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19:1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12:54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此文出自《列子-汤问》,事件的真实性是存疑的,但立意、取题、人物主张的定位都很好,既符合人物形象又蕴含相当深刻的寓意。
两小儿质疑的不是太阳,而是太阳在地面上造成的物理效应与太阳-大地距离的关系——他们错误地把这些物理效应都归因于太阳-大地距离的变化。那时候讲究天圆地方,而且按日常经验把太阳的视运动理解为物理运动,所以认为太阳一定每天从大地的尽头升起,逐步爬高经过中天,然后再沉落到大地之下(一说是太阳栖于扶桑,然后每天早晨出巡)。在这种主观的、非解析/非量化的宇宙论框架下,古人难免会浮想联翩,去脑补太阳这种怪异路径中的种种细节。而且在诸子百家时代,社会言论自由度空前提高,列子借两小儿之口调侃一下孔子,讽刺当时社会中一贯存在的信奉“圣人全知全能”的*氛围和思维模式,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列子在此文中没有加入任何自己的主观信息,同时把孔子的处理方式描述成尊重未知、实事求是的“不能决也”,这实际上是充分的肯定。
现在我们都知道,《两小儿辩日》中所提到的两种效应,起因都不是太阳与地球距离的变化。但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这种质疑和辩论是非常有启发性和*性的,甚至可以称为“日地距离佯谬”,如果对它们进行解析式的深究,甚至会引起当时“天圆地方”宇宙论的崩塌。所以说,限于学识,孔子“不能决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他的强项是哲学、教育和*,而不是自然科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12:54
两小儿辩日,他们不是质疑的太阳,他们质疑的是太阳的距离,嗯,而且在对于当时来说,科技非常的不发达,而且人们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所以他们对于额太阳在一天当中的变化就产生了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