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什么传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9 10:3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00:41
元宵节的来历
春节刚过,神州大地还到处弥漫着过年时欢乐的气息,人们余兴尚浓。到了正月十五夜,天边明月升起,地上灯火辉煌,早春的夜晚虽然寒风料峭,而复苏回暖的大地已是一片温馨的气象。城乡各地悬灯结彩,歌舞游乐,做汤圆,放烟火,到处洋溢着节日浓郁的气氛。人们特别珍惜这时的良辰光阴,真可谓"春宵一刻值千金"。
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新的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始于二千多年前的汉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在周勃、陈平等人铲除诸吕势力后,登基做了皇帝。因为铲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逢这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到街市上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称作元宵,又称元夜、元夕。此说是否确凿还难定论,但将正月十五看作是一个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吉日,这倒是从汉朝开始的。
元宵节又被称作"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每逢上元,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那么上元张灯之俗究竟起于何时呢?对此,历来有起于道教和始于佛教两种说法。前者认为,西汉武帝时道教有燃灯以祭祀"太一神"的风俗。太一神类似后人所说的"天帝"、"老天爷"。南宋朱弁《曲洧旧闻》称: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但据《史记.乐书》,并未提到祭祀太一须大明灯火,而且西汉时期也没有民间元宵灯的记载,所以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指出了这种说法不可靠。明郎瑛《七修类稿》又认为,上元张灯起于东汉的道教,说是正月十五是三官下凡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所以元宵要张灯纵乐。然而事实上道教的教义和仪式均无张灯之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无下元水官越俎代庖大放华灯之理,可见张灯之俗起于东汉道教也属牵强附会。始于佛教说认为,元宵张灯与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东土有关。东汉时,蔡暗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群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燃灯法会。东汉明帝为提倡佛教,便下令在元宵节,不论士族庶民,一律挂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自此以后,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由此看来,元宵张灯之俗源于佛教,始于东汉之说较为符实。如此,元宵张灯,既是宗教礼仪,又成民间习俗。之后,灯节以其"火树银花"的热闹景观,"金吾不禁"的自由气氛,得到百姓喜爱,以是宗教的色彩渐渐淡化。自从人类学会用火之后,就有了灯。人们也常会因火的启发而想到灯。元宵点灯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诙谐滑稽,足智多谋,常为汉武帝献计逗乐,得到武帝的厚爱。有一年腊月大雪纷飞,东方朔见汉武帝无聊,便去御花园给武帝折梅,见一宫女泪流满面,极其伤心,问其原由,得知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城外,家中有年迈双亲,自被选进宫来,每逢过年,思念亲人而不得见,心如刀割。如今又近十五月圆,无法与家人团圆,怎不悲伤?东方朔便宽慰了她一番,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东方朔出宫后,到元宵家作了一番安排。然后回到长安衔,扮作巫师卖起卦来。所有占卦的人所得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签语,于是纷纷向他询求解脱的办法。东方朔便告诉他们:"正月十三,火神君将幻化成一个穿大红袄的姑娘,骑着赤红色的毛驴到长安城来察看地形,你们可到城北大道口拦路阻道去哭求,全城或可得救。"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都深信不疑,互相转告,于正月十三日在街上等候,东方朔于时请了一位民女,扮作红衣姑娘,骑着毛驴缓缓进城而来。众老乡亲见果真有红衣姑娘来临,便拦路苦苦哀求,那红衣姑娘对众乡亲说:"我乃领了天帝之旨来焚烧长安的,今既承父老求情,此一偈帖就请你们转呈天子吧。"说罢离去。父老们拿了红帖,献给汉武帝。只见帖上偈语写道:"十五天火,焚劫帝阙。"武帝看罢,吓得魂飞魄散,忙向东方朔求教。东方朔转动心机,便说:"请圣上传谕京城百姓,今起动手做灯。十五晚,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烟火爆竹,并让城外百姓进城观灯,天子、臣僚、贵妃、宫女,都去灯市玩赏,杂在庶民中消灾避难。"武帝听罢,传旨就按此办法去做。十五晚,整个长安城灯火照耀,烟花满天。元宵的父母也来城里观灯,看到了"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撞见了元宵,惊喜万分,一家人团聚,诉说衷肠。如此,闹了一夜灯火,京城安然无恙。汉武帝大喜,敕令今后每逢这天都挂灯放焰火。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元宵节。这即是民间传说的元宵节的来历。关于灯节的民间传说很多,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元宵放灯起源于古时农家"照田蚕"的风俗。所谓照田蚕,是指元宵之夜,农家在长竹竿上挂一盏灯插在田间,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方鹏《昆山志》记载:元宵之灯火,火色偏红预兆旱,火色偏白预兆涝。过后将点灯的蜡烛余烬收藏起来,置于床头,则能给主人家的蚕桑生产带来好处。随着后来照田蚕的时候,人们纷纷争奇斗艳,各种彩灯愈做愈精巧,照田蚕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思,演变成一种闹花灯的娱乐活动。
据传说,灯节的出现也与古人对火的崇拜有关。汉代,人们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虫赶兽,从而演变成以后的火把节。因此从汉代的持炬驱疫到唐代热闹非凡的灯节,中间还有一个火把节的发展过程。这一节俗,直到今天还被祖国西南少数民族兄弟保存下来。他们在火把节这天,歌舞以乐神,表现了对火的崇拜。通过各种形式,驱邪逐鬼,熏田驱虫,希望减轻虫害,获得好收成。时至今日,江苏兴化一带,每至元宵节,百姓不燃灯、观灯,而是点火把、舞火把,而城镇乡民当然是看火把了。他们有的用芦柴,有的用树枝等,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着火把在田头、晒场翩翩起舞,十分壮观。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到唐代,统治者更重视观灯,并把燃灯时间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唐睿宗时曾在长安宫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灯轮",上面缠着彩色丝绸,装饰金玉,悬挂五万盏灯。皇亲贵族们也制作大型"灯树"。诗人崔液写有"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佳句。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以后历代引以为例。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还在乾清宫设鳌山灯,元宵灯节依然盛况空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00:43
歌就是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