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12:2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5:34
一、服装材料本身存在的污染 因素
服装材料(主要指纺织材料)中部分纺织材料对皮肤有刺激因素。一般包括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前者主要表现为服装材料对皮肤的挤压、摩擦和刺入等作用;后者主要是纺织纤维的化学性质对皮肤的刺激。纤维对皮肤的化学刺激以合成纤维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在纤维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化合物如人造丝的NaOH、CS2、H2SO4、Na2SO4等;醋酸纤维的CH3COOH、H2SO4、CH3COCH3等;尼龙的C6H6、NH3、CH3OH、C6H5OH等。这些化合物通过与皮肤的直接接触或通过皮肤微弱呼吸作用,对人体表皮产生影响,甚至导致类似皮肤炎症等,有些人在夏天贴身穿着化纤衣服会引起皮炎即是如此。
织物结构的不合理性会使织物表面有凹凸不平、粗涩及质地硬之感。当一根纱线加捻过粗时,它在织物中就会同纤维一样刺激皮肤而使织物的风格降低。此外,织物经上浆、树脂整理后,导致硬挺度和弹性模量的提高,对皮肤的刺激亦将变大。一般纤维的直径在 30~40pm以上就会使皮肤感到不适。
二、服装纺织材料中化学加工剂对皮肤的污染 因素服装纺织材料化学加工剂主要包括纺织物原材料,如棉麻种植残留的化肥农药、染色时使用的染料和助剂、织物整理时使用的各种整理剂、添加剂及洗涤剂等,而上述这些化学物质对皮肤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此外在服装储藏、运输过程中,为防蛀、防霉放防虫剂和消毒剂,均对皮肤有着刺激作用。这些化合物从服装向皮肤转移的方式包括:服装与皮肤接触时,产生的固体物直接转移;从服装逸出的气化物直接转移;以汗液作媒介的液相转移。具体讲来包括如下几种:
1、染料对皮肤的刺激。服装中的染料对于人体皮肤可引起一次性化学刺激,如接触*反应光毒性皮炎。这些染料大多具有偶氮或蒽醌类的结构,其中以分散染料居多。另外,其他结构有机类、喹啉类的分散染料。还原染料及酸性染料亦会对皮肤产生过敏和刺激。染料引起的皮炎发作时间因人而异,最短4小时,最长6天,停止穿用该服装后,一般会逐渐消失。
2、防腐剂,也称为防霉剂。为便于纺织半成品如坯布、成品的贮存,生产过程中主要是上桨时一般要加入适量防腐剂,主要有五氯苯酚(PCP),PCP在棉纤维和羊毛的储存、运输时常用,它还用在印花浆中做增稠剂,在一些整理液中做分散剂,具有相当的生物毒性,而且往往残留在纺织品上,若在人体内产生生物积累,会危害人体健康。
3、整理剂。如为了防止缩水,多采用甲醛树脂处理;研究表明,甲醛是一种过敏源,当从纤维上游离到皮肤的甲醛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对其有抗体的人就会产生*反应皮炎,多分布在人体的胸、背、肩、肘弯、大腿及脚部等。
4、柔软整理剂。柔软整理剂虽然可以减轻服装对皮肤的物理刺激,但是可能会引起体质异常的人患*反应性皮炎。此外,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刺激性较小;而阳离子柔软剂几乎对皮肤都有刺激作用,甚至会引起皮炎。
5、其他整理剂。一般内衣、袜子等都要用有机汞或其他化合物等进行卫生整理,它们有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和接触*反应。另外,某些含氟溴元素的织物整理剂亦可能引起皮炎,为防止缩水,多采用甲醛树脂处理;为增白,多采用荧光增白处理;为挺括,一般作上浆处理,而这些化合物对皮肤都具有刺激作用。
6、另外,消毒剂、洗涤剂使用不当或漂洗不净会引起表皮发炎,尤其对婴幼儿。洗涤剂中的镍元素,干洗剂的化学除垢成分等都可致皮肤过敏。
掌握了服装纺织材料中可存在的污染因素,有利于提高纺织材料的生产加工技术,避免纺织材料中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污染因素,从根本上根除服装可产生的污染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5:34
从环境科学的观点而论,在人体着装状态下,衣物就在人体周围构成一种特殊人工生态环境,简称服装环境。关于衣物的污染问题,在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体的分泌物如汗、油脂等的内部污染,其二是外界环境中的污染物,如油污和灰尘等的外部污染。这两种污染可以通过织物结构变化和防污整理加工获得不同程度的防止和*。近年来,随着服装消费科学和卫生学的不断研究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衣服的第三种污染源,即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纺织材料和化学加工剂对服装的污染。详细地讲,就是纤维纱线及织物的结构不合理性和染料、助剂及整理剂的有毒性造成了衣物的污染,污染的结果是刺激使用者的皮肤,导致皮肤过敏或接触*反应,更有甚者物质进入体内,引起病变,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目前许多国家已从纺织、化学、医学等几个方面共同探索控制和减少服装污染的途径,改善人体的服装环境问题,提高其消费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