大的经济基数,实现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还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优先发展模式的投入引导。如据欧洲媒体报道,中国今后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民用客机生产,其核心技术的研发投资为200亿欧元,这么巨大的投资不是单个大型企业所能负担的,*的扶持是中国高技术企业成长为“国际巨人”的必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大力扶持发展高技术投资公司。高技术投资公司可以利用多方面的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管理、优惠*等的资源优势,有效促进高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加快高技术产品产业化和国际化。*还应积极引导建立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分配制度,对各方拨出的科研经费的使用和奖励应遵循市场化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进行。此外,*还应尽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敦促欧美等放宽贸易管制,加强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谈判交涉,敦促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不合理*,积极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加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引进、消化,研究制定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财税金融*(王受文,2008)。当前,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为敦促其放宽对华技术出口*提供了契机,我国*正不失时地进行着这方面的谈判。*还应关注国际产业转移新动向,积极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承接国际高端制造业转移。目前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呈现出高端化趋势,以冶金、化工和机电等重化工业为主。我们应继续抓住机遇,迅速提升国内产业结构,规范外资管理,引导外资流向,发挥其在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杨益,2008)。最后,*也可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优势,直接参与技术研发,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力量建立一批国家级大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着力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总之,只有在高效安全的经济运行基础上才能相应建立起各种层次人才协调有序的、大容量且有自我调节能力的、能经受各种危机考验的国民就业体系。当前,中国正在向中等发达社会过渡,尤其要积极开发各类新兴产业,如发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业和文化产业、旅游业、咨询服务业、互联网产业和新能源等产业,以有效拓宽就业领域(2002年美国仅版权产业增加值已占到GDP总额的12%,从业人数为1150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4%)。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是决定国家的未来就业状况的主因之一。一切新兴产业领域的开拓无不需要高端人才的支持,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是鼓励人才资源发挥才能取得成就的机制,是人才规划的关键。我国对于人才评价与回报机制研究薄弱,制度建设滞后。加强人才战略的规划无疑是今后社会发展与保障就业的重中之重。此外,就业与失业统计体系的不完善,信息失真与传递不畅通也是影响就业的原因,鼓励建立与完善专业化的就业介绍公司,也是增加就业的途径。

  二、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互补型组合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佳模式

  在中国的企业发展模式上,是强调*和*上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还是选择中小企业为经济发展主干模式?这既是涉及到经济发展重大战略的问题,也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基本考量之一。综合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中国在企业发展战略上应采取重点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并以此为骨干,建立由高往低、配套高效的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立体型模式。在这样合理的企业发展模式基础上,才能相应形成高层次人才和中层人才,以及普通劳动力合理安置,稳定而充分的就业格局。

  有人认为大型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占总数的比例不高,从而否定大企业的主干作用。殊不知成功的经济体,大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支柱作用。一个国家大企业数量的多寡和实力的强弱集中反映了该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发达国家大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一般在4%~5%,有一些国家比较高一些,如英国、法国,大约为9%。只有发展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才能在经济国际化进程中稳居上游地位,从而有效地维护本国经济与就业形势的安全。我国大企业的规模相对于国外知名大企业还较小,真正竞争性的大企业不多。中国发展策略现阶段总体上执行的是大企业优先战略,这是符合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正确抉择。中国*提出以高端化产业为依托发展大型企业,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产品结构、研发水平和人员构成都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市场不断向大企业集中,产品不断向高端化升级。今后,*应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合并或联合经营,这样既可避免恶性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又可收到规模经营的效果。中小企业的根本经济作用,一是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也可以成为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企业集团的小成员;二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集中精力“抓大”的必要条件。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以其占全部企业48.5%的资产创造69.7%的就业岗位,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的成本比大企业低得多。据统计分析,中国大型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需投资22万元,中型企业则需投资12万元,小型企业则只需投资8万元。这一点参照国际经验也是如此,日本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高达99%,吸纳就业人口占总量比例接近80%;即使以大规模、托拉斯经营方式闻名的美国,其中小企业也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就业机会。因此,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国民经济企业规模组合模式上,全社会应引导建立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呈由高端带动中低端,配套运行的组合模式,这最符合经济发展的长期需要,也最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社会分层型的就业体系。大企业是综合科技、经济实力的核心力量,但一些局部配件、产品的生产,中小企业具有应变灵活、更具效率的相对优势。大企业研发新型核心技术后,在转化为生产工艺过程中,不少具体环节由中小企业承担更符合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益。这才是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理想的组合模式。相应在吸纳就业人口方面,大型企业更多吸收高技术、高级经营与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中小企业除吸收部分高技术人才外,则大量吸收一般技术人才和普通劳动者。

  三、通过巩固和改进外贸出口扩大就业

  在当前国际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外贸出口之时,有些人过于惊慌地认为,应将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从以外贸出口拉动为主,人为转移到以内需拉动为主。殊不知依据当今国际经济的总体格局,扩大外需是增强经济活力,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作为世界加工厂,中国目前外贸出口与就业职位供应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陈德铭2008年4月出席广交会开幕式时,便提出警告:“中国外贸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将影响内地18万至20万人的就业。”据测算,每出口1亿美

  元商品可创造1.5万个就业岗位。因此,要有效解决就业问题,除了积极扩大内需以增加职位供应外,为中同外贸出口注入新的活力,同样具有迫切性。外贸出口长期以来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之一。从加入WTO至2007年,中国外贸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长。2007年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为66.8%,外贸出口的大幅放缓,会严重影响就业,也会影响它所连接的基础产业。中国外贸还面临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等压力。为此,中国*首先要引导企业优化进出口结构,以保持外贸稳定增长。推动贸易本身转型升级才是中国外贸的根本出路。这也是制定相关*的指南,如通过*和资金鼓励企业深入高端营销环节,提高经营能力,收购或合作经营品牌,开拓新兴市场等。目前,*重点鼓励企业“走出去”重组国际资源,这是以中国公司为主导,服务于本国公司战略的一种*整合模式,有利于中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优化出口产业结构,获取国外经济资源,拓宽技术来源渠道,突破贸易壁垒;也有利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的大型公司。*要鼓励和支持具有潜在优势企业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体系、营销网络和拓展融资渠道,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要使外贸出口成为我国就业的保证,中国出口企业必须在整体上摆脱*公司的控制,开辟自己的销售渠道。这些努力需要巨大投资,*应予以必要扶持。中国*近年来积极利用外交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应继续加强与国外的自由化贸易程度,扩大与传统贸易伙伴如美日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量;同时也要利用不少国家为扩大对外经贸实施让税*的机会,大力拓展原先与我贸易量不大的国家的经贸往来。在出口产品供给方面,*应支持帮助企业从国外购买先进技术和品牌,这是改善设计、提高商品的品牌知名度的捷径。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利于民生。中国不可能长期维持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出口。伴随着要素成本(国际市场原材料从长期看呈上涨趋势)和生产结构变化,我国出口结构已经获得相当程度优化。2008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3887.8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5.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9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1.8%。这表明,虽然纺织、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出现下降,但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产品出口增长稳定,成为外贸出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中国企业的适应调节能力最终表现为产业、产品之间资源配置效率和新兴部门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长远角度看,中国外贸出口是拉动需求的有效手段,是扩大就业的重要保证。同时,可发展各类对外劳务输出,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四、合理的投资、消费比例才能最大程度地创造就业机会

  面对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有人认为,鼓励消费可以扩大就业。这个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发达国家已有前车之鉴。美国、西欧,包括日本的不少发达国家,长期维持了很高的社会消费水平(含*主导的社会福利体系支出),结果导致国家负债累累。钮文新《美国在技术层面上已经破产》一文引用美国某基金会总裁大卫·沃克尔的话说:“如果把美国*对国民的社保欠账等所有的*债务统统加在一起,2007年,美国的实际债务总额高达53万亿美元”(钮文新,2008)。因此,美国的经济模式是本国、也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陷阱。过量债务,导致偿还困难,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债务危机”或“破产”或汇率急剧下跌。美国在举借外债过程中,目前已遭遇“国家信誉危机”。中国如果片面强调扩大消费内需拉动就业,仿效欠债发 展方式,将会陷入国家破产等一系列社会动荡之中。中国长期推行以投资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的发展主导型经济运行模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7万亿元,2009年达到20万亿元左右。据国家*测算,4万亿元投资每年能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相应拉动就业。不少经济专家认为,舍弃*主导型投资,不利于拉动需求,保障就业,同时积蓄社会经济发展后劲。萧条时期加大国家投入更是必不可少,当然也要尽量吸收民资、港台和外资投入。对于有近十亿劳动人口的中国,保增长才能保企业,保企业就是保就业。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认为,1个百分点的失业率的下降与3个百分点的额外产出增长率相联系,并被许多经验研究所证实在美国曾长期存在,这种关系被称作奥肯定律。在中国,GDP增速与失业率下降的线性关系尽管较美国模糊,但2000年以来,每1%的GDP增长仍可拉动80万-100万人就业。中国GDP额外产出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既能有效扩大内需,直接关系到就业率,又能发展基础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2008年下半年,中国*宣布启动4万亿元扩大内需投资计划,仅铁路投资,2009年就能增加600万个就业岗位。2007年中国人均GDP约2500美元,而国民收入的人均数不足人均GDP值的50%,其目的也是为发展积累资金。在投资和消费关系问题上,要有长远眼光,保证有充足的投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拉动就业。此外,在经济健康运行,有充分偿还能力基础上,可适度发行一定量的国债。1998——2002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国债投资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至2个百分点,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从就业压力角度也必须确定GDP增长底线(如确定2009年为8%)。

  在中国,大幅度提高消费水平能否有效地扩大内需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凯恩斯主张富人进行奢侈性消费,认为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因。现在国内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从富到贫各个阶层都大幅度扩大消费是拉动就业的必选办法。但事实上,中国面临的失业与凯恩斯所研究的失业有很大差别。1929——1933年大萧条,美、英、法国也有近千万人失业,其成因正如凯恩斯所认为,这种失业主要是由于需求不足引起的。只要有足够需求,将已有的生产能力充分利用,失业问题就会自动解决。而中同经济从整体上仍未达到相对发达的状态。中国的失业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就业岗位总量绝对少于劳动总量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人口约在1.5亿人;另一部分才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某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和人员失业,而这部分人员数量远远不及前者。在当今中国,前者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性问题,后者是经济周期波动中出现的暂时现象。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只能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的质,扩大经济的量,没有简易的捷径可走。

  五、教育是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问题的先导和基础性保证因素之一

  在国际经济危机大背景下的中国就业现状,有两个现象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是2008年下半年,不少劳动密集型外贸企业裁减部分普通体力工人,而研发型人才依然受欢迎;二是近几年统计信息显示,京沪渝高职生就业率已开始超过本科生,特别是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和工程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线技术岗位。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得当与否与规模适度与否,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就业质量与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有一些专家尖锐指出,中国目前导致就业供大于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忽视人的发展和对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分工的展开,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作基础。中国由于人力资本不足,导致产业升级这一扩大就业空间的宏观手段和产业分工这一拓展就业空间的微观手段均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导致就业需求不足。二十世纪末,知识经济勃然兴起,这是对人力资源理论的最佳证明。知识(实质是不断提高的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在知识经济中,决定企业竞争力和利润率的首要因素,不是有形资产的大小,而是其中高新技术的含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知识产权的状况。普遍提高国民的人口素质,不仅可以增加新的创造发明,对于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也是一个弥补我们正在减少的人口红利的非常好的办法。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其发挥出来的新的人口红利的作用,将会更大,将会是持久的动力和源泉。所以,我们不但要办普通高中、普通大学,还要更好地办职业技校,要提高生产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提高工人技术水平。对那些从农村、从土地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增加技术培训的力度(张松涛,2008)。特别是人力资源理论创立以来,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是充分合理高效就业的基础性条件。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技术工人需求量巨大。中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景十分广阔。*的教育部门应努力将前沿技术、技能体现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具体环节中。

  为适应现代经济与教育发展特点,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鼓励终身教育,这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现代科技发展十分迅猛,知识总量的倍增周期已从过去的10年缩短到3—5年。由于高技术及其产业的突破与加速发展,使一部分传统产业不断消失,一些新兴产业相继产生,伴随着这一生产变革的相关职业也在不断变动中。据统计,美国员工一生变动职业或工作12次,欧盟8次,发展中国家3m4次。经济生活的转型催生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即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制度的开放性和教育空间的社会性(尤其在网络时代)。各级*应大力支持建立“开放大学”(OpenOniversity)(吴式颖,1995)这样给全民提供“充电”机会的新型教育机构,还要利用网络资源来传播新型工作技能等。

  [参考文献]

  [1]钮文新,美国在技术层面上已经破产[J],中国经济周刊,2008,(49)23-25 。

  [2]王受文,转变方式,推动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发展国际贸易,2008,(7):18-21。

  [3]吴式颖等,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4]杨益当前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压力及其应对措施[J]国际贸易,2008,(9):6-9。

  [5]张松涛,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贸易,2008,(11):20——25。

2005年就业形势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有1100万新增劳动力有就业要求。据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去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2004年年底8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者需要就业,还有270万没有登记的失业者需要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根本保证;扩大就业是化解劳动者流动日益频繁带来的压力,保证社会经济甚至*稳定的基础。就业已成为广大民众长期讨论的话题,国内外各大媒体对就业更是珍爱有加。每年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就业率被人们挂在嘴边。

由于中国还处在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扩张期,今年的劳动力供给由劳动年龄人口决定。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外推,2005年有1100万新增劳动力有就业要求。据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去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2004年年底8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者需要就业,还有270万没有登记的失业者需要就业。2005年主辅分离和产业结构调整大约有300万人需要换岗。这三类合计:2005年需要就业的人员仍然保持在2500万以上。就业形势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主要面临这样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新增劳动力数量,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三是城镇的下岗和裁员。

结合往年的统计数据和今年的就业形势,国内人力资源研究专家预测,“65%左右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今后可能是常态”。面对国内如此富足的劳动力,用人单位有充足的选择余地,但对于2005年广大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就不言而喻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45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上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又有约2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人数达到116万人,就业率上升到80%。200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本地毕业生。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2.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3.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体最值得关注。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上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情况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边看边干者。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些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
三类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在上述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但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46

关于目前我国国内就业问题的短文

今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不能完全归结于几年前大学的扩大招生。因为这几年都存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只不过由于大学的扩大招生,一下子使今年的大学生增加了许多,于是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去年下半年我刚刚进到这个论坛,论坛上正在热火朝天的讨论这个问题,我也发表了两篇文章:《大学生下乡的一管之见》和《质疑“不要把自己当骡子和马给卖了”》,文章发出之后,也收不少回复,赞同的有,反对的也有。我坚持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还是要提出来讨论。就是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要让大学生有准确的定位、对应聘要有信心和对争取职位要有勇气。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实际情况也要审时度势,实事求是,不一定要求一次到位,可以骑着马找马,因为人才流动在中国已经没有什么*了。

  现在名牌大学的学生总的签约率确实是高一些,就业后的待遇也会相应的高一些,这只是一个一般情况,不是绝对的,一旦把自己神话了,非要什么样的待遇或者什么样的企业,不然就不就业,这种心理是非常不对的,搞得不好会高不就低不成,进退两难。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就业时对自己的评价也要客观,如果自己是有能力的话,有信心的话,也应当有勇气有信心去争取。这里讲的两种情况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就业是双向选择,不是*的指定分配。这种务实的态度尤为重要。

  现在大家谈论的问题还涉及到大学生究竟是多还是少?去年一个网友就说:“高校扩大招生与社会就业压力没有因果关系。能够扩大教育面,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素质,使我国经济更快发展,就能增加就业率。”我以为这个观点是对的,这种评估对大学生就业不但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会有积极促进作用。既然不多,那么就业的问题又如此突出,这是什么缘故?我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的,既有学生本身的问题,比如在学校学习的情况并不好,几年学业不佳,也没有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大学生对自己的估价太高,并不切合实际,总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非得要一份如意工作,所以难找到工作;也有一些用人单位的思想不够解放,可以说顽固不化,这些单位死守老观念不放,一些职位宁可让一些*之人占有,也不愿意引进大学生,不过这些单位并不多,可以说是极少极少。

希望得个好评!谢谢....原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46

就业问题关系到民生和经济的发展,就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无论对劳动者个人还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维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重视就业、促进就业是我国的一贯方针。保就业是当前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关注就业问题显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目前就业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到201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职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
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传统的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而一些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
三是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一些非法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损害劳动者权益现象突出;一些职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因劳动者性别、年龄、身体残疾等原因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国际化趋势,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以及对进城就业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十分迫切。
五是目前重点群体就业难问题比较普遍,需要对其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严重侵害劳动者就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4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我国就业压力仍就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
(1)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且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开始凸现出来;
(2)就业机制有待完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发育还有待完善,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到完全优化;
(3)就业观念有待更新,缺乏主动择业创业的积极性,“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不从自身和现实环境出发,就业期望值过高。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就业机会,近年来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就业*,即确立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坚持通过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当前比较突出的是结构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问题。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需要就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择业观念与经济结构调整或生产技术转变带来的就业岗位要求难以适应,导致有工作不能干。所谓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由于工作不如意,或者为了寻求更高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机会而造成的暂时性失业。此外,还包括发展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等,前者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会造成一部人处于失业状态。后者是指经济不景气对劳动力需求的萎缩,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最大,也是各国宏观经济*力图降低的指标。这两种失业是由社会客观因素造成的,与择业者主观愿望的错位关联不大。
在现实中,有人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原因认识有误,认为是高校扩招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的结果,等等。这样的认识是不符合实际的,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影响,但是不是主要的,实际上,就业问题是社会的一个整体性工程,如果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少了,更多的高中生提前进入到职业领域同样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把大学生就业与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联系在一起也是十分牵强的。实际上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已经搞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就业问题远比我们国家还要突出。
应当看到,对于我国来说,影响大学生就业主要原因是人口多,用人机制不完善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能力问题。所以大学生要认识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的重要意义,既要有紧迫感,又要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手机导航地图语音怎么下载 如何分别真金和仿金首饰 怎样区分真金和仿金首饰呢 小学生新年晚会主持人的串词!!(不要太多)急 大大后天就需要了!!!_百度... 周年晚会策划公司 奥格瑞玛传送门大厅在哪 奥格瑞玛传送门大厅怎么走 锻炼颈椎的几个动作 水多久能结冰 冰能在多长时间内形成 请问水低于0度会结冰吗? 如何防止脱发严重 元贝驾考里面的模拟考试难度和实际考试难度一样吗? 我是大一新生,学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我们刚上职业与企业文化,老师要求写一篇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求大神 谈谈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的500字作文 石膏工艺品的硅胶模具是怎么制成的 硅胶密度?用来翻模制作艺术品。 硅胶复模的前景如何? 复模液体硅胶主要用于那些方面吗 工艺品厂复模硅胶特点与标准参数? 什么是树脂工艺品复模胶 如何查询个人所得税是否漏缴 求西门子滚筒洗衣机型号SiIver600,门锁开关接线图4条线的怎么接? 女司机深夜独自练车沉入水塘,新手司机夜晚练车合适吗? 什么是饰面三合板 深圳车牌如何竞拍 深圳车牌怎么竞价 农村名叫“山胡椒”的树,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有什么好一点的方法能够改善新手司机上路恐惧的问题? 油煎木姜子有什么好处 头型尖,后脑勺又扁,我弄了梨花头,头顶是内蓬,不过内蓬真的不好看 成语首当其冲是什么含义 关于环保的就业情况的论文,500字左右 元贝驾考理论考试如何过关 我想进入学校的共享空间,该如何进入? 炉石传说2019中韩战队赛2.21号晚上6点半的任务贼打奇数任务战谁赢了。 之心介绍,炉石传说战士任务橙火羽之心怎么玩 炉石传说隐藏任务对战1000盘刷自爆算不算 炉石传说日常任务的胜场必须是和玩家对战才算吗? 太阳能道钉多少钱一个 太阳能道钉品质问题有哪些? 太阳能道钉的性能指标 军峰山露营要带什么装备 生活中有哪些镜子反射的事例? 新乡市47路几点开第一辆车 新乡市城关新村卖地事件? 河南新乡原阳陡门乡大三李村搬迁么? 2020新乡市双营新村会拆吗? 新乡市向阳新村是哪一年建成的? 从段村新村到新乡学院怎么坐公交车,最快需要多久 大盘股的股盘价值 新乡市骆驼湾新村,有房产证,土地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