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枫桥夜泊全诗以及其解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21:5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1 23:27
选自1982年9月16日《解放日报》。
刘金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前两年就听到有人对这首诗中的“乌啼”“江枫”“愁眠”作了考证,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然而听得多了,不觉产生了一点疑问:这些考证是可靠的吗?是必要的吗?它究竟是提高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还是贬低了它?
我以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你看:凉秋夜半,霜气*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样一幅美妙而独特的图画,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像亲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
可是现在有人说,这幅图画不对了。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因此断定,诗中“月落乌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桥那方向落下去了”。——此种说法,我觉得远不是无懈可击的。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传说刘义庆因事触怒文帝,被囚于家。其妾夜闻乌啼,以为吉兆。获释后遂作此曲。又,乐府琴曲歌辞有《乌夜啼引》,传为魏何晏①〔何晏(?—249)〕三国魏玄学家。之女作。此外,唐教坊曲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我们能不能用“乌鸦的习性”把这些曲名和传说故事全部勾销呢?曹操在他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我们能不能以“乌鸦的习性”夜间栖宿于巢中不出为由去考证一番,说这月明之夜南飞的乌鹊是一种别的什么夜游鸟呢?事实上,夜间栖宿巢里的乌鸦,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受到什么惊扰,是会飞起来、叫起来的。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如无文献史料可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须知这种情况是司空见惯的。比如在梁祝故事普遍流传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过多少个祝英台读书处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庙啊?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①〔揆(kuí)情度理〕按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除非你那座桥是建在突起的小山冈上的专给诗人写“月落乌啼”用的怪桥。
对于“江枫”的新解尤其牵强。我没有作过调查,不知道寒山寺前是否真有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叫枫桥。就算有这两座桥吧,诗人怎么会把它简称为“江枫”写入诗中?显然,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仅不合古人的习惯,甚至也不合最会滥用简称的今人的习惯。像这样的简称,除了诗人自己,还有哪个能懂?再者,诗是要讲究形象和意境的。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简称,究竟有什么形象和意境可言?有什么美感可言?可以说,除了留给一千几百年后的好事者作考证文章之外,什么意义也没有。最后,这个“新解”如果能够成立,那么,这首诗的题目也应当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了,这行吗?
对于“愁眠”,新解者也有发现,说是“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所以,新解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着愁眠山的意思。我觉得,给这么一“解”,这句诗就索然无味了,整首诗也索然无味了。近来有些同志在那里大声疾呼: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这说法对不对暂不去说它。单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有个“我”在的。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这个“我”,实为一篇主宰,全诗命脉。有了这“愁眠”的“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死的了。如此,“夜半钟声”也变成没来由的了。须知,“钟声”到客船,实际是到客船上的“愁眠”人耳中。船是无知之物,它管你钟声不钟声呢?
因此,我认为,若是把“愁眠”解释成一座山,只会把全诗意境破坏无余,只会把这诗篇给糟蹋了。这种解释法是不足取的。也许考据家会说:“明明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座愁眠山,你有什么理由说张继不是写的它呢?”我还是那句话:你有什么文献资料可以证实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呢?如果没有,那么,安知它不是在张继这首诗出名之后,被好事之徒附会命名的呢?事实上,考据文章所谓“愁眠山又名孤山”一语已经透露了消息。不妨查究一下:这座山究竟是“又名孤山”还是“原名”孤山呢?如果是原名孤山,那么,“愁眠”之名,是后人附会上去无疑。如果真是“又名”,为什么要在唐时就已著名的(如果不著名,张继船过姑苏,就不会知它名,当然更不会把它写进诗篇了) “愁眠”之外,再起一个“孤山”的“又名”呢?这倒真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难题。
“新解”还有一说:“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所以只好把“愁眠”解作一座山。我却看不出渔家掌灯和旅客在自己船上“愁眠”有什么“无从解释”之处。难道渔家掌灯之后就不许旅客睡下?或者,旅客睡下之后就不许渔家掌灯?
总之,我觉得,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老实说,作为一个唐诗的读者,我很不赞成这种“新解”。我希望,作这样考证和索隐的,只是那些旅游业的实干家。他们为了给寒山寺附近的名胜古迹招徕①〔招徕(lái)〕招揽。游客,去作这样的索隐和考证,以及给《枫桥夜泊》作出这样的“新解”,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
《枫桥夜泊》传诵千年,前人评说很多。但把“乌啼”“江枫”释为“桥”,把“愁眠”释为“山”,则绝无仅有,真可谓“新解”。本文对此提出质疑,不但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还教会了我们如何欣赏诗。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反驳了哪几种“新解”?是从哪些方面反驳的?为什么总是联系诗的形象和意境来反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2 00:45
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作者简介〕:张继,(生卒年不祥)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中唐时候的诗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65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