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9 03: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6:51
相扑
是一种近似摔跤的体育运动,古称素舞,起源自中国的汉朝,唐宋一直流行,直到清朝消失。大体在唐代传人日本,成为日本的国技。作为专业竞技项目,在日本称作大相扑。
相扑运动员不仅要有力气,而且还要有娴熟的技巧,技巧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技术大致分为推、摔、捉、拉、闪、按、使绊等。运动员主要用颈、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脚等部位,灵活使用各种技术互相进攻。在比赛时可以互相抓腰带,搂抱头颈、躯干和四肢,可以用腿下绊,可以拍打对方*,但不许踢对方胸腹,不许抓裆和生殖器,不许抓头发、击双耳、卡咽喉,不许伤害对方眼睛、胃门等要害地方,不许用拳头打人或使用反关节动作。比赛时,能让对方身体任何一部位着地(除两脚掌外)即为胜利。比赛没有时间*,如果双方经过长时间争斗,筋疲力尽而胜负未分时,裁判员可以宣布比赛暂停,休息后再重新开始比赛,直到决出胜负。
摔跤
相扑发展到明清演化为摔跤。在清代的宫廷和民间盛行两种摔跤形式,一种是“官跤",又叫官腿,摔跤的人称作“布库"。当时宫廷专门建立了一个管理机构叫“善扑营”。善扑营的布库分一、二、三等,每年依等级领取钱粮。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养心殿前举行摔跤表演。
少年康熙皇帝捉拿鳌拜,就是他所训练的一群布库的功劳。另外,在当时的军队中,摔跤也被当做一种练兵的方式。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名为“塞宴四事图”的绘画,其中描绘的四事之一就是摔跤。尽管画面大力渲染其中的艺术色彩,但也难以掩盖其中的一些竞技氛围。除了“官跤”,在民间还有一种叫“私跤”或“私练”。当时在北京东四、西四、东单、西单、日坛、月坛、地安门等地都有“跤窝子”,也就是老百姓的摔跤场所。每到相关节日、集会、休闲的时候,几对大汉便在跤窝子里摔跤。
摔跤分为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禁止搂抱对手腰以下地方、做绊腿动作以及主动用腿做动作。自由式摔跤允许抱对手的腿、做绊腿动作,允许积极地用腿做动作。在女子摔跤中严禁采用双腋下握颈动作。
拔河
拔河是历史久远的团队运动,又称“牵钩”,源自春秋时代的楚国。
当时拔河的用具是竹索,隋唐时代改为绳索。在现在的各种运动会中,仍然可以看见此项活动。这种游戏除了主要依靠手臂力量外,也讲求全身肌肉和整个团队的配合,务求全体队员共同协作使力,是典型的角力团队型游戏。
堵力
堵力是乡村老百姓喜爱的一种民间角力游戏。多在闲暇无事时进行。
比赛用具简单,仅需一条扁担(或竹篙)即可。
游戏规则是:找一块空且平的场地,场地当中画一直线,直线上摆一扁担,但须使扁担中点与该直线平齐,比赛双方各站直线一侧。
堵力分单手堵单手、单手堵双手、单手堵肩和双手堵肩四种。先说单手堵单手。比赛双方各用单手(无论左手或右手)握住扁担一侧,撑住扁担,继续使扁担中点与该直线平齐。一旦裁判宣布开始,双方就用尽全身力气堵住扁担,阻止对方将扁担中点撑向己方或对方直接越过中线,步入己方。如扁担中点过甲方一侧,或乙方越过中线步入甲方,还不能判输赢。而是要等甲方完全支持不住,或是没有任何退路,或是甲方扁担脱落等情况时,才能判乙方赢。其他三种玩法与此类似,只不过把一方的单手换成双手,或换成肩而已。
斗草
旧时民间游戏。源于汉。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盛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斗草用草作为比赛对象,分武斗和文斗。用草作比赛对象,或对花草名,如用“狗耳草”对“鸡冠花”;或斗草的品种多寡,多则胜,兼有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把叶柄相勾,抓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
儿童多玩武斗。玩法是: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颇具韧性的草,最好是车前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向自己一方拉拽,结果是以草不断方获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韧性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叫“武斗”。
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女孩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就赢。所以玩这种游戏没有植物知识和文学修养是不行的。《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就有文斗场面的描写。
对台
对台,也叫“对棚”、“卡戏”、“斗台”。汉族民间传统娱乐活动。盛行于东北与南方部分地区。古代有钱有势的人家在结婚、丧葬、还愿或庙会上,为了吸引观众,炫耀财富,就雇用两个戏班或两伙鼓乐,同时演出一样内容的戏或吹奏同一支曲牌。在南方,一般在庙会或节日时雇请两个甚至三个戏班在广场上演出,举行比赛,看谁赢得的观众多,谁就获胜。
射箭
射箭运动起源很早,原始时代就成为人们狩猎和战争的手段。古代作为一种猎鸟的工具。
现代射箭是一项体育运动。借助弓的弹力将箭射出,以比赛射准或射远的运动。现代国际射箭比赛有射准射箭比赛、射远射箭比赛、室*箭比赛、野外射箭比赛、环靶射箭比赛等多项。比赛方法和规则各不相同,多数是在不同距离*中箭靶的环数计算成绩,命中靶的箭越靠近靶心,得到环数越多。射箭运动员准备发射时,用执弓手握住弓,并伸直执弓臂,再用拉弦手向后拉弓弦,直到满弓点,瞄准然后撒手。
木射
术射,又称“十五柱球戏",是唐代盛行的一项运动。唐代陆秉著有《木射图》一书,详细介绍了木射的方法和比赛的规则。木射一般在球场的一端竖立15个木笋,然后在每个木笋上用红色或黑色写上一个字,十个木笋写红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个木笋写黑字,分别是“做、慢、佞、贪、滥”;红黑相间排列。参赛者轮流从场地的另一端向这些柱子滚动木球,命中红笋者为赢,命中黑笋者为输。由于木笋表示“侯”,球表示“箭”故称“木射”。
射团
射团,也叫“射粉团”,是古代的一种射箭运动。流行于唐代宫廷中。唐代开元天宝年问,每到端午节,宫廷中都要举行这种游戏。游戏之前,先在金盘中放人许多粉团、角黍等食物,然后游戏者用小巧可爱的小角弓射盘中粉团,射中者便可食用。因粉团油滑难射,又食之鲜美,使得游戏十分有趣。至清代仍很盛行,后渐绝。
射柳
射柳是古代的一种骑射运动,在辽、金两代最为流行。射柳通常在重五、中元、重九拜天之后举行。女真族看做重典,契丹族、汉族也有此俗。比赛之前,先在赛场上插两行柳枝,参赛者以尊卑为序,分别在所射柳枝上用不同的绸布帕做标志,并在柳枝离地数寸的地方,削去柳皮而呈白点作为靶子。比赛时,先由一人在前骑马引导,随后众人驰马用无羽箭射目标。比赛最好的成绩是射断柳枝并用手接到;次之为柳枝断但不能接着;其余情况如只从青皮处断柳的,或射中而没有射断的和没有射中的均为负。比赛时还击鼓奏乐。到了宋代,射柳活动成为军事训练的主要项目之一。到了明代,宫中常在清明或端午节进行射柳游戏,但与古代射柳不一样的是,它是把装有鹁鸽的葫芦挂在柳树上,用箭射葫芦。如果葫芦被射中,鹁鸽受惊便会飞出。比赛结果以鹁鸽飞的高低来决定输赢。
赛马
赛马,古代叫做“驱逐”或“走马”,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赛马在春秋战国时诸王公子中已经盛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就记述了孙膑帮助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并获千金取胜的故事。元代统治者更是大力倡导赛马,流传下来的最为出色的当推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的赛马。
赛马通常在喜庆节日举行,分为跑马和走马两种。跑马主要赛马的脚力和速度;走马主要赛马走得既快又稳。比出胜负后,人们要给获胜的马戴花、献礼,同时还有歌舞表演。
赛牦牛
赛牦牛是藏族民间古老比赛活动,盛行于*等地。多在喜庆节日进行,也可在秋季单独进行。参加比赛的牦牛头戴一簇红缨,牛角悬挂各色彩绸,身上有艳丽的条饰,尾巴上拴着扇形的藏绘,以祈祷吉祥如意、夺冠在即。赛场仪式盛大,首先由喇嘛主持举行宗教仪式,后由主持人祭酒祝福。仪式结束,骑手牵牦牛入场,排列整齐,待于起点线上,等到喇叭声响,骑手们马上翻身跃上牛背,驱牛奔跑,比赛激烈,场面壮观。赛程一般为200~300米。比赛结束后,要为优胜者奉上洁白的哈达,并为他们颁发龙碗、红绸、砖茶等奖品。
赛龙舟
赛龙舟历史久远。关于赛龙舟的由来,历史上始终有不同的说法。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当数坚持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楚大夫屈原遭贬黜,于农历五月五日屈投汨罗江,黎民催舟相救而留下此俗。故赛龙舟多在农历五月五日进行。另一种说法觉得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因忠而遭诛,尸体被用革包裹,抛人江中。吴国百姓感激伍子胥对吴国的忠诚,便把他奉为波神,立祠纪念,并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赛,以迎波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赛龙舟始于春秋末年的越王勾践。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中战败,被作为人质扣留在吴国,受尽污辱。因此,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决心报仇。吴越两国均属水乡泽国,要想复仇,首先就必须有强大的水师。于是,勾践发明了赛龙舟之戏,来训练水军。
马球
马球史称“击鞠”、“楚球”、“击球"等,为蒙古等民族民间马上游戏和运动项目。盛行于今内蒙古等地。一说起源于*,一说唐初从波斯(今伊朗)传人,时称“波罗球”。马球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竞技形式,开始主要用于军队的训练,后来成为民间与官方的一项体育游戏活动。到宋又有步击者,乘驴骡击者。
东汉末曹植《名都赋》中,写京洛少年“连翩击鞠壤,巧捷唯万端”,应当是马球的最早记载。
中国古代的吐蕃人、契丹人、女真人等均有此项活动。后传人蒙古,传承至今。
唐代马球运动所使的球是用质轻而坚韧的木材制成,大小与拳头相近,中间挖空,外面涂朱红色或绘彩。击球杆的顶上呈偃月形。球场为长方形,或在球场的中间置一门,或在两边置两门。门用木板制成,中间是直径1尺大小的洞,背后拉上网。比赛人员分为两队,根据把球击进球门的次数多少决定胜负。
蹴鞠
蹴鞠,是我国古代用皮制的足球,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足球运动。蹴即踢,鞠指球,蹴鞠就是踢球的意思。据说,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黄帝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蹴鞠运动。有确切史料记载的蹴鞠运动始于战国时期。当时著名的说客苏秦到齐国游说连横抗秦之事,看到齐都临淄十分繁华,市民都奏乐下棋,踢足球。由此可见当时蹴鞠普及的程度。
汉代是蹴鞠运动发展迅速的时期。汉高祖刘邦称帝,怕其父不适应宫中生活,在长安东边仿家乡丰邑建新平,并将家乡的老邻居以及父亲的球友迁于此,其父非常高兴,可见当时踢球之风盛行程度。这时的球还是用毛发充塞。到唐代,则改为充气皮球,里面以动物的尿泡当球胆,吹满气闭口,再在外面裹上用八块皮革缝合起来的外壳。这样制出来的球,不仅形状更圆,而且更有弹性。
步打
步打是一种与马球接近的游戏,也是在唐宋时期开始流行起来的。与马球不同的是,步击不是骑在马上打球,而是一种在地面上徒步持棍击球的娱乐活动,其形式类似现代的高尔夫球。
唐代,玩步打游戏的主要是一些后宫佳人。但是到了宋代时,步打已经成为一种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大型游戏活动。每年三月,宋太宗均要亲自主持仪式,组织朝廷和艺人们参与步打游戏。步打在金元时期称为捶丸,元初宁志老人所撰的《丸经》中,曾详细地记载了步打游戏的场地、器具的规格以及活动方式,可见步打至金、元时在社会上仍非常流行。
步打球玩时分组,用棍击球,以球入对方球门为胜。如唐代王建《宫词》第十二首所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官人步打球。一半走来齐跽拜,上棚争谢得头筹。”
捶丸
捶丸是中国古代的一项球类运动,近似于现今的高尔夫球。有人认为捶丸是高尔夫球的前身。捶丸源自宋代的步打。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出版的《丸经》,该*载“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宣宗行乐图》中,就描绘了捶丸游戏的场景。图中的皇帝亲自持棒参加游戏。这说明捶丸运动在当时是一项高雅的体育娱乐活动。捶丸活动经历了宋、辽、金、元以至明代的发展繁荣后,于清代走向衰落。
叼羊
叼羊是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中广泛盛行的体育游戏活动,被誉为“草原上勇敢者运动”。
叼羊比赛,通常是选用两岁或三岁的健壮的山羊,先割去头和四蹄,牢牢扎住羊的食管,再放到清水中浸泡或朝羊肚中灌水。这样十分坚韧,不易扯烂。叼羊比赛往往是一个队与另一个队的集体比赛。每一个队的众多骑手,须有战略战术,首先是要有明确分工,每队都有冲群叼夺、掩护驮逃和追赶阻挡等分工。一个人要在十几名强手中单打独斗夺得羊,还要冲出层层包围,所以,要想获胜是有很大难度的。一旦夺得山羊,同队的伙伴要向前拽缰绳,抽打马背,前拉后推,才有可能顺利冲出对手设下的层层包围,把夺到的山羊先放到规定的地方,以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