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如何自觉接受监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17:3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19:42
自觉不但是一种自尊,自觉也是一种可贵,尤其是党员干部。俗话说:“人以正为贵、家以和为贵、富以劳为贵、学以精为贵、穷以志为贵、官以廉为贵”。所以说,自觉接受监督,就是一种可贵。那么,我们党员干部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可贵品质呢?
首先,面对利益要“知足”,很可贵:中国有句古话:“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说的是人对物质需求的态度。人要无所物欲,就无所物求了,精神世界就达到一片清明的境界了。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在物质利益的*下,能否达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呢”?很多*的事例已经告诉了我了我们,“知足“是多么的可贵,”贪得无厌“的下场是多么的可悲。所以,“知足”更在于的,是自己对世界观不断的改造。几乎每个*分子,开始都很知足,最后都放弃了对世界观不断的改造。便丢掉了可贵的精神世界,留下了可悲的下场。其实,“知足”也不太难做到,经常比较也是一种思想改造。常言到:“看人骑马我骑驴,心理里总觉不如意。回头一看还有走道地,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把世界看明了、你把事情想开了,你就难能可贵了!你就能接受别人的监督了。
面对人情要“大公无私”,很可贵: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也是具备明辨是非、思维发达的动物。面对公与私、情与法,能否正确的去认识?是这种可贵的关键。从古代的“正大光明”,到现在的“人民民主”,都在本着治国安民这一理念,来达到“政通人和”,维护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公无私”,成为官民一致的基本条件。也是当今我党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官就要公正,为官不徇私情。以身作则、廉政爱民,群众定会恪尽职守,爱岗敬业。
由此看来,把住人情关,靠的是原则性。因为人情面前,公与私是有界限的,如果颠倒黑白,无论是团队、企业或国家,都达不到政令畅通,也就谈不上公正了。春秋时期的鲁庄公,在与齐国开战前,回答了曹刿的提问。他说:“无论大小公诉案件,虽不能――明察,但必定按实情审判处理”。曹刿回答说:“这算是终于本职了,可以凭着这个条件与齐国作战”。最后他们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国。使“齐鲁长舌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为此我们可以说,“情大于天,也不能大于法”。每名党员干部,无论你权利大小,都应上好“大公无私”这一课。“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得与失之间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看的宽一些、远一些、高一些。便能达到一个清明的境界了。陶铸有一首留给组织和亲人的绝笔诗,这样写道:“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孤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去,心地无私天地宽”。他戎马一生,*遭受了*,还那么“胸怀坦荡”,是何等的可贵。值得我们敬仰、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今天谈起接受“监督”,不仅是一种自我约束,更应是每名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就不会失去原则。
敬业是党员干部的优良品质,是民主社会的道德风尚,是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面对工作求敬业,也确实可贵。我们每一个党员,都举起过右手。每一个干部,都经受过组织的考验。我们不能忘记当初的誓言、我们不能抹去走过的脚印,我们更要牢记今后的目标、责任和使命。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企业和国家的大局着想,尽职尽责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决不能把职位当作享受的资本,把别人的监督当作自己享乐的绊脚石。那还谈什么自觉,谈什么敬业呢?
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就是一个敬业的典范。刘备临死时对他说:“如果我儿子不行,你可以当皇帝”。诸葛亮明知他儿子不行,还是兢兢业业的辅佐幼主,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可现在我们的个别领导,官位与丞相比还差得很远,没人让位于他,他自己先坐上了皇帝。大庆会战时期的铁人王进喜,在很多“不可能”的条件下,硬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看到诸葛亮的《出师表》,无不为他的“鞠躬尽瘁”所感动。看到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壮举,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振奋。
自觉地接受别人的监督,是一种高尚。自觉地接受别人监督的这种高尚品质,来源于“自觉”的可贵。这种可贵,又来源于“知足”、来源于“大公无私”、来源于“敬业”等。所以,党员干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这种可贵的品质。才能“忠于职守、高风亮节”。要具备这种可贵、要发扬这种可贵。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19:43
自觉不但是一种自尊,自觉也是一种可贵,尤其是党员干部。俗话说:“人以正为贵、家以和为贵、富以劳为贵、学以精为贵、穷以志为贵、官以廉为贵”。所以说,自觉接受监督,就是一种可贵。那么,我们党员干部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可贵品质呢?
首先,面对利益要“知足”,很可贵:中国有句古话:“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说的是人对物质需求的态度。人要无所物欲,就无所物求了,精神世界就达到一片清明的境界了。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在物质利益的*下,能否达到“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呢”?很多*的事例已经告诉了我了我们,“知足“是多么的可贵,”贪得无厌“的下场是多么的可悲。所以,“知足”更在于的,是自己对世界观不断的改造。几乎每个*分子,开始都很知足,最后都放弃了对世界观不断的改造。便丢掉了可贵的精神世界,留下了可悲的下场。其实,“知足”也不太难做到,经常比较也是一种思想改造。常言到:“看人骑马我骑驴,心理里总觉不如意。回头一看还有走道地,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把世界看明了、你把事情想开了,你就难能可贵了!你就能接受别人的监督了。
面对人情要“大公无私”,很可贵: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也是具备明辨是非、思维发达的动物。面对公与私、情与法,能否正确的去认识?是这种可贵的关键。从古代的“正大光明”,到现在的“人民民主”,都在本着治国安民这一理念,来达到“政通人和”,维护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公无私”,成为官民一致的基本条件。也是当今我党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官就要公正,为官不徇私情。以身作则、廉政爱民,群众定会恪尽职守,爱岗敬业。
由此看来,把住人情关,靠的是原则性。因为人情面前,公与私是有界限的,如果颠倒黑白,无论是团队、企业或国家,都达不到政令畅通,也就谈不上公正了。春秋时期的鲁庄公,在与齐国开战前,回答了曹刿的提问。他说:“无论大小公诉案件,虽不能――明察,但必定按实情审判处理”。曹刿回答说:“这算是终于本职了,可以凭着这个条件与齐国作战”。最后他们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国。使“齐鲁长舌之战”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为此我们可以说,“情大于天,也不能大于法”。每名党员干部,无论你权利大小,都应上好“大公无私”这一课。“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得与失之间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看的宽一些、远一些、高一些。便能达到一个清明的境界了。陶铸有一首留给组织和亲人的绝笔诗,这样写道:“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孤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去,心地无私天地宽”。他戎马一生,*遭受了*,还那么“胸怀坦荡”,是何等的可贵。值得我们敬仰、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今天谈起接受“监督”,不仅是一种自我约束,更应是每名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就不会失去原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19:43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拒绝监督的干部终将走向颓废。大量的事实警示我们,拒绝监督是走上违法违纪道路的重要原因。因此,党员干部要习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监督和群众监督,敢于喊出“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的口号,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基于事实、客观公正的*监督无疑有利于帮助*部门履职尽责,促进党员干部勤政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监督在帮助各级*部门纠正偏差、完善制度、改进工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明白监督利剑高悬是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必要条件,要努力适应*监督的常态化,树立阳光心态,把*监督视为镜鉴。
实践证明,通过*监督对问题发现得越及时、越深入,就越有利于各级*部门堵塞漏洞、改进工作。反之,面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鸵鸟*,甚至“捂盖子”,则不利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甚至贻害无穷。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坚守*底线、经济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监督就是“监视督促”,以促进被监督者改正缺点和错误。*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加强监督的目的,就是希望领导干部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可见,监督就是支持,就是爱护,就是帮助。
党员干部要养成在监督下工作的习惯。任何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党员干部也难免会在工作中出现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疏漏与问题。这就需要外在的监督来作提醒或批评,以求得到纠正和改进。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下,党员干部都应有自觉接受*监督的心胸和勇气,借监督之力帮助自己化解矛盾、澄清谬误、改进作风、凝心聚力,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确对待监督,是纠正缺点,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要想进步,就要虚心接受别人的监督,不断改正缺点,促进工作。党员干部要主动接受监督,视监督为“支持、爱护、帮助”,做到慎独、慎微、慎欲,筑牢拒腐防变防线,抗得住*、经得住考验。党员干部要养成在阳光下生活的习惯。把“生活圈”和“社交圈”放在阳光下,“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一副面孔,一样为人,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坦坦荡荡为人,规规矩矩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