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驳“抽象艺术理论的死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11: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2:18
发起人∶马一鹰
参与讨论∶萧也、彭朝、孙新华、结构、艾欣、朱雨泽、李福林、多啦A梦的小丸子、huangfei 、野风草堂主人、gaosheng 、洗心斋微语、欧友进、manaoheshui、窥陶、刘天元、zzbbbbbbbb 、抽象艺术、王相懿、耳东、wangwhhh、王统来、张晓鹏、国画李弘林、yishixuan、洪垒、潘殿起书画家、蔺高管、李岳洋、16840988 、贵州福海、野风草堂主人、yishixuan 、天依、王凤霞、冷梅幽兰、fung、侯海华、davelin、胡世钢、安亮的人物画、刘庸之、hsyeung、冯羽白、刘晓林、听香、陈兴祝、hsyeung、水题、陶跃、林飞、山村老叟、聚墨轩、梅花泰斗孙明瑞、黄奕信、lindacjh、杨东平、newspaceart、蓝萍、腾飞的烟尘、shan-arts、素人雅室、窥陶、伍宇芳、王国宪、陈敏五、宏伟力、江开炼、路国庆、侃丹丹、朱诺、曹光利、陈义泽、heituyefu、左拳、davelin、fung、雪谷晨曦、赵昕、默涵、mkc158、tang_1947、陈德洪、ROCKINK 、wangwhhh、苏胜前、林晓明、金笛、刘天元、龙汇安、置酒梅花下、legendhouse、邓红霞、李佳凝油画、sxxalqw、许德民、杨毅达、游客、周云侠、谢锋油画等。
马一鹰∶
今天拜读了易英先生的《抽象艺术的理论死亡》一文,文章太长,易先生的语言表达过于晦涩、乏味,不能看完,但是我摘录了易先生的部分精要观点,呈现给诸位,以供探讨,这其中的“艺术为什么一定要走向抽象?”让我唏嘘、郁闷不已!我仿佛听到了满清遗老们的嘀咕∶“帝制为什么一定要走向共和?”
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无论您是马克思、陈独秀,无论您是多么天才、多么杰出的精神领袖,只要您不与时俱进,哪怕您几十年前的思想、理论如何的璀璨灵透、睿智深邃,到了几十年后的另一个时代,您所有的真知灼见都有可能成为荒谬的笑柄,所有的表达方式都有可能成为迂腐的谈资,我既为易英先生感到悲哀也为自己最终的结局、最终的命运感到悲哀!我以以上言论与天下志士共勉,请大家原谅易英先生吧,我们同样有老的一天,只要是人最终都逃脱不了此类悲哀的命运。。。。。。
易英先生的部分精要观点∶
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62240&do=blog&id=388088
易英的日志∶抽象艺术的理论死亡
帕诺夫斯基说过:“一架纺织机,可能最清楚地显示了一种功能观念,而一幅‘抽象派’绘画可能最清楚地显示了纯粹形式,但二者所含的内容都是极少的。”
虽然帕诺夫斯基在这儿谈的不是抽象艺术,但就他的判断,抽象艺术是缺乏内容的,因为它只有纯粹的形式。
他不会去专门研究抽象艺术,直觉的判断告诉他,抽象艺术提供的只是形式,他感受不到有其他内容的存在。
。。。。。。这种愉快其实是很低级的,就单纯的形式构成而言,其空间范围极其有限,没有思想的支持和技术的含量,唯美的形式很快就走到尽头。
我们怎样判断一件抽象艺术作品的好坏?抽象艺术没有技法,没有题材,没有相对通用的标准,只有感觉和观念。感觉还可以捉摸,观念则在于解释。感觉好的抽象可以直观地判断和直接地欣赏,无感觉的或无审美的抽象并不一定是坏的作品。
在抽象艺术中是普遍存在的,能力不够,符号来凑。在中国的抽象艺术中,最常见的就是把传统文化的符号转换为抽象的形式,这和马列维奇的工作有相似之处,不过是机器崇拜与传统崇拜的区别。
艺术为什么一定要走向抽象?抽象为什么是一种最高的价值?立体主义已经够前卫了,但仍然为物质世界所困扰,没有超越一个我们可以感知的世界。
。。。。。。
刘晓林 ∶
略读。
如果没有了帕诺夫斯基、罗杰·弗莱、康定斯基、格林伯格、T.J.克拉克……作者将会怎么办?
通篇作者对自己论点的证明给读者的感觉更象是对上述国外理论家言论的组合和分析——却无法找到自己!?
言重,见谅。
听香 ∶
拜读,易老师好。
陈兴祝 ∶
拜读,易先生您好!
hsyeung ∶
子曰子曰子曰子曰!
水题 ∶
这文章读得真累,说了半天还没说明白。
陶跃 ∶
学术文章就是不叫人看得懂!
林飞 ∶
问候。
刘庸之 ∶
“格林伯格所设想的平面化过程的一个环节,尽管抽象是平面化的极限,就像康定斯基的绘画一样,最后还是走向了抽象唯美主义,自身也成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好文!
萧也 ∶
中国艺术批评的方式和水平从此文可见一斑,整篇文章就象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大多是引人家的话,自己说的几句话又是前后矛盾,语无伦次,这样的批评家实在是该退休了,别发这样的东西浪费我们的生命。
山村老叟 ∶
萧遥子先生早就有言∶“中国的理论家只知在东西方的历史中寻找旧知识,而不知在时代中创造新知识”,真是悲哀! (见萧遥子先生《“中国批评”如何在藩篱中创造!》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120446&do=blog&id=317416)
梅花泰斗孙明瑞 ∶
拜读。
黄奕信 ∶
那种文章根本不值一看。
lindacjh ∶
马老师好!
宏伟力 ∶
易先生的文章看了三遍,不谈文笔优劣,只是感到老易老矣,再就是易先生真是不懂当代艺术的核心意义,更不懂抽象艺术了。列宁说得好∶任何不通观历史发展的结论,都是腐朽的。
易英快成了伪艺术家了!
江开炼 ∶
易英的文笔也太差了吧,读文如见人,糊了吧肚的吧,知识结构有问题啦。
易英代表着中国当下学术,但是很落后,很腐朽,很幼稚。也很小次喽。
马一鹰 ∶
也许像易英先生这样的代表着中国当下学术,但是很落后,很腐朽,很幼稚的不在少数吧?
路国庆∶
张三说,李四说,王二麻子说,关键是你自己的观点!这烂文章浪费我时间啊,读得还挺累!格林伯格早过时啦!
让易英这类老八股去回家*去吧!新生代就是要批到这群老朽!
侃丹丹∶
读这类烂文字浪费时间,易生退休吧。
王相懿∶
希望易先生先弄明白自己的观点再来写文章,不要自己写的累也把别人给弄晕了。
马一鹰 ∶
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236799&do=blog&id=389356
徐冰谈艺术批评
标签: 徐冰 批评 艺术 28分钟前
那天和老师一起去与徐冰聊天。当谈及对当今艺术批评时,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的美术批评水平不是很高,因为艺术批评的基本话语和方式、框架是西方的一套东西。西方注重对艺术作品的解释,他们的批评是从西方艺术史写作的脉络中来的,是可阐释的。西方当代艺术作品特别推崇对前一阶段艺术作品具有*性的、建立一种新的语言的作品。所以,西方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特别注重阐释,特别注重对自己作品的解释,而对作品本身到不太上心了西方的美术史变成这样是有许多原因的,中国的艺术也有这种问题,太多地运用西方概念来套概念,用西方艺术史的概念谈论一些东西,概念套概念,最后谈的有点似是而非。再有一个,我觉得现在越来越缺少读画。真正能够分析艺术作品本身、艺术本体的特别少,都是在说别的事情,借艺术在说自己的一个概念。这个东西来了,很多的概念里选一个概念,套不同的概念来说这个事,你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朱雨泽 ∶
1、文不对题 2、文章太八股 3、知识太陈旧 4、对世界先锋的学术了解不多 5、文章似乎谈的是文化,不是艺术 6、文章自身的逻辑性就差。
马一鹰 ∶
雨泽兄说得极是。。。。。。。。。
彭朝 ∶
艺术的形态进化是一种自然地无法抵抗的历史的必然,为什么一定要从历史的文字当中去剔出这样或那样的只言片语来抵抗这种历史的必然呢?抽象艺术形态的进化是一种相对的必然。艺术形态的进化是普适的全球化的文化的整体进化,时至今日,这种所谓的“进化”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既成的“现实”了,“艺术为什么一定要走向抽象?”这一问题本身就带有很大的歧义,试问,如果艺术不走向抽象,那么艺术应当走向何方呢?中国的美术批评家们总是习惯性的去提出问题,然后将这种所谓的“问题”去交给整个艺术形态本身去解答。这实质上依然是一种毫不负责任的不作为的毫无意义的行为。其习惯性的根据某种所谓“正统”的框架去提出所谓的“哲学问题”,而这种所谓的“学术”本身却空洞无物。毫无意义。
黄奕信 ∶
我不知道易英是什麼人,人肉了一下:【易英,男,1953年出生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杂志编审。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5年毕业于*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杂志副主编。发表的重要论文有《现代主义的困境与我们的选择》(1989)、《学院主义的黄昏》(1993)、《大众文化与中国前卫艺术》(1994)、《力求明确的意义》(1994)、《现代主义之后与中国当代艺术》(1996)等。译著:《视觉与设计》(罗杰·弗莱文集)(1987)、《油画风景技法》(1991)、《帕诺夫斯基与美术史基础》(1992)、《素描手册》(1995)、《当代艺术家的油画材料与技法》(1998)。编著:《西方现代艺术美学文选—造型艺术卷》(1992),专著:《世界美术全集(第20卷)—20世纪西方艺术》(1995)、《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1996)。
】好像学历还蛮高的嘛。。怎麼就写出这烂文章呢?
马一鹰 ∶
学历蛮高的,但是专写出这烂文章的学者理论家好像多得去了。。。
彭朝 ∶
顺便说一句,在下看过易英先生的文章后,怎么看都觉得满篇都是人家格林伯格如何如何说来说去,就是没看到易英先生说的话,换句话说,整篇文章里除了所谓的副词,形容词,定语,壮语以外,只有这个所谓的“艺术为什么一定要走向抽象”这么一句话是老易说的。无数的引经据典,不停地复制黏贴,到头来不过是要借着格林伯格的大帽子来表现自己这十一个字的学术性,有这个必要吗?所谓的学术,并不是通过断章取义,只言片语就能够表达的,世界艺术形态的发展也并不是哪一个或者几个所谓的评论家靠着那么一本两本的口水就能够定其终生的。为什么一定要抱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已经腐烂不堪的那么几个所谓的“人名”的那么几句话,就提出这么无聊的问题呢?别拿着引经据典的那么几句话就来欺世盗名,哗众取宠。文章读到最后,只能觉得老易是在拿着那么几个人的那么几句断章取义的话来附庸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这么几个所谓的“权威”的那么几句话,老易还如何表达这个所谓的“艺术为什么一定要走向抽象?”的问题呢?
彭朝 ∶
“易英代表着中国当下的学术”这句话才最可怕!!!!!
听香 ∶
走向抽象,是西方线性艺术发展的必然!
素人雅室 ∶
是啊,先撇开“与时俱进,艺术形态进化”不讲,我认为,抽象始终贯穿着每一绘画阶段。像中国的书法,悠扬顿挫,这难道不是抽象?像雕塑作品中那微妙起伏的变化,这难道不是抽象?总之,无论艺术史走向何方,抽象始终存在于每个角落、每个绘画阶段。我真感慨。。。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吗?
萧也 ∶
易英先生的表现和状态是整个中国艺术圈〔包括搞理论的、艺术家〕的一个基本状态,当他们混到一定的所谓高度时,于是就很满足了,就开始吃老本,不思进取了,易英先生对抽象艺术的无知,要么是他天性低,只能领悟和看懂不用动脑子思考的写实艺术,要么就是从未看过这方面的书籍;如果是如此,我们都可理解,不可理解的是∶做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学者、理论家,应该心胸宽广、实事求是 不懂就不要装懂,本来一个让大家仰望的理论家,就因这一篇烂文章,形象从天上掉到地上,让大伙嘲笑,真是遗憾了。
彭朝 ∶
感觉易英先生的文章就像是盲人摸象一般,总是不断地重复引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所谓“经典”。并以此作为其确立其观点的某种心理上的优势,这实在是一种讽刺。即便是格林伯格甚至是康定斯基本人,对于艺术形态的进化问题都无法盲目的做以定论,更何况是一个引经据典的人呢?对于中国的艺术批评界的众多的所谓批评家,其似乎总是习惯于引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所谓“权威”的论断。好像没有这样或那样的所谓“权威”,其所谓之“理论”就失去了学术性一样。难道所谓的“学术性”真的就必须依靠这些所谓的“权威们”的这样或那样的只言片语才能够进行所谓的“表达”吗?
“易英论抽象”这一事件本身,终于暴露了所谓的“艺术批评家”们的本质问题。就是总是习惯性的拿着他们那顶“权威”的大帽子,来宣扬其所谓的观点的“权威性”。当这顶所谓的“权威”的大帽子被抛到一边以后,人们忽然发现,他们所仅存的,也不过仅仅只是那顶所谓的“帽子”而已了。
萧也 ∶
易英先生的表现和状态是整个中国艺术圈〔包括艺术家和理论家〕的一种基本状态,当他们混到一定的所谓高度时,就不思进取了,就开始吃老本;比如说当代艺术中的四大天王,看来看去就那几个作品,现在整天就坐在己有的成就上享受、喝酒、吹牛、玩女人;理论家也一样,但易英先生的愚蠢就在不懂装懂,你的天性差、悟性低,又没看过这方面的书籍也就罢了,还大言不惭居高临下地论断抽象艺术,本来一个让大家仰望的理论家,就一篇这般的烂文章形象从天上掉到地上,被大伙嘲笑,真是遗憾呀,敬爱的老乡,慎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