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孩子缺乏人格教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18: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2 09:13
中外精英的差距在哪里?从小培养的道路就不同。看看世界顶尖中学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法吧……
暑假里,家长让孩子们补课,做题;而在英国家长就赶紧利用暑假让孩子运动起来……
威灵顿公爵曾说过“滑铁卢战役取胜于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
近600年来,那些11岁的小男孩们走进伊顿,几年的摸爬滚打,完成的是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
18岁离开伊顿时,穿西装是绅士,穿军装是猛士,这样的贵族精神,岂不是全民应该发扬的精神?
伊顿公学奉行的是最为传统的英式绅士教育。
英国普通中学的课程,在伊顿公学只用二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学完。剩下的时间,学生被要求学习各类运动,比如英国人热衷的马球、赛艇、击剑等。伊顿公学对体育高度重视,甚至发展出了这样一句口号:“运动第一,学习第二”。
这不能简单理解为“男校”的特色,事实上,伊顿公学注重的是其背后的精神塑造作用,正所谓“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这也不是一句口号,这就是一个学校的规则。
体育本质是人格教育
指导伊顿公学办学的教育理念是“绅士教育”,“绅士教育”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有健强体魄,德行、智慧、礼仪及学问集一身的实业家(学者),为了培养这些品质,体育运动成为伊顿的首选。
学校经常以赛代训,每周抽出一个下午进行级别较低的体育比赛,包括高尔夫球、软式墙网球或游泳等个人项目,或者篮球、曲棍球、水球等团体项目。
伊顿的体育团队建设也很有意思,各种比赛活动都以宿舍为单位,学生首先是为自己而赛,然后是为宿舍而赛,接着便是为伊顿而赛,当然,最高境界,还是为祖国而赛。
伊顿公学的体育运动项目多,学生运动时间长而次数频繁。冬季有橄榄球和足球等,夏季有板球和划船等,每周占用3至4个下午。
在夏季,参加板球比赛的学生一周内几乎每天要花费5到6个小时;而对校队来说,时常还要花两天时间参加在校外进行的赛事。
由于每个宿舍的人手有限,而项目又多赛事又频繁,迫使那些不特别喜欢或擅长体育的学生也不得不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长期的体育运动,除练就学生强健的体魄之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集体合作意识,磨砺出学生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作为“绅士”基本的基本品质,也是伊顿公学生的基本品质。
近代中国提起北大校长蔡元培,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他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但很少人知道,在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中,蔡元培先生同样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中国近代体育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育内容。
蔡元培先生所倡导之体育,始终与他所倡言的“完全人格”联系在一起。早在1912年5月,蔡元培就提出“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教育者是养*格之事业”。1919年2月在《教育之对待的发展》一文中,他提出“盖群性与个性的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之完全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在“完全人格”中,蔡先生将体育置于首位,他说:“体育最要之事为运动,凡吾人身体与精神,均含一种潜势力,随外围之环境而发达,故欲发达至何地位,既能至何地位。”在谈及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时,他再一次论证了体育的基础地位,“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忠孝,人伦之大道也,非健康之本,无以行之。”“于国家也亦然……一切道德殆皆非赢弱之人所能实行者,苟欲实践道德宣力国家,以尽人生之天职,其必自体育始矣!”
1920年12月5日,蔡先生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演说中,将“完全人格”又称为“健全人格”,谈及“年前我国审查教育会,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为:(一)养成健全的人格,(二)发展共和精神。所谓健全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的,不可放松一项的。”在此,他把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及所应掌握的尺度做了务实的说明,“先讲体育,在西洋有一句成语,叫做‘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足见体育的不可轻忽。不过体育是要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并不是只在赌赛跑跳,或开运动会博得名誉体面上头……其实体育最要紧的,是合于生理。若只求个人的胜利或一校的名誉,不管生理有无危险,这不要说于身体有妨害,且成一种机械的作用,便失却了体育的价值了。”
蔡元培先生不仅是教育思想的理论家,更是实践的先行者。蔡元培主持校务的第一年,“北京大学体育会”成立,通过《体育会简章》,并选举杨济华担任会长。1917年12月成立的“北京大学体育会”和随后成立的“北京大学技击会”使体育运动有了相对稳定的组织,促进了校内外交流、扩大了体育在学校的影响,肯定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以后成立体育部和设置体育课教学打下了基础。
为了改善学生体质状况,在蔡元培的提议下,1919年秋季学期起北大实行新生入学体格检查制度,此外学校还增加了许多体育器材和设备,开设了游泳池和溜冰场,而当时学校办学经费其实极为紧张。
1922年5月直奉战争爆发时,北大三百多学生加入妇孺保卫团。在蔡元培主张下,将保卫团变成一种永久性的体育组织,并仿照欧洲各国国民军的组织,在1922年6月将保卫团改称为学生军,并制定学生军章程大纲,以锻炼身体、增进军事常识为宗旨。全校共分六个军,每军分三队,每队分三排,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并决定组织体育委员会和体育部,规定军事教育、柔软体操和各种球类训练(每周三小时)为学生正式课程,与其他课程并重。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北大的体育运动面貌为之一新。
1922年学校举行春季运动会,使中断了6年之久的校运会得以恢复,蔡元培亲自担任运动会*,顾孟余、丁林、胡适、颜任广、李四光、陈其修等教授分别担任评判长、司令员、评判员、计时员等工作。虽然那届运动会只有34名运动员参加,但学校很为重视,北京大学日刊出版了运动会专刊,刊载了蔡元培“运动会的需要”一文。此后每年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并延续至今。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样前瞻的教育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改革教育、尚武求强的积极作用,并有力推动了日后北京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蔡元培先生关于体育方面的实践,为高校体育教学做出了榜样,其功绩也应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