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18: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9 03:20
提起唐玄宗,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他夺得帝位之后,开创了“开元盛世”,为大唐帝国的延续建立了不朽功勋。
但到了唐玄宗晚年,他也和许多年老帝王一样,有了一个最大的心病,那就是害怕自己的儿子会抢班夺权。
由于太子李亨最终政变成功,从他老子唐玄宗手里夺得皇位,所以传统史书在写唐玄宗的时候,总会把他描绘成一个老糊涂。
谁都知道杨国忠是大奸臣,就唐玄宗不知道;谁都知道信任安禄山肯定会弄出乱子,就唐玄宗不知道;谁都知道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是帝国的柱石之臣,就唐玄宗不知道。
正因为唐玄宗一再胡折腾,所以帝国很快被他的“迷之微操”带到了生死边缘,在这个危急关头,唐肃宗力挽狂澜,把唐玄宗变成太上皇,开始了中兴大唐的使命。
其实,如果抛开这些云遮雾罩的细节,只看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我们自然会发现唐玄宗晚年的行为,都是按牌理出牌的。
我们都不用说前面几个朝代的事,单说唐朝就可以。
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是乱世中拼杀出来的枭雄,但他的三个儿子分成两派,杀得血流成河。李渊最终也没能逃脱厄运,他被儿子抢班夺权了。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义宫,改名太安宫。
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文治武功样样了得,但他的太子李承乾磨刀霍霍,一直想着武力夺权,最终被李世民打败。
废承乾为庶人,徙黔州;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咸伏诛。
唐中宗李显虽然掣肘颇多,但他复辟唐朝同样有功,而他的太子李重俊率军杀入皇宫,差点武力夺权成功。只不过在最后时刻,李显指挥军队把李重俊给灭了。
帝据槛呼多祚等所将千骑,谓曰:"汝并是我爪牙,何故作逆?若能归顺,斩多祚等,与汝富贵。"于是千骑王欢喜等倒戈,斩多祚及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于楼下,余党遂溃散。
李旦登基之后,虽然与皇太子李隆基(就是后来的唐玄宗)之间表现得父慈子孝,但有一个无可争议的客观事实是:李旦最终还是提前退休,将皇位交给了实力强大的李隆基。
八月庚子,帝传位于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狱,并自决之,其处分事称诰、令。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唐玄宗之前一共只有五位皇帝,却有四位大唐皇帝受到了强势太子的挑战和威胁。
在这其中,唐太宗和唐中宗打败了抢班夺权的太子;唐高祖和唐睿宗都被太子抢班夺权了。
在皇帝和太子矛盾如此尖锐的背景下,已经年迈的唐玄宗自然会牢记教训,否则他也担心自己会被太子抢班夺权。
出于这个原因,唐玄宗一直猜忌太子,从未有一日安宁。
唐玄宗立的第一个太子是李瑛,但李瑛最终被他亲手干掉了。
使中官宣诏于宫中,并废为庶人,锈配流,俄赐死于城东驿。
李瑛倒台之后,李亨成为第二任太子,但唐玄宗依然像防贼一样防着他。
唐玄宗重用安禄山,只是为了防止太子抢班夺权,因为安禄山存在,太子就不敢随便抢班夺权。
而如果安禄山的力量用于造反,自然也是不足的,但在关键时刻,安禄山作为守护大唐皇帝的一股力量,显然是足够的,这一点我在前几天的文章中分析过,不再赘述。
作为唐玄宗布局中最重要的一颗棋子,安禄山显然知道自己的使命,否则他也坐不到那个位置上。
唐玄宗与太子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方面,他与太子存在竞争关系;另一方面,太子又是他最亲近、最希望培养成合格*人的亲人。
如果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唐玄宗直接打压、甚至杀了太子都可以;如果单纯的亲近关系,唐玄宗全力培养他可以了。
问题是,当这两种关系夹杂在一起时,那就是最难处理的局面。
太子势弱皇帝会担心,太子势强皇帝会害怕,想让太子势力处于不强不弱的微妙状态,说起来不算难,但操作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历史上皇帝与太子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也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唐玄宗希望太子与关中三大军区保持亲密的关系,所以太子一直在关中三大军区身兼高级职务。
但另一方面,唐玄宗又害怕太子与关中三大军区走得太近。所以每当太子与关中三大军区的高级将领关系不清不白时,军区将领就会深陷死局。
黄甫惟明因此而死,王忠嗣也是因此不得善终。
安禄山一直明白自己在这盘棋局中的地位,所以他一再公然拒绝对太子表示友好。
唐玄宗说:我百年之后,太子就是皇帝了。
安禄山说:我只知道皇帝,从来不知道还有太子,真是罪该万死。
左右让安禄山拜,安禄山才拜了太子。
禄山阳为愚不敏盖其奸,承间奏曰:“臣生蕃戎,宠荣过甚,无异材可用,愿以身为陛下死。”天子以为诚,怜之。令见皇太子,不拜。左右擿语之,禄山曰:“臣不识朝廷仪,皇太子何官也?”帝曰:“吾百岁后付以位。”谢曰:“臣愚,知陛下不知太子,罪万死。”乃再拜。
对于这件事,史书的看法是安禄山在装傻。
我赞同这种观点,像安禄山这样的省军级大佬,怎么可能不知道太子是干什么的?
在知道了太子是什么之后,安禄山才在众人的要求下,不情不愿地重新拜见了太子。
这个内容记载得非常妙,它让我联想起《水浒传》中李逵与晁盖初次相见的情形。
这黑大汉直杀到江边来,身上血溅满身,兀自在江边杀人。晁盖便挺朴刀,叫道:“不干百姓事,休只管伤人!”那汉那里来听叫唤,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
正相聚间,只见李逵提着双斧,从廊下走出来。宋江便叫位道:“兄弟,那里去?”李逵应道:“寻那庙祝,一发杀了!叵耐那厮见神见鬼,白日把鸟庙门关上!我指望拿来祭门,却寻那厮不见!”宋江道:“你且来,先和哥哥头领相见。”李逵听了,丢了双斧,望着晁盖跪了一跪,说道:“大哥,休怪铁牛粗卤。”
李逵发疯一样地砍杀百姓,晁盖让他别乱伤人,李逵理都不理他。
后来,李逵也没有拜见晁盖的意思,反而打算继续杀人。还是宋江要求他“先和哥哥头领相见”,李逵才丢掉双斧“跪了一跪”,敷衍的意思很明显,还口口声声说“休怪铁牛粗卤”。
李逵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在向宋江表白:大家都叫他晁大哥,但我心里只有你这个宋大哥!
话题回到安禄山,他的这种表现,只是公开向唐玄宗表白:什么太不太子的我不管,我只知道我永远都是你最忠诚的马仔!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禄山之于唐玄宗,又有点像李逵之于宋江。
这种局面自然是唐玄宗最希望看到的,但对于安禄山而言,这种做法显然会让他处于一种难以解脱的困境之中。
说一千道一万,太子就是帝国未来的皇帝,而且从年龄的角度来看,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已经七十岁了,太子才四十四岁,他成为未来皇帝的概率实在太大。
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愿意扮演唐玄宗铁杆马仔的角色,可万一唐玄宗突然去世,太子继位之后,安禄山的前途一片暗淡啊!
虽说太子未必会对安禄山发动报复,毕竟安禄山手握重兵,但如果太子用钝刀子割肉的方式收拾安禄山,他也难受啊!
除了安禄山之外,宰相也在扮演牵制太子的角色。
李林甫与太子的矛盾一直非常激烈,后来杨国忠与太子的矛盾依然非常激烈,这为杨国忠后来的横死埋下了伏笔。
按照正常思路,宰相即使不对太子提前表忠心,也没有理由和太子死磕,因为皇帝年事已高,太子随时有可能继位。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宰相没事与太子死磕,那不是想找死吗?
史书在说起李林甫这样做的动机时,总说他一心拥戴惠妃之子,所以没有回头路,但这种理由显然不足以解释后来宰相杨国忠的所作所为。
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皇帝在背后推动,一个人没事和太子作对,除了愚蠢之外,我实在想不到更恰当的形容词。
尤其是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面对早已年过花甲的皇帝和正值壮年的太子,杨国忠的所作所为除了有皇帝在背后推动之外,我实在想不到更合理的解释。
这样来看,安禄山也好,李林甫和杨国忠也罢,他们都很清楚自己在棋局中的作用,但他们的前途到底在何方呢?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
一旦陷入了他们这样的困局,解套的机会大概只有两个。
一、皇帝年老,太子年少,皇帝一定会死在太子之前吗?未必。
换而言之,*与太子敌对的人,只要天天求神拜佛,祈求皇帝长命百岁就行。
比如说唐玄宗,他活了七十八岁。如果不算上安史之乱导致颠沛流离,他可能还要长寿。在那个年代,唐玄宗要熬倒大部分太子还是有机会的。
二、皇帝死后,即使太子上位,面对安禄山这种标准的实力派,他敢强行清洗吗?未必。
到了那个时候,安禄山这样的实力派就有机会重新站队。换言之,只要安禄山拥有足够多的筹码,与新皇帝和解的机会就会大很多。
比如说后来的河朔三镇大佬,皇帝虽然一心想除掉他们,但大多数时候也只能与他们和解。
但是这种做法,需要建立在双方都时刻保持理性的基础之上,所以往往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我之前写过的来瑱,他认为皇帝足够理智,所以放心大胆地前往都城。结果皇帝偏偏一个想不开,来瑱当场就人头落地了。
尽管皇帝最终付出了代价,但来瑱毕竟被杀了。他等于是用自己的头颅,为手下搭了一部登天的阶梯。
何苦来哉?
对于这种局面,不但局中人看得通透,就连局外人也都洞若观火。
有一次,李林甫的儿子看到有人在做苦役,就哭着问父亲:如果哪天大祸来临,我们就算想和这些人一起干苦役,恐怕都没机会吧?
对于儿子提出的尖锐问题,李林甫也只能硬着头皮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走到这一步根本就没有选择,还是努力撑下去吧!
子岫为将作监,见权势熏灼,惕然惧,常从游后园,见辇重者,跪涕曰:“大人居位久,枳棘满前,一旦祸至,欲比若人可得乎?”林甫不乐曰:“势已然,可奈何?”
李林甫的这种无奈,其实也是安禄山和杨国忠的无奈。
形势比人强,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