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哪吒的原作者是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20: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13:25
“哪吒”乃汉语复合名词,据《辞海》(2106页)《康熙字典》(115页)载,哪指傩,鬼神之偶像;吒为咤(异写)即叱吒。哪吒,即以傩叱吒驱赶鬼神,有任何任意即毫无阻档之威力与战无不胜之意义。哪吒太子早期在佛经就有所记载,例如大藏经唐不空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仪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真言》、《毗沙门仪轨》等。而“哪吒”是一个异国语音的名字,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中国本土所产的。由此可见他本是佛教中的一个神,在佛光大辞典中其解释为“梵名Nalaku^vara 或 Nalaku^bala。为护持佛法,守护国界及国王之善神。又作那吒天王、那拏天、那罗鸠婆、那吒矩袜啰、那罗鸠钵罗、那吒鸠跋罗、那吒俱伐罗。系毗沙门天王五太子之一。那吒太子手执棒戟,以双眼观察四方,昼夜守护国王大臣、百官僚属,乃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若人于彼等起不善心或杀害心,则那吒以金刚杖刺打恶人之头或心。那吒曾析肉还母,析骨还父,后现本身,运大神通,为父母说法;又尝授佛牙予道宣律师,并随侍其身。‘最上秘密那拏天经卷上最上成就仪轨分、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仪轨、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十六、祖庭事苑卷六、宋高僧传卷十四道宣传、五灯会元卷二西天东土应化圣贤条’”
1、佛教经典中的神灵——“那吒”
目前发现的关于哪吒的最早记载是在北凉(401~439)天竺三藏昙无谶译的《佛所行赞》中。其卷一云:
……卜择选良时,迁子还本宫,二饭白净牙,七宝庄严舆,杂色珠绞络,
明焰极光泽,夫人抱太子,周匝礼天神,然后升宝舆,婇女众随侍,王与
诸臣民,一切俱导从,犹如天帝释,诸天众围绕,如摩酰首罗,忽生六面
子,设种种众具,供给及请福,今王生太子,设众具亦然,毗沙门天王,
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王今生太子,迦毗罗卫国,一切
诸人民,欢喜亦如是……[2]
另唐不空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仪轨》云:
……尔时那叱太子,手奉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
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阁第三 王子其第二之孙, 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吃同共每
日三度白佛言我护持佛法。”……[3]
同为不空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真言》则说:
……其塔奉释迦牟尼佛。教汝若领天兵守界拥护国土。毗沙门即拥遣
第三子那吒捧行莫离 其侧。汝眼毒恶恐损众生。……[4]
从这些佛典中可以看到在此时的佛教里“那吒”只作为一个地位不高的佛教*神而存在。
在唐代以前哪吒制作为毗沙门天的儿子存在,除这事以外,几乎任何特色都没有。而在唐代中后期随着毗沙门天信仰的盛行,哪吒信仰也随之兴起,拙见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神格。在《毗沙门仪轨》中就可看出哪吒信仰的兴起。
也有认为“那吒太子”是毗沙门天之孙,但明显说明“那吒太子”是护持佛法的天神,太子摄缚一般大众或是恶人或起了不善之心,令其安稳修行,昼夜守护国王大臣及百官。若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起不善心及杀害心者。亦以金刚捧打其头。这有当头棒喝的作用,使心中的恶念止息,熄灭内在心中种种地贪、嗔、痴、妄念等。
到了宋代哪吒信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典籍中关于哪吒的记载也日趋渐多。从唐代到宋代,有关哪吒的资料却在禅家的公案中常见。那个公案就是后来的“析骨还父,莲华化身”的原型。如《五灯会元》卷二载:
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另外,《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云:
那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然后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
北宋苏辙着《栾城集》第3集卷1《哪吒诗》: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佛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栾城集》由苏辙亲自编订,历来认为收入其中的诗文没有太大问题。苏辙具有较深的佛学造诣,《哪吒诗》的内容应该是来自于当时民间通行的佛教传说。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游记》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的雏形。“狂”、“不拜父”、“其愚难教语”等说明哪吒具有叛逆的性格特征,“不拜父”又说明天王父子关系不和,佛在协调天王父子关系上发挥了作用,佛令天王左手举宝塔,哪吒因拜佛而拜父,“以佛为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