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18:4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6:40
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创建了大明王朝,为了保住大明江山,李善长、徐达、汪广洋与胡惟庸等四位丞相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换来的结果却是因谋反等罪名直接被处斩,哪怕运气最好的徐达也没有逃过蒸鹅事件。为何明初的4位丞相风光一世,可结局却如此凄惨?
其一、权力使人欲罢不能
说实话人的*从来都是只增不减,有一句老话说的很好:水往底处流、人往高处走。就好比吃惯了山珍海味,再回到自己吃窝窝头的时代,肯定接受不了。
最初的时候,不论是李善长还是胡惟庸在刚成为丞相的时候,都是勤勤恳恳,不论任何事情的大小,都要将最终的决定权交给朱元璋,说白了就是表示一下自己只是给朱元璋打工的职员而已,不论任何时候都不会越权。
但是这一切在当丞相的时间里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以前很小的一件事都要向朱元璋汇报一下,后来发现这样的小事其实朱元璋并不是很想听,而且还有点烦。
于是这些人就开始自己私下处理了,在他们看来这些只是小事,毕竟朱元璋身为大明的天子,平时日理万机,如果连这些小事也全部通报给朱元璋,哪还要自己这个丞相干什么。
所以说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从最初的大小事务全部通报给朱元璋,到了后来不是什么国家大事都由自己私下决定,这一切看起来就好像水到渠成一般,可是其中的人心却在不断的膨胀。
其实先不说,单说朱元璋不在京城,丞相全权代理这件事,可以说所有的丞相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的相当漂亮,可是这些人却从来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自己把皇帝所要干的事全给干完了,那皇帝干什么?
就好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一样,把属于汉献帝的所有事情都代劳了,还要汉献帝干什么呢?所以说当朱元璋想明白这一点的时候,瞬间就感觉太不安全了,还好整个大明江山都是自己打拼下来的,所以军中的将士还不会跟着这些丞相一起反对自己。
虽说现在不会反对,但是不代表将来不会,正是这个原因,朱元璋连续换了几位丞相,可是这些人已经尝过权力的滋味,此时让他们把自己的所有权力全部收回,能接受吗?
这些人当中也就徐达比较看得开,从当上丞相的那一天起,就一定在当一个吉祥物,不是陪着朱元璋一起喝酒聊天,就是各种的下棋作乐,反正就是不务正业。
所以徐达是唯一没有被朱元璋下令处死的一个丞相,因为他没有越权,可尽管如此,徐达也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毕竟已经当过丞相了,已经体会到了那种高高在上的滋味,万一内心有点小冲动怎么办。
于是在某天徐达就因为吃蒸鹅从而中毒而亡,说实话吃蒸鹅根本就不可能会死人,但是朱元璋已经把态度表明了,就等着徐达回应,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所以那只蒸鹅只能成为毒死徐达的最终利器,因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是胡惟庸、李善长等人就不太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所以才会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不是朱元璋不放心他们,而是朱元璋太明白站在权力的最高峰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了。
就好比有一种美味佳肴,如果说我们从来没有吃过,或许在自己的脑海当中最多也就是这个东西可能很好吃而已,并不会念念不忘。
可是当你已经尝过之后,就不一样了,很有可能为了吃上第二次从而开始自己的努力,朱元璋当时就把人心都给看透了,这四个当过丞相的人都尝过甜头之人,尤其是当自己不在家的时候,代理整个大明事务相当的井井有条。
也就是假如有一天朱元璋突然挂掉了,因为有丞相在的原因,整个大明依然还会平稳的过渡下去,只要朱元璋一想到这个问题,瞬间就进入了寝食难安的状态当中。
于是朱元璋就会看到什么事情,也跟谋反联系到一起,不论对方的目地是什么,反正在朱元璋的内心当中就是不安好心,所以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都被杀了,而徐达也因为蒸鹅的事件死于非命。
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当过丞相的人已经不能跟普通人相比了,他们已经有了成为皇帝的潜质,虽然这个机率相当的渺茫,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宁错杀也不会放过。
其二、君权与相权
朱元璋在建立自己的大明王朝的初期,可能对于丞相这个职位并没有太大的感触,毕竟是第一次当皇帝,总有一些地方的经验不足。
所以朱元璋只能依靠着前朝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可是等朱元璋任免了丞相的人选之后,就发现一个问题,好像丞相的存在就是为了削弱君权。
一般来说丞相就是除了皇实之外的权力最大的那个臣子,听起来是辅佐皇帝一起处理朝中各种政务,就好像现代总经理的助理一样,可实际上的权力却远远大于所谓的助理。
也许某些国家大事可能需要皇帝一起下决定,但是遇到些许小事的时候,丞相可能直接就处理了,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对,都是为大明朝服务而已。
当时的丞相李善长看似小心翼翼,徐达又事事听从朱元璋的吩咐,汪广洋更是不务正业,但是胡惟庸却是一个实在人,尽心尽力的为大明朝做好了每一件事情。
可以说丞相的这个位置从最初的时候,到最后胡惟庸之时,正在一步步的跟朱元璋的君权发生冲突。
在古代只能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天子的声音,除此之外任何人都不可以逾越。这就好像自己家的事,虽然自己懒得管,可是别人直接进门指手划脚就是不行。
也许在最初的时候,朱元璋还可以感觉自己不用处理这么一大堆的烂事,从而感到重新自在,等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发现,整个大明的权力正在无形当中的转稳到了丞相的手中。
虽然在皇帝的眼中,朝中的一些事情都是无关痛痒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却在一步步的建立属于自己的威望,相当于慢慢的架空皇帝的权力。
等到了最后的那一刻就会发现,除了一些大事之外,所有的小事都已经被丞相处理好了,朝中的文武百官在长时间听从丞相命令的同时,虽然还是以皇帝为中心,可是真要出现意外的时候,这些朝中重臣们听谁的,就真成了问题。
毕竟一直以来发号施令的人都是丞相,也就是说大家已经习惯了丞相所下达的种种命令,这个时候朱元璋的皇位还可以坐得稳吗?
也许朱元璋身为大明的创始人,大家都不敢对其有什么不忠的念头,可是等到朱元璋西去之后呢?
几乎就不用考虑,丞相一家独大的问题一定会产生,朝中的大臣也许会无条件服从朱元璋的命令,哪怕朱元璋在后宫数年来不理政事,因为人家有这个威望,可是新即位的皇帝拿什么跟权倾朝野丞相对抗呢?
也正是从这一方面来考虑问题,所以朱元璋只能对丞相这个位置痛下杀手,但是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比如说朝中重臣已经习惯了的丞相制度,为了让大家加深一下映象。
朱元璋只能拿大明朝的四位丞相来开刀了,就算是杀鸡儆猴也没有比他们更适合的鸡了,就算是一直听话的徐达也不能放过,不然就会给他们一种错觉,认为还有机会,朱元璋毕竟把这个不太好的苗头直接掐灭在萌芽之中。
其三、为子孙铺路
说实话以朱元璋的能力,就算是丞相权力再大,自己都可以搞得定,说白了就这些人就是给自己打工的打工仔而已。
当时朱元璋已经立下了太子之位,也就是朱标,以朱标的能力跟人脉,将来即位之后,所谓的丞相依然还是自家好员工,就算是权力再高,也会被自己的儿子朱标所压制,因为朱元璋相信自己的儿子可以办得到。
可是这一切因为朱标的生病去世而发生了改变,可以说朱元璋已经计划好了一切,唯独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子朱标意外生病去世的事情。
直接就把自己布局了数十年的努力化为乌有,不论是朝中的臣子们,还是兄弟之间的威望,再加上朱元璋对丞相的敲打,这一切原本很完美,就等朱标即位之后大刀阔斧的进行下去就好了。
可现在这一切都要重新来过,新的皇太子的人选虽说已经定好了,可毕竟他只是一个小毛孩子,没有足够的资历,没有大量的人脉,更没有成熟的心态。
而朝中已经当过丞相的李善长、汪广洋与胡惟庸等人,无论哪一个都可以轻易的把皇太子玩弄于股掌之中。
要说李善长、胡惟庸等是不是忠心耿耿,这个并心不好说。朱元璋从一个农夫起家,一路走到今天,内心的目标不知道改变过多少次,也许最初的朱元璋只是想有一口饭吃而已,也许当年起兵的时候,只是为了给天下百姓一条活路而已。
可是到了此时的朱元璋早就已经不相信所谓的忠心这种东西,自己的大明才刚刚成立就出现了如此多的贪污重犯,让朱元璋相信这些朝中的大臣会真心实意的忠于大明一辈子,还不如相信母猪会上树一样可笑。
原本在自己的计划当中,朱标完全可以压制这些所谓的老臣,可是随着他的生病去世,自己只能重新配养新的皇太子,虽说当时看起来皇太子聪明伶俐,可他毕竟只是一个孩子,根本斗不过朝中的这几位大臣,尤其是以李善长与胡惟庸为首的丞相。
所以朱元璋只能从这些丞相身上下手了,毕竟把这些权力还有威望都过高的大臣全部清除,才会给皇太子留下一个稳定的大明,才会让自己的基业流传千古,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大明朝的四位丞相都没有落下什么好下场。
说实话李善长、汪广洋、徐达、胡惟庸等人并非不忠,只是朱元璋不敢去赌他们人品而已,毕竟是从农民白手起家,一辈子不知道见过了多少所谓的阴谋与背叛,再加上自己的儿子朱标意外身亡,更是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无奈之下只能痛下杀手,为自己的皇太子扫清大明的不稳定因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6:40
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四人结局都很惨的原因,因为他们这些人都居功自傲,没人太过高调,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所以他们的下场很惨。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6:41
因为这四个人都是功高震主手握大权的,这样的人往往会受到统治者的忌惮,所以都不会有太好的结局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06:41
因为主要是朱元璋容易猜忌别人,而且这四人都是德高望重的人才,才会被朱元璋猜忌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