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高中历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19:5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1 23:44
第一个问题,说的是牙齿够坚固吧,可人老了一颗颗都得掉了,舌头够柔软吧,可人到死它都蹦跶。所以他悟出的这个道理有点像水滴石穿,故曰:满齿不存,舌头犹在。
第二个问题,天道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归根结底,天道行的是一种自然之法,而自然众所周知,是不会随着世事的改变所改变的,“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在老子看来,很多人就是吃饱了撑的才去争天下,人生何其短暂,怎么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上头,还不如像我每天洗洗睡了!
第三个问题,无为而治,这是他的*主张,你想啊,要想什么都不干,就可以管理天下百姓,可能吗?除非全天下的百姓都是白痴,都是被阉了的没有任何*的牛。
第四个问题,周代以前,知识是作为一种战略物资而存在的,它的传播通常只限于在各士族阶层、公侯王爵之间,普通百姓是像牲口一样,你要使他们愚昧、盲目,不让他们接触到这个世界真正的本质: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所以当井田制开始崩溃,原本一辈子仅仅只能把自己拴在地主老家的一亩三分地里的农民伯伯,有了四处迁徙的理由,获得了睁眼开世界的权利,当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的时候,权利开始转移,阶级关系发生了改变,一部分掌握知识的贵族沦为了普通民众。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把知识向下传播开来,尤其是私人讲学,更是进一步地扩大并加速了这种传播。
第五个问题,天人三策: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窦氏驾崩,汉武帝乾纲独揽。建元初年被扼杀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元光元年,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在内外*上进行一系列变古创制、更化鼎新。
他在元光元年策贤良文学诏中向董仲舒问道:……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缪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乎!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何行而可以彰先帝之洪业,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汉书·董仲舒传》)
同时还向董仲舒强调:“朕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汉书·董仲舒传》)
可以看出:汉武帝求解的不是具体的一时权变之策,而是一个既能总结以往兴亡治乱的历史经验教训,又能解决国家现实问题,从而保证汉朝强盛的长久治安之道。是带有规律性、普遍性、战略性的历史*哲学。
针对汉武帝的征问,董仲舒连上三篇策论作答,因首篇专谈“天人关系”,故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 《天人三策》被班固全文收录在《汉书·董仲舒传》中。
《天人三策》中的主要建议如下: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3.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
4.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天人关系说先秦时就有之,但董仲舒杂揉诸家,加以发展,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对自然现象的比附来详尽论证,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为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认为《春秋》一*录了几百年的天象资料,所以后世灾异要以《春秋》为根据来解释。他通过援阴阳五行学说解《春秋》考察其中与天灾人事的联系, 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
其实说白了,就是董仲舒自己企图把自己的世界观以及一些*理念,通过皇权去强加给普通百姓,这皇帝老儿不是要听天下最牛B的道理吗?天道嘛,很明显的嘛,再加上特意迎合皇帝老儿,说一句:皇帝万岁!皇帝是天道指定的世界的主人!他不得被忽悠得晕头转向啊!
更恶毒的是“罢黜百家”,这即是说他要废除了从春秋战国时便流传下来的一些学术流派,比如法家,道家,墨家等等 ,他要全天下的人都只念一种书,跟文化大*时人人都只能背诵毛选一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1 23:44
纠正楼上一个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并没有“废除”一说,其他学派依然可以自由发展。但他规定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作为*的官方学说,官方教育和朝廷选拔人才以之为准。实质上是让儒学先为*接受并吸收利用之后,慢慢渗透到社会中去为大众广泛接受认同。跟文化大*不同,他采取的是一种迂回的,更为聪明但却十分稳当且根深蒂固的做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1 23:45
1.你想想牙齿先掉光还是舌头会先断??这应该懂了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