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松,刘克庄的朝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18: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2 21:21
甫松 唐代词人。名一作嵩,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今浙江建德)人。生卒年不详。中唐古文作家皇甫□之子。《花间集》称他"皇甫先辈"。唐人称进士为"先辈",大约他中过进士而未任官。
皇甫松词如〔浪淘沙〕、〔杨柳枝〕、〔怨回纥〕等,形式同五、七言诗;〔采莲子〕则用七绝,而句下分别以"举棹"、"年少"和声。其〔采莲子〕、〔摘得新〕等词,为时人所称许。〔梦江南〕二首写灯下月夜遥忆江南生活情景:"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其一);"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其二)。笔致清灵,情境优美。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其"情味深长,在乐天、梦得上"。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也说:
"皇甫子奇词,宏丽不及飞卿,而措词闲雅,犹存古诗遗意。唐词于飞卿而外,出其右者鲜矣。五代而后,更不复见此笔墨。"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皇甫松《醉乡日月》 3卷。其词今存20余首,见于《花间集》、《唐五代词》。事迹见《历代诗□》。 ... ...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父亲刘弥正,官至吏部侍郎。嘉定二年(1209),刘克庄以荫补将仕郎,从此步入仕途。初为靖安主簿(今属江西)、真州(今江苏仪征)录事参军等,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嘉定十二年(1219),监南岳。嘉定十七年(1224),为建阳(今属福建)知县。理宗宝庆初,因所作《落梅》诗得罪权相史弥远,前程受阻。绍定二年(1229),通判潮州(今属广东),因《落梅》诗案的旧账被劾落职。直至史弥远死后,才复官出山。端平二年(1235),得宰相郑清之、参知政事真德秀提拔,为枢密院编修官。此后三十余年,仕途大致顺当,历袁州知州、江西提举、广东提举、监察御史、漳州知州、起居舍人兼侍讲、兵部侍郎兼侍讲等职,景定五年(1264)致仕。淳熙六年(1240),曾被理宗召见,称赞他“文名久著,史学尤精”,特赐同进士出身。刘克庄晚年趋奉权相贾似道,颇为时论所讥。
刘克庄的诗集曾被陈起刻入《江湖集》,所以他也被看作是江湖派诗人。早年与“永嘉四灵”交往,作诗也学“四灵”,后来又认为四灵不免“寒俭刻削”,弃而不学,转而学陆游、杨万里等人,自称初学陆游,后学杨万里,又兼学北宋诸家,再上溯至唐人,诸大家名家,无不手抄口诵(《刻楮集序》),可见不分唐宋,转益多师,企求有所开拓。他认为,学江西派,“资书以为诗失之腐”;学晚唐体,“捐书以为诗失之野”(《韩隐君诗序》),因而力求两方面取长补短,使诗歌达到既轻快灵动,又不失深沉绵密。客观地说,他的诗比“四灵”及其他“江湖”诗人要内容充实些,格局开阔些。也有不少反映时事的作品。他在艺术上的努力并不是很成功,许多时候还是免不了“失之腐”、“失之野”。他吸收各种诗歌风格,却没能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因而模拟痕迹较重。方回批评他是“饱满‘四灵’,用事冗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意思是说,他虽然不满“四灵”,想阔绰一些,拉杂学来很多东西,但最终只如一个瘦子饱吃了一顿好饭,肚子撑得圆圆的,可是相貌和骨格都变不过来。他的五七言律诗对偶工整,但显得机械,多用典故而失于拼凑,学陆游而显得才力不足。他的绝句很受人称赞,可是其中也有“直从杜甫编排起,几个吟人作大官”(《再赠钱道人》)这样粗野的句子,简直就不是诗。
刘克庄在创作上最大的毛病是贪多务得,写得比较草率。江湖派诗*多有这样的毛病,所谓“诗料遍天地”,“诗人满江湖”,人人有诗,家家有集,干谒应酬,无不用诗。刘克庄对这种现象不满,但也还是免不了贪多求快,率尔成章。如其晚年病目,单单一只左眼,《左目痛》一题就写了三十六首,又如《杂咏一百首》就有两组。他想在数量上与陆游、杨万里比个高低,自信天假其寿,则决不落后(见其《八十吟十绝》之八)。刘克庄现存诗四千余首。
其词学辛弃疾。著作有《后村先生大全集》,词集有《后村别调》及《后村长短句》传世。《全宋词》存词二百六十余首,《补遗》存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