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04:3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0:29
一、素质的实质内容
素质是指人们谋求事业成功的能力,然而无论任何一件事业的成功,都是必须经过努力奋斗的,而且往往都是所有的操作都必须恰到好处的,往往都是只要产生一点误差,就会造成功亏一溃的,也就是说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都是必须非常完美地利用科学技术的,往往都是只有非常完美地利用了科学技术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的。总之人的素质就是指一方面要具有努力认真的精神,一方面要具有非常进步的科学技术。因为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于国外还是比较落后的,是完全可以通过改革开放向国外学习的,目前还不得不认为这个学习的空间仍然是比较大的,是足够的。但是努力认真的精神却是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修养的,并不是像国外的科学技术那样,可以一看就会,一听就懂的。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学习利用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却无法学习利用外国人的努力认真的精神,所以我国目前才存在着大量的,虽然拥有了国外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却不能生产出来和国外一样的高质量的产品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是必然会通过一定的活动或语言表现或者表达出来的,然而认真努力的精神却是根本就无法充分地显示和表达的,因此我们只能学习到外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根本就无法学习到外国人的努力认真的精神,而只能自己通过训练来培养自己的努力认真的精神。
二、素质的标志
训练人们的努力认真的精神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作用,就是为了生产出来最高质量的产品。这决定了训练培养人们的努力认真精神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小被加工产品的加工误差,然而要想减小误差,就首先必须了解产生误差的原因和过程。产生误差的根本原因当然是操作误差,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实际动作和理想的动作的差距,显然要想减小一个人的操作误差,就只能依靠这个人的认真努力的精神,认真努力的程度越高,操作的精度就必然会越高,反之就必然要造成操作误差的加大,必然造成产品质量的大大降低,这自然要造成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失去先进的意义。因为认真努力的最高水平就是全心全意,所以我们总是提倡人们要全心全意地劳动。一个人能否全心全意地劳动,主要决定于参加劳动时的心情即思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水平代表着一个人的素质,所以我们又常称为思想素质。然而人们的思想的目标总是自然地确定在,自己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或者需求上,也就是说人们总是首先针对最迫切的需求进行思想,总之当前的需求才是人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人们全心全意地进行劳动的基本条件,就只有当劳动是人们的最迫切的需求,即当人们对劳动感兴趣时,才能全心全意地劳动。但是只有当通过目前的劳动,能够彻底解决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时,人们才有可能把劳动作为自己最迫切的需求。如果像旧中国那样人们既使认真努力的进行劳动,也根本无法满足自己的最迫切的需求,所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就非常低。但是目前的情况就不同了,人们根本就不需要进行十分辛苦的劳动就可以充分地满足自己的最迫切的需求,即温饱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当人们的最基本的需求即温饱问题解决以后,首先需要的往往都是进行自由活动,这是因为自由活动是非常美好的非常轻松愉快的,往往能够牵动人们的心思,造*们不能全心全意地劳动,而这一点就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就是我们不能充分地发挥那些从国外学习来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根本原因。显然无论任何一个人只有思想针对着劳动时,才能显示出来自己的好的素质,如果正在针对着自由活动进行思想,则必然只能显示出来调皮捣蛋的性格,是根本就不会显示出来素质的。
三、劳动的内容
劳动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创造物资财富的生产劳动,再就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即为别人创造劳动的条件的活动。人们进行生产劳动是必须要利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而利用科学技术的基础是首先必须拥有科学技术,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则拥有的生产能力越大,即素质越高。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则必然能够获得越多的利益,必然越能够全心全意地参加劳动。无论任何一个人拥有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而要向别人学习科学技术是必须要虚心的,必须主动地巴结别人的,即必须主动地与别人搞好团结。一个人团结别人的能力决定于他自己的文化艺术水平,也就是表达和理解的能力,这是因为要想别人学习首先必须表达清楚,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和怎样进行学习,而别人又只能通过表达向自己灌输科技知识。因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实质无非是帮助别人之间处理解决矛盾,当然也只能利用自己的文化艺术,所以文化艺术水平越高,解决矛盾的能力越强,即素质越高。当然处理自己与别人之间的矛盾时,也是只能利用自己拥有的文化艺术的,如果自己的文化艺术水平越高,则必然越不容易与别人发生矛盾,既使发生了矛盾也是非常有利于解决矛盾的。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素质是由他所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组成的。我们常分别称为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或者称为科技文化素质。
四、素质的显示途径
但是无论任何一个人的素质都只能通过劳动积极性即认真努力的程度显示出来,这是因为只有在准确无误地操作的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素质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操作的误差过大,那么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是根本无法充分地发挥作用的。而且操作误差的范围的要求都是非常小的,而且误差越小,作用才能也必然越充分越大,即创造的利益越多。对技术误差的要求范围称为技术标准,对艺术误差的要求就是我们常说的法纪。显然认真努力的程度越高,则必然误差越小,获得的利益就自然越大,显示出来的素质必然越高。然而认真努力的实质就是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即准备得越充分越细致全面,那么进行操作时,就必然能够越有条有理,就越能够保证获得最小的误差,即最大的利益的基础条件。因为准备工作是在事先进行的,当然是主动的,所以是积极性的标志,即准备工作做得越好,就证明积极性越高,就证明一个人的素质越高。在劳动过程中的操作往往都是非常短暂的,而且如果是只重复上一次的操作,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性操作,是根本就用不着怎么准备的,由此可见没有劳动积极性的表现就是只进行习惯性的操作,即不求进取,没有创新精神。所以一个人的素质的实质就是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标志,是直接体现在准备工作是否做得充分的。又因为创新精神是只能通过发展科技文化水平为标志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拥有较高的素质就一定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科技文化事业,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能发展科技文化事业,是根本谈不上拥有素质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拥有较高的素质,即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也就是拥有比较好的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就一定能够充分焕发积极性。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一个人都只能对拥有把握解决的问题感兴趣,而对于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把握的问题往往都是自然地产生自卑感的,都是不敢主动地前去承担任务的。所以只有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的人,才能拥有积极性。这是因为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科技文化水平,才能明白一件事情如何去做,能够获得多么大的利益,才能明白如何进行准备工作。总之一个人素质高的标志就是具有非常高的劳动积极性,而素质低的标志就是进行自由活动的积极性。
五、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满分教育
素质的本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因为素质就是一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完成事业的能力,获得成功的能力,所以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要让被教育者学习到实际劳动的能力。但是实际劳动即实际操作是必然存在着误差的,所以素质的本质就是控制自己的操作误差的能力。无论任何一个人要想控制自己操作的误差,首先必须了解技术标准和法纪,必须了解减小操作误差的方法即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显然明白减小操作误差的方法是基础,因为这决定着发挥积极性即努力的方向。因为在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每一个具体的操作过程,都必然对应着一个固定的误差,也就是说一旦操作完成,这个误差的数值就成为客观的事实了,就根本无法改变了。所以保证减小误差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基础,就是保证进行万无一失的操作。而万无一失的操作只能来源于最高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水平,只能来源于认真努力,也就是说如果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知识稍有误差,就一定会造成相应的准备工作的误差和操作的误差,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我们学习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是主要通过课本即参考资料上了解的,往往都无法理解到实际情况的程度,这首先是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资料,都是根本无法完全真实地记录实际情况的,同时既使完全地记录的实际情况,人们的理解也是必然会存在着出入的。但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是不能改变的,那就是尽可能全面细致地了解资料中所记录介绍的实际情况,即把每一句话,甚至于每一个字所代表的真实过程都了解清楚,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全面细致地掌握了科学技术或者文化艺术。但是要想事先了解确定一个人,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掌握的全面细致程度,只能通过考试,标志当然只能是满分,所以素质教育的实质应该是满分教育,即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必须获得考试的满分。事实上在考试中获得满分也是每个受教育者追求的目标,即每一个受教育都自然地希望获得满分的成绩。当然无论任何一个受教育者要想获得满分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每次考试都让受教育者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心里压力。而这样的压力是能够令人全心全意地努力学习的,所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非常重视考试和考试成绩,所以每次考试都能够大大促进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总之通过考试和成绩能够令人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与别人的差距,能够产生更加明确的学习的目标。特别是在当前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往往都会自然地转移到自由的方面来,如果再不经常进行考试,基本上都无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都无法建立足够的心里压力。因此在目前我们必须经常对受教育者进行考试,甚至于连续地进行考试,直到他们都能够获得满分的成绩为止,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达不到满分的成绩,是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满分的学习成绩,就标志着他对目前和以后必须利用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没有掌握得足够全面细致,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操作误差,然而具有巨大的操作误差的劳动,是根本就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和利益的,而且还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这实际上就是我国目前存在着虽然正在利用并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却根本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也就是我们前些年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却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的根本原因。所以虽然目前很多人都极力反对应试教育,都说不希望经常参加考试,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这是因为无论任何一个人在学会了一种新技术以后,都必然地希望及时地了解将会创造的巨大的效益,都必然地想了解别人是否也已经掌握并可以利用一种技术,都必然希望继续学习别人掌握的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当然如果通过考试证明自己不能获得满分,特别是不如别人,是非常难堪的,是容易产生自卑感的,这是人们整天说不愿参加考试,受不了考试的压力的根本原因。当然这也是目前人们故意曲解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的根本原因,竟然有很多的人提出素质教育就是不必进行考试的教育,这显然是非常可笑的。当然提出给学生们减负是正确的,这是因为目前的书太多了,学生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完,当然更加无法进行全面细致的理解。再加上在当前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的条件下,人们只要会某种非常简单的操作技术就行了,同时我们能够进行的操作都是大同小异的,只要能够完全掌握一种操作技术,是完全可以触类旁通的,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全面细致地掌握一种科技文化知识,对其它的科技文化知识就非常容易学习和理解了,根本就用不着对所有的科技文化知识都花费同样的精力去学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0:30
朋友,有些名词是有严格的定义或概念,有些却只能说个大概的意思,没有严格的说法,因为他本身就是模糊概念。比如:紧张,什么是紧张,界限在哪里。所谓素质,是综合发映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表现出来的特点,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将每一个个体的好点一面得到充分发展,不好的让它慢慢淡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0:30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对“素质”一词经过几年来的探讨和实践,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这一界定对于人才培养来讲,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作为心理品质,这里所讲的“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
其次,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
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因而,也有专家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
当然,并不因为素质的相对稳定性而断言素质一旦形成就是一成不变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它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因而它又会在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下,发生变化,有时可能是质的变化。从这一意义而言,人才的素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也就是通过教育在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0:31
素质和素质教育是2回事,素质是靠环境和个人性格形成,并不是硬性规定,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废话,不实行素质教育的时候虽然学生管理和学习方面较松,但还是整体可以的,实行了之后整个一代人都毁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0:31
有一篇论文,你可以参看一下
题 目:浅析素质教育
作 者:人文学院/石蕾
摘 要:本文就什么是素质、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三方面对素质教育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本文将从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三方面对素质教育做简要的分析。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①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②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教育观。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③它们的对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地,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2、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3、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6、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二、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21世纪已经到来。我国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我们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实现现代化这一宏伟实践当中,在完成新的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我们面临着资金、技术、和物质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是素质和人才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这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所指就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且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指出的:“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2、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突破增多;学科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信息传播超越时空。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就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所有这些都对未来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每一个都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调整、提高、发展自己。在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下,基础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一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打好基础,养成基本素质,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发展自己。
3、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
我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指的是依据法律,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一定年限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实施,标志着社会教育观念从少数到全体、从权利到义务、从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到社会公务的*性转变。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这一本质要求。
终身教育是我们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概念起初应用于*教育,后来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现在则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它首先关心儿童教育,帮助儿童过着他应有的生活。同时它的主要使命是培养未来的*,使他们准备去从事各种形式的自治和自学。”④这就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以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更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三、怎样实施素质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化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我国目前在一定范围 、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等现象,与部分国民的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国际大环境孤立地进行,我们将长期面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华民族要振兴、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2、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注 释: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00页
②《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③《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25页
④《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