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14: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12:35
上党落子源于河北武安落子。约在清道光年间吸收民歌小曲及上党梆子的艺术营养而形成。
清同治年间,潞城县潞河村有人组织合义班,将“打地圪圈”落戏搬上舞台。此后不久,黎城县微子镇新义班、李家庄福义班和长子县天成班等班社相继成立,活动于潞安、屯留、安泽一带。
黎城落子搬上舞台后,为与上党梆子争夺观众,于光绪十年(1884)从河北请来平调演员王四虎(又名韩宝台)任教多年,使黎城落子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发展,由只演民间生活小戏转变为也能演朝代大戏。
光绪二十八年(1901),艺人王三和将蒲剧表演技巧带回上党地区,又吸收河北梆子《三岔口》等武戏技艺,使落戏剧目更加丰富,音乐唱腔、表演艺术日臻完善,其活动范围扩展到上党多数地方及临汾、太原、芮城、永济、永和、大宁及河北涉县、武安、磁县、河南林县、陕西延川等地。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24年(1935)年,在黎城、潞城、壶关、长子、屯留和晋南地区有抓班、兴胜班、平盛班等20多个班社,经常上演的剧目达100多个,剧种兴盛。
*27年间(1938),王聪文在黎城组织落戏艺人编演反映抗日斗争生活的新戏,并向上级领导提出改革戏剧的计划。*28年,在山西五专署专员戎伍胜(戎子和)和牺盟会长治中心区负责人王兴让的支持下,成立了主要编演现代戏的抗日剧团,创作、演出了《八路大战平型关》、《大战神头岭》、《天津卫》、《汪逆叛国》、《妇女杀敌》、《台儿庄》等10多个新戏。*31年抗日剧团编入太南胜利剧团,继续排演配合抗日斗争、减租减息、生产自救的剧目《反扫荡》、《春耕运动》、《双转意》等。王聪文因改革戏剧成绩卓著,在*34年5月举行的太行区文教大会上获得一等模范戏剧工作者称号。
*29至*38年,先后组建的落戏职业剧团有长治胜利剧团、屯留绛河剧团、黎城黎明剧团、潞城大众剧团、平顺农民剧团、壶关人民剧团等,排演了《血泪仇》、《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王秀鸾》、《赤叶 河》及《石寸金》、《圈套》等剧。剧团除在农村活动外,还经常为部队进行慰问演出。
1950年,屯留绛河剧团改革落戏的表演、音乐及化妆,移植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临汾演出成功,名声大震。在这一改革潮流的影响下,高平、壶关、沁县、襄垣等地也相继成立了落子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