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伦理的抉择模式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14:0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15
新闻选择的模式就是有要重点突出的,然后又特别性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16
新闻伦理的则选择模式有哪些新闻伦理伦理的选择模式应该有很多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16
中文伦理决策模式,这个关于新闻,这一块有很多种模式,主要看你要用到哪一种吧,如果不懂的话,就问一下,再做新闻管理,这一块的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17
新闻的巨魔,觉得模式的话,我觉得应该还是优胜略汰的抉择模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8:18
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瞎,公理、正义、真理的衡量标准都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在新闻传媒、信息传播领域,作为普通个体的伦理要求与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要求经常回发生冲突,甚至形成了一定的困境。
如:记者在地震现场,是先救人还是先拍摄?
新闻工作者是否应该为获得一个重要新闻而采取暗访、欺骗的手段?
如何在职业伦理与社会道德冲突的两难中寻求平衡?
诚实、公正、同情、尊重这些基本的伦理规范与新奇、刺激、重大、轰动等“新闻价值”的挑战。
新闻工作者时常处于伦理困境的原因:
新闻工作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种职业:当新闻实践发生时,新闻工作者被要求客观、中立报道,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道德、价值的漩涡。新闻工作者既受“新闻价值”和职业理想的制约,又受社会公德等伦理道德的制约。(陆定一“新闻”定义)
新闻工作者进行伦理选择时具有透明性:当遇到一些新闻事件时,新闻工作者作为伦理选择的主题,面临者各种各样的选择难题。这种冲突是内在的、客观的,但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又必须经常进行伦理选择,新闻报道的过程也是讲自己的伦理选择公之于众的过程。(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菲利普帕特森《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李青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追逐经济利益使新闻工作者的伦理观念淡薄:90年代开始的“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发展模式,使得媒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不得不尽可能地吸引、迎合受众和获得更多的广告赞助。
新闻伦理困境的表现:(他人、自我、法律制度)
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他人隐私保护之间存在着冲突;
新闻工作者的隐性采访与真诚、信守承诺之间存在着冲突;
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保护司法独立之间存在着冲突;
价值是道德判断和推理的重要依据,一个行为是否道德上是正当的,常常都是预设这些价值,如果我们无法决定价值的优劣,价值的取舍就转换成道德判断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伦理上的困境。
新闻伦理的选择模式:
博克模式:这一框架基于两个前提;意识对不得不作出伦理抉择的人心怀同情;二是维持社会的信任是基本目标。在这两个前提之下,博克认为所有的伦理问题都可以根据下面三步来进行分析:
1、问问自己得良心,什么是正确得行为?
2、寻求专家的意见,了解变通的方法。
3、如有可能,与面临同意问题的伙伴进行公开讨论。
波特方格:定义、理解事实;概述决定的内在价值观;运用相关的伦理学原则;清楚地表明一种忠诚。
案例分析一:菲律宾劫持香港游客事件:
2010年8月23日,香港康泰旅行社一辆旅游观光车在菲律宾马尼拉市中心遭劫持,最后的结果是香港游客8人遇难、7人受伤。在此事件中,菲律宾媒体的直播报道被认为是导致人质解救失败的直接原因。菲媒体对该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还发布了注入警方解救方案、*不向暴力屈服、劫匪弟弟被捕等信息,干扰解救行动。甚至又的媒体长时间占用劫匪的电话线路,并通过电话怂恿劫匪不要放弃,要争取更多的利益,菲律宾媒体的诸多行为直接导致了劫匪情绪失控、*杀人质行为的发生。
对于菲律宾人质事件的报道,记者面临着解释*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困境、公众知情权于人质的隐私之间的两难选择。基于博克伦理抉择框架的两个前提。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我们同样需要对不得不作出伦理选择的记者心怀同情,此外我们要以促进社会信任为目标。
第一步,询问自己的良心。
对于人质事件的报道,国内外民众都迫切想要知道事件的发展,但是菲媒体全程直播在及时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对人质安全和隐私造成威胁。职业要求并不能成为漠视生命的理由。菲律宾媒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该事件的直播报道本无可非议,但是媒体在明知劫匪可以看到直播的情况下,依然进行现场直播,干扰了营救,充当了“帮凶”。
第二步,变通的方法。可以采取不现场直播或延迟播放的方式,这样虽然在及时性方面不可能达到与现场直播同样的效果,媒体的收视率也许有所影响,但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传达大量信息且避免媒体的过度介入对人质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步,公开讨论。讨论的目的在于获得支持伦理选择的依据。
在人质事件当中,公开讨论虽然难以进行,但悲剧过后,相关的讨论还可以继续进行:媒体现场直播到底是否可以进行,今后媒体在做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时如何趋利避害,等等。通过讨论唤起媒体人对于人文关怀、疏导*、稳定社会等责任的思考,讲伦理思考与新闻工作者的践行充分结合,有助于新闻工作者前期预防和自我监督,避免失范行为的重蹈覆辙。
案例分析二:运用“波特方格”模式对《饥饿的小女孩》进行分析。
理解事实;苏丹战乱与贫穷,小女孩命运悲惨,一只秃鹰在孩子身后落下,拍摄几张,赶走秃鹰。
概述决定的内在价值:虽然镜头里呈现的情景好像是小女孩要被当作猎物一样,他可能遭受*谴责,但他认为在小女孩能够得到人道主义救助的前提下,拍摄这样一张极具冲击力的照片,可以反映苏丹的战乱和饥饿,引起世人的关注,这是他的职业追求,而这更为重要。
当卡文 卡特认为职业要求更重要时,他就需要放弃一些其他东西,比如世人对照片的误解和批评,以及对他的谴责等。
运用相关的哲学原则:在灾难时刻,记者要直接救人还是先拍照片?根据以上卡特了解到的事实,以及他所坚守的价值观,我么需要选择相应的哲学原则进行分析。根据罗斯的多元价值馆理论,卡特救人和拍摄两种选择本身都是道德的,但两者之间发生冲突之时则需要对伦理原则进行排序。显然,卡特肯定了拍摄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卡特在不伤害的原则之下,拍摄照片可以引起世人对苏丹的更大关注,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完成了作为记者的“忠实”、作为公民的“公正”和“仁慈”等初始义务。
清楚地表明一种忠诚:解释*和人道主义都是高尚的理想,一旦他看重的时*,他忠于受众,忠实于自己的职业,那么必须先拍摄,放弃先援助。同时,怀有崇高新闻理想的卡特认为,通过镜头展示非洲的苦难,这是对小女孩的忠诚,能让世界了解真实的非洲,能让更多的非洲儿童受到援助。如此以来,卡特的行为就无可厚非。
新闻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要是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就又可能侵犯了其他人的权利;要是尊重了当时人的权利,就很难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因此,公众知情权与当事*利之间的冲突是的新闻工作者常处于伦理两难的尴尬境地。
由是观之,一名具有专业精神和道德两只的新闻记者,其新闻选择的过程中充满着道德考验和伦理抉择。在解释*、恪守本质与伦理道德拉锯战中,新闻工作者需要注重*度思考与综合把我,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