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14:5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26
胤礽,清朝圣祖康熙皇帝的次子,生母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因母亲在生他难产而死,而康熙又与赫舍里伉俪情深,所以爱屋及乌,这位嫡子在其一岁半的时候,就被他老爹册封为太子,他也因此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位被公开册立的太子,也是除同治之外唯一一个本应没有悬念继承皇位的皇子(同治他老爹咸丰就生了两个儿子,另外一个还三岁就死了,想有争议,除非他老爹有私生子),还是一个两度被立为太子的人,就是这么一个理应继承皇位的人,却也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个两次被废的太子,到底是什么原因没能让他最终登上皇位呢?
根据史*载,胤礽的先天条件还是很好的,本身就天资聪颖,再加上千古一帝康熙的精心调教,起初的形势还是一片大好的,如果康熙像他老子顺治一样短命的话,也许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而是年轻有为的清帝国入关后的第三任皇帝胤礽了,可是胤太子点子实在太高,他遇上的爹是全中国五千年时间里在位时间最长的爹——在位61年的康熙,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件趣事:当胤礽啥也不懂还在襁褓之中时,他是太子;当他牙牙学语的时候,他是太子;当他已经成年的时候,他是太子;当他都当爹的时候,他还是太子;一晃过了三十多年,当他35岁的时候,他还是在做着他那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当了33年的太子,并且老爹身体还不错,胤礽有些沉不住气了,他开始不规矩了,并有了一些越权的行为,但此时的胤礽还没有什么太明显的结党隐私,*父退位的举动,可以说,胤礽的第一次被废,自身原因有,但更多的是外部原因。因为康熙登基早,儿子多,胤礽的竞争对手之多堪称清朝第一,历史少有,你像以上我们介绍过的几位,充其量是哥两争,再厉害点的,就是第三方获利。可是看看胤礽的身边,皇长子、皇三子、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哪一个都不是善茬,他不甘心在自己的位置呆着,但是更多的人却在窥视他的位置,来自多方的中伤还有不利于自己的小报告,再加上自身确实不怎么干净,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同志第一次被废,被幽禁咸安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26
刘武是窦太后的幼子,封地在梁国,也就是现今河南一带。刘武不但雄略过人,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立有功勋,而且很擅长讨老年妇女的欢心。他每次入朝晋见的时候,都能成功的激发出窦太后对他无条件的母爱。他感动窦太后凭借的就是一个字——孝。有多孝呢,反正人家连死后的谥号都是这个“孝”字。要知道刘武可是为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卓越贡献,结果死后致悼词的时候,**不说他是本朝伟大的*家、军事家,却唯独说是个孝子,看来他的孝绝对是感天动地的,至少是让景帝印象深刻。
景帝的印象也没法不深刻,他弟弟刘武一祭出孝字诀,受到感动的窦太后就会给景帝上*课,无非是要他百年之后传位给刘武。你说景帝能不郁闷吗,他又不是不孕不育症患者,后宫里年龄能成等差数列排列的一群儿子都活蹦乱跳的。虽说窦太后双目失明,可以装作无视,但是作为皇子们的监护人,景帝是绝不可能同意搞兄终弟及这一套的。不过汉朝以孝治天下,景帝不愿过分忤逆太后的意愿。同时,作为老谋深算的*家,在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解决之前,他还需要借助梁王的力量。所以当年景帝对立储这件事情,总是不肯明确表态,甚至有时候还故意漏点口风,让窦太后没事偷着乐一阵,这就有点糊弄瞎眼老太婆的意思了。
那是景帝即位三年后的十月份,刘武来朝,景帝和窦太后举行了个家宴。席间景帝多喝了几杯,一时兴起,就摇头晃脑的起来说道:“我死之后,把皇位传给梁王!”刘武一听,就知道他哥是在逗老太太高兴呢,自己要是当真,那可是不但有辱智商,还有辱人格了。于是他也配合的站起来,说了几句哪里哪里,不敢不敢之类的套话。窦太后眼睛看不见,只听两位演员语气真诚,还真是满心欢喜。不料还没乐呵几声,就被一个大嗓门给吓了一跳,原来她的堂侄窦婴忽然端起酒杯,即兴发表起祝酒词来。他一开始先给大家普及历史知识,说道:“这个天下,是高祖打下来的。”然后继续爆料,“高祖有约定,我朝皇位只能父子相传。”最后得出结论,“皇上你不能把皇位传给梁王。”窦婴说的是义正词严,还用上了时髦的三段论。只是效果不太好——气的窦太后当场就把他撵了出去。不过刘武却心花怒放,心想有老母亲的支持,说不定将来当皇帝还真有戏。
这场宴会过后几个月,景帝担心的关乎国运的大事就发生了。吴楚等七国发动叛乱,声势浩大,吴王刘濞指挥联军二十余万人,打着清君侧的名号,从东南一路攻来。景帝知道清君侧是假,清君头才是真。刘濞对他绝对是积怨已久,如今到了六十二岁,还要顶着一头白发起兵,虽然扮相很慈眉善目,但采用的绝对是愣头青不要命的打法。
刘濞豁出去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事情还要从一件离奇的命案说起。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刘濞的太子入朝汇报工作,不幸因公殉职。要是说吴太子是没通过酒精考验牺牲在酒桌上倒也罢了,问题无论是谁,只要一看尸体,就能得出死于非命的结论:这脑袋上都有窟窿,显然是没有通过重物撞击的考验。
经过了解,刘濞知道自己的儿子是被文帝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景帝给砸死的。原来两人在博弈举棋的时候,起了争执,谁也不让谁,结果皇太子提前预支了皇帝的威严,拿起棋盘就往吴太子脑袋上拍了过去。吴太子好歹也是金枝玉叶,不经敲打,不用来第二下,脑袋就玉碎了。刘濞弄明白事件的原委后,气就不打一处来,盛怒伤心之下,干脆连儿子的尸体也不要了。他对运送灵柩的汉使说:“我们姓刘的都是一家,哪里死了,就在哪埋,不用送我这里来。”然后又把尸体给送回了长安。失去了儿子后,刘濞从此就称病不朝,文帝也觉得理亏,就赐给刘濞一根拐棍,意思是朝廷很关心你,你年老体弱,逢年过节就别来上贡了,拄好拐棍别摔着就行了。
于是刘濞就整天拄着拐棍在国内忙着搞慈善活动,收买人心。吴国是很富庶的,因为它有开铜矿铸钱的权力,吴国的铜钱和朝廷的铜钱都具有法定的流通地位。换句话说,吴国的金融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美国,国内缺什么东西,就铸一堆铜钱去外面采购去。正因为如此,吴国的老百姓都很幸福,连赋税都不用交,反而每年拿红包。此外,刘濞还公开宣称吴国拥有治外法权,任何犯罪嫌疑人入境,我都收留,消除你的犯罪记录,从今以后就是我吴国的良民。靠着这两个优势,吴国既不缺钱,又不缺人,四十年来都是强盛富庶。而有了实力,刘濞就挺直了腰杆,腿不酸了,脚不麻了,不臣之心也暗自滋长。
景帝即位后,针对各个诸侯国实力强大,不尊*号令的情况,采取了削藩的基本国策。对于诸侯王,抓住你的过失和错误,今天削你一个郡,明天削你几个县,削的你心惊肉跳,夜不能寐。没多久,这削藩就削到了吴国的头上。刘濞这次可真是气急败坏,朝廷削我一个儿子,我可以再生一个;朝廷削我的土地,我去哪找回来,难道让我填海造田不成?刘濞一不做二不休,不顾自己已经到了花甲之年,联合楚国和其他诸侯国,干脆起兵造反了。
七国联军攻打长安,位于中原的梁国首当其冲。虽然梁王在以后的岁月里,表明他是十二分的忠于朝廷,但是我们不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看当时梁王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合流。梁国和七国同流合污,一同对付朝廷。
中立。梁国在朝廷和七国中间保持中立,明哲保身。
力挺。梁国和朝廷建立统一战线,一同平定叛乱。
在这三条路中,中立是最不可取的选择。在对方生死决战的时候,如果梁国保持中立,那么最后无论谁胜利,都会调回头来痛扁骑墙派。合流是一个选择,不过就算胜利的话,刘武也不可能当上皇帝,他还得进行二次*,把七国打败。而力挺的话,如果胜利了,刘武就有可能在太后的支持下当皇太弟,和平*,何况景帝那边口风似乎也有松动的迹象,几个月前家宴的时候,不是半真半假的说过传位这句话吗。再说从敌人手里武力夺取皇位,远远不如从亲人手里和平过渡*。所以选择忠于朝廷,其实是刘武最佳的方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9:27
萧统,南北朝时期梁朝开国皇帝武帝萧衍的长子,年仅一岁就被封为太子。可能相对于他的名字,他更为世人所熟悉的是他的谥号“昭明”,因为这个名字的背后联系着一部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书——《昭明文选》,这部《昭明文选》就是由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撰的。
萧统在历史的评价是很高的,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学素养,虽然在*上没什么作为,但是他是个才子,还是个孝子,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颗帝王最该具有的仁爱之心,史书上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不少,本人在这里就不做古文翻译了,简而言之,就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总会大规模的救济贫民。正因为这样,当时老百姓都盼着他早日登基,顶替他那个笃信佛教,不管人民死活的老爹。可是有时候上天就是喜欢开玩笑,南北朝因为朝代更替频繁,皇帝在位时间往往很短,在位十年八年就算长的了,可是不知道梁武帝萧衍是不是太信佛的原因,居然活了86岁,在位48年,而整个梁朝才存在55年,要不是最后被活活饿死,如果正常死亡说不定有可能超过乾隆成为中国最长寿的皇帝了;相反,再来看萧统,只活了31岁,比他老爹还早死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