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中的月的文学短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20:40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0:01
在古诗中,一些字眼是含着固定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里面的“秋月”描写不同凡响。
诗歌*有五次写到“月”。开篇诗歌就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诗句来渲染饯别的悲惨。在枫叶飘飞、荻花凋零、凉风瑟瑟的深秋时节,作者和朋友饮酒作别。月色朦胧,醉意朦胧,一轮昏黄的月亮浸泡在江水里,仿佛是泪眼,又像月会随水流去。这里的月,起到渲染烘托诗人感情的作用,而且还为下文写“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惊喜埋下伏笔。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使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陶醉。一曲琵琶声息之后,人们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里,声已息而意未尽,甚至连水面都无波痕,皎洁的秋月烘托了四周的寂静,表达了听众如痴如醉的情感。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浓缩了琵琶女卖唱人生。感慨幸福人生的短暂,写人的老去、失宠,衬托寂寞与孤独。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后的生活场景,用月来衬托人的孤独、凄苦。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作者听了琵琶女的苦诉之后,因同病相怜而自叙身世。这两句诗实际是白居易悲惨孤独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白居易屡受排挤,被贬官异地,人生旅途上无丝毫快乐可言,再加上忧国忧民,心情自然沉重,怎么还有闲情雅意来沐浴春光,观赏明月呢?美好的场景,孤独的场面,反衬人的寂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0:02
古诗中的月作文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有三种。
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这里指夜晚。
二、月还有烘托气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见欢》中“月如钩”两句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抬头新月如钩,低头桐阴深锁,写景*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写作者夜泊秦淮河时所见景色。即寒凉的秦淮河上弥漫着朦胧的水雾,清冷的月色笼罩着沙滩,景物显得凄迷而冷寂。诗人先把人带到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时,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写也映衬出了作者凄凉感伤的心境。
三、“月”还有达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发感情是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但纵观千古,我最欣赏的还是李白对月的描写。月亮本是无情物,并不能表达任何感情,但李白却赋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传达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悬,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见面,但都可以看见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这一颗关注你的“愁心”寄给明月,让它时刻陪伴着你,随你直到偏僻的'异乡。这里四处漫游的李白没有忘记贬谪途中的友人,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颗诚挚之心,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一种问候之情。李白在这首诗中,对月的构思新奇,对月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美妙。难怪清代沈德潜在评论这两句诗时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飘逸的风格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0:02
散文是一种结构自由的文学样式,它的结构没有严格的*和固定的模式,是灵活、随意的。但是散文的“散”,是形散神不散,散而有序,散而有凝。“形散”指散文运笔自如,不拘成法;而“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
《荷塘月色》的描写内容看似零零散散、信笔拈来,但都贯穿在精深的思想感情的红线上。全文是按照作者的写景顺序来写的:月夜出门——荷塘路上——荷塘月色——游完归来,而作者的感情也随着写景顺序的不同而变化:隐隐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喜悦——隐隐的哀愁。在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国大地的背景下,作者心里感到颇不宁静,想找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所以说,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隐隐的哀愁”;在荷塘路上和荷塘美景中,作者陶醉了,沉醉在一片喜悦当中,,然而偷得片刻的逍遥却被蝉蛙声所扰乱,使得这种喜悦也加杂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所以说这种喜悦也是“淡淡的喜悦”;最后,游完荷塘归来的时候,作者的心里却更加不宁静了,所以当时的心情也是“陷隐的哀愁”。
同时整篇文章的首尾至少有三处相互照应。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0:03
诗词之美,在于含蓄婉转。所以诗人们大多爱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与巧志。就像战争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一样,诗词中同样也存在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意象,而月亮便是其中之一。它历经多代而不曾断绝,反而在每一代的诗人手中焕发出更具生命力的光彩。
一、吟月词的定义
人们常言唐诗宋词,这甚至已经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由此可见,唐诗和宋词之盛。其实,词在唐五代时期就已出现,例如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词人,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宋朝是词最辉煌的时代。
而吟月词即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吟月词即是把月作为主体事物去描写表达,在对月亮这一主体的描写下,隐晦的表达自己情趣和意志,代表作品便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人多有对月吟诗的传统,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再有杜荀鹤曾作诗云“洞口礼星披鹤氅,溪头吟月上渔船。”而这一传统发展到后来,就出现了大量的吟月词。
二、月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的重要地位
月意象自出现之初,就以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姿态进入了诗词意象中,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人们反复地吟唱着月亮,为它取了很多别有情致,而又缠绵悱恻的别称,如“桂宫”,“冰轮”,“银钩”,“婵娟”等等。古往今来的诗人在月亮身上倾注了无数的感情,也留下了许多妙语天成的吟月词。为什么月亮在诗词中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我想,这与它本身所具有的意象特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月亮的时空意象
以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写过“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历朝历代,不知有多少人出现,又有多少人消逝,但是月亮却总是那一轮月亮。月亮总是挂在天上,偌大的天幕上,除了零散的星子,便只有那一轮月亮。几千年,几万年,它总是孤零零地呆在天上,除了清冷和寂寞,别的什么都没有。它不知见过多少人,也不知送别过多少人。
古人和今人,望着同一弯月亮。而身处边关的将士和他们远在家乡的妻儿也望着同一片月亮。月亮它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不管过了多少年,不管离你到底有多远,我们看到的终归是同一弯月亮。这便也难怪会出现“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的诗句了。
2、月亮的愁绪和团圆意象
月亮出现在黑夜,总是朦朦胧胧的,看的不甚清晰,夜风和云给它戴上了一层面纱。它似乎总是清冷的,夜里孤独的人辗转难以入眠的时候,看着清冷的月亮,也许会更加孤独。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