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长征二号E飞天"这一场面时,可以用上哪些词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9 01:0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2 12:57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 长征运载火箭的摇篮
中华民族是一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浪漫国度,是一个诞生了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曾饱经沧桑的东方大国,有一群无私奉献的人们,从事着中国航天这一令世界瞩目的伟大事业,完成了中华民族史上遨游太空的壮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就是中国航天事业中的一支劲旅,他们用成功报效祖国,怀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在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在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高科技队伍,以强国强军为己任,以毕生的奉献和追求,使我国的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不断跨越,跃向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火箭之父钱学森博士是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50年来,20位两院院士在研究院工作过,一大批优秀的科技、管理、生产人才脱颖而出。1978年至今,研究院获得3487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50项、国家发明奖13项、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1380项。2001年研究院*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5年研究院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荣登“2005年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榜首。
50年,弹指一挥间,在这充满挑战与坎坷的50年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完成了三件大事:导弹武器装备研制取得巨大成就,构筑了国家战略安全的根基;运载火箭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串联加*,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形成了长征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奠定了我国航天大国的地位;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铸就的神箭成功地将中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更为可贵的是,这50载的春秋,孕育发展了航天精神,这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从老五院精神到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在2005年,研究院*在航天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提炼了“顽强、毅力、忍耐、坚定”的院魂,使航天精神不断丰富、完善和升华,特别是*总*对航天精神内涵的高度概括,使得载人航天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50年来,研究院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12个第一
1、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地地近程导弹东风一号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导弹设计生产队伍开始形成,初步掌握了导弹火箭设计生产的关键技术,导弹火箭设计生产配套体系初步建立。
2、1966年10月27日,在我国本土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试验,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战略核威慑能力和核打击能力。
3、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我国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宣告了我国开始进入太空时代。
4、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我国返回式卫星,标志着较大直径箭体的火箭开始使用。
5、1980年5月18日,我国远程运载火箭第一次全程试验向太平洋海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国防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和加强。
6、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我国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1987年8月5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第一次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成功搭载微重力装置,标志着中国航天开始了国际间合作。
8、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一次为亚太公司进行商业发射,标志着长征火箭开始进入世界卫星发射市场。
9、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E”*式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成功,由串联改为串联加*,将中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高至9.2吨,适应了卫星发射市场的需要。
10、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成功,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运载火箭系列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首次超过了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居世界商业发射第二,有效载荷系数居世界第三。
11、1999年11月20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先进的运载火箭技术,为后续的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12、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国两弹结合的成功,大大提升
我国国际地位。
20世纪50年代,世界风云变幻,新中国百废待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从国家的最高利益出发,做出了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7年11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最初是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在北京南郊诞生,钱学森出任首任院长。
60年代初,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型号产品发射成功,独立自主的航天事业有了腾飞的基础。党*做出重大决定,搞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改变了外国人所说的“中国是有弹无*”的历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了。
为了祖国的强大,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挑起重担!多少技术难关,多少繁杂工序,多少个拼搏的日日夜夜!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功勋榜上,那一个个熟悉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正是他们,中国*党人和中国科学家用热血和智慧破解了一道道难题。
1966年10月27日凌晨,两弹结合试验爆炸成功,在预定地点升起了蘑菇云!那是一个举国欢腾的时刻!《人民日报》当天为此发行号外。
正如*同志在1988年10月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结合试验成功后的40年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和全体员工,在党*的亲切关怀下,循着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路线,协力攻坚,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高峰,研制出了体现国家意志、彰显民族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航天型号,用成功报效了祖国。
发展运载火箭,角逐国际市场
党*决定,发展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这一重任又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身上。经过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代又一代航天人长期艰苦卓绝、不畏艰险地顽强拼搏,铸就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座丰碑。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喷射出巨大的火柱,载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东方红一号”的上天,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航天时代,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5年后,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第二年10月,中国*向全世界宣布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服务。”这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使用阶段。
1986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间简朴的办公室内,科学家们正悄悄地酝酿着一件后来震动世界航天界的又一重大突破: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基础上,*四个助推器,形成新型的大推力运载火箭,尽快适应国际发射市场的需要。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长二捆”运载火箭。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从此,我国运载火箭开始角逐国际市场。
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把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枚仅用18个月研制成功的大型运载火箭,创造了世界运载火箭研制史上的奇迹。
1997年8月20日,我国跨世纪的*式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的马步海通信卫星,它的研制成功巩固了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在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自1997年以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保持了连续10年41次成功发射的记录,在世界航天发展史上创造了奇迹。进入新世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担的航天发射任务进一步增加,密度进一步加大,难度进一步上升。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转战3个发射场,发射5次,将6颗卫星成功送入太空。2005年,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外国封锁,再次成功发射外星,这标志着中国航天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拓展了空间。
托起飞天梦想,谱写航天新篇章
开发宇宙是全人类永恒的追求。无论是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远古传说,还是万户飞天、冯铉造箭的惊人胆略,都记录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悲壮探索。直到2003年10月15日,一个令全球炎黄子孙永生难忘的历史性时刻,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航天英雄杨利伟送入浩瀚的太空。10月16日,“神舟”飞船天外归来,英雄光荣凯旋,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
2005年的金秋十月,依然在那片辽阔的戈壁荒原,依然是那支为人类搭建通向宇宙的运载火箭研制队伍,再次用长二F火箭将我国的两名航天员送上了茫茫宇宙,完成了又一次完美的载人飞天壮举。
我国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不仅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完成的两次伟大壮举,更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巍巍耸立的里程碑,为中国航天谱写了最辉煌的篇章。这两次伟大的胜利,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
“神箭”腾飞太空,“长征”笑傲苍穹。如今,披荆斩棘,一路豪歌的运载火箭研制工作者们已把目光投向更加深邃浩瀚的太空,向着研制“无毒无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新一代运载火箭而跋艰涉难,勇往直前,正在用豪情、雄心、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书写着航天新的篇章。
用发展创造美好生活
经过半个世纪的持续发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由当初100多人的研究队伍发展成为拥有2万多员工,总资产和年度总收入均过百亿,在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研究院。在国内多个省份以及海外拥有分支机构和企业,在首都北京的南郊建设了一个和谐安定、健康美好、安居乐业、民主富裕的航天城。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20多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国家不同阶段军工企业改革方针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民品。经过多年在民用市场的打拼,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部分项目已经成长为优势民品、主导民品,一批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新项目取得突破,形成了多家年产值超亿元的重点公司,同时,造就了一支6000人的民品生产经营队伍,为发展民用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体院和核心子公司,在航天运输系统和主导民品方面起龙头和牵引作用;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开发等方面起示范和辐射作用;在集团公司铸造一流宇航公司中起支撑作用。新一届领导层*远瞩,用战略的眼光,提出一院长远发展战略,从科学的发展观的高度提出“武器实战化、运载市场化、经营规模化、基础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五化”目标和构建和谐新一院、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奋斗目标,形成了军品固院、民品强院、创新引院、人才兴院、文化育院的发展方针和归核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略,秉承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用先进的文化力支撑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战略目标,用先进的文化力创造“一流的技术”,实施技术领先战略;用先进的文化力打造“一流的产品”品牌;用先进的文化力构建和谐新一院,铸造技术一流、产品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文化一流的国际一流宇航公司。
制定指引院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为了更好地谋划发展,新一届领导班子在2003年4月决定成立了发展规划部,赋予其研究制定战略及战略管理的职能,并尝试借助“外脑”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未来发展进行论证和设计。为制定发展战略,院领导班子广泛听取干部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开展深入研究,多次召开战略研讨会、院长办公会、厂所长例会、领导干部会、党政联席会,为完善发展战略搭建了广开言路、集聚智慧的平台。经过不断思考和反复研究,到2005年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展战略进入正式制定时期。经过了借助“外脑”进行调研、制定讨论稿、广泛征求意见、审议和签发的四个阶段,历时10个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近50年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战略诞生了。2005年12月26日,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完成2005年全年任务之际,吴燕生院长郑重签发了《一院2006年~2020年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确立了“引领航天、追求卓越”的使命、“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宏伟目标和“归核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略。“引领航天、追求卓越”赋予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崭新的发展内涵,体现了敢为人先、勇挑重担的历史责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正在按照集团公司党组“围绕新目标、建设新航天、取得新成就、实现新跨越”的要求,朝着“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构建和谐新一院”的宏伟目标阔步向前。
为解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民品资源分散、市场开发协同度低的问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始推进公司清理整合,缩短投资链条,压缩公司数量,对经营性资产进行较大规模的整合,实现了民品、三产经营性资产重组,落实归核化。2005年2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了经营投资管理委员会,模拟董事会运作,行使本级公司的出资职能和对厂所公司的监管职能。收购控股香港上市公司,接收519厂,并购山东泰安特种车辆厂;风力发电、稀土电机等项目,成为民品经济发展的新力量。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以特车底盘生产基地、风机生产基地、航天特种技术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特车上装基地和风机叶片基地为依托的民用产业发展新格局,正朝着归核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正朝着实现2010年民用产业收入突破180亿元的战略目标不断冲刺。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不断推进美好家园建设,构建和谐新一院。一是着力创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发展中培育了大批专门人才。在1999年9月*和**表彰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6位曾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过。近半个世纪以来,先后有20位两院院士在这里工作过,现有两院院士7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取得了3000多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其中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是为员工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成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建立院情通报制度和民主沟通对话制度,促进了民主*建设,健全了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和困难员工帮扶机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始终把青年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提出“超越前人、跨越发展”,建设研究院,培育新青年。提出并落实“双管理、双增长、双和谐”方针,努力做好离退休工作。坚持每年为员工办好事、办实事,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员工群众。
自主创新结硕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坚持自主发展航天产业、向尖端技术领域进军的历程昭示了一个道理:面对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我们惟有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才能牢牢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始终抓住发展航天高科技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把创新确立为引领研究院发展的先导力量,持续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了航天运载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002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召开了全院首次技术创新大会,成立了研究开发中心,建立了技术创新基金,为科技人员充分发挥才智营造和谐的氛围,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攻关,院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运载火箭走过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加串联、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历程,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院*始终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始终把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环境和氛围,加大改革奖励分配*的力度,对关键岗位实行特殊分配*,使分配*向承担研制任务的重点岗位倾斜,重奖为型号科研生产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生产和管理人员,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脱颖而出,培养了一大批攻关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的工人队伍。目前,研究院拥有两院院士6人,国家级专家11人,省部级专家44人,省部级学术带头人24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拥有硕士授予点10个、博士授予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为自主创新、持续发展打下了人才基础。
高密度发射责任重大
2007年,对所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员工来讲都是繁忙的一年,他们不仅迎来了建院50周年,也迎来了长征火箭的高密度发射。年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下发题为《关于围绕战略目标抓住战略机遇加快能力建设促进协调发展以优异成绩向建院50周年献礼的通知》,研究院对2007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2007年研究院面临的形势任务压力很大,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对质量、工作效率、组织管理以及思想*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确保成功、永保成功,成为研究院对祖国、对人民最好的回答。
在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前,航天人没有退缩,他们选择迎难而上,仅从2007年年初到5月14日,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取得了“三战三捷”的成功佳绩,研究院用航天人独有的成功情怀向祖国诉说着忠诚。在研究院建院50周年之际,回首研究院曾走过的50个春秋,那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更是一部勇于成功的历史。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后,截止2007年5月14日,共执行了98次发射任务,其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担了79次发射任务。从1996年10月到2007年5月14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更是连续56次成功发射,其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担了41次成功发射。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自1994年2月8日成功发射实践四号探测卫星后,截止2007年5月14日,已取得了13次成功发射的优异成绩。我国的运载火箭在近10年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因其高成功率和高可靠性,也被誉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中的“常胜将军”。除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外,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这个庞大的“家族”中,通过不断技术改进,目前已拥有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四号、长征二号F等运载火箭,它们都曾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立下赫赫战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发射意义重大,它是中国航天历史的又一里程碑,将开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的未来新征程。
100次发射,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中国从一个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发展的一个标志,为中国航天开启了新长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2 12:57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我国自行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于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0月12日9时零分零秒,发射神六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火箭在点火4秒钟后升空,轰鸣声回荡在戈壁滩上空。这是长征火箭第88次发射。点火第200秒,整流罩分离成功。飞行中,整流罩能保护飞船免受热和气流的作用。此时,第二级火箭已飞出稠密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这是我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我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向前迈了一步。
此次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飞船可以承载两名宇航员,担任这次飞行任务的宇航员是:指挥长,费俊龙 操作手,聂海胜。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划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巡天遥看,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10月12日至17日,费俊龙、聂海胜完成了5天5夜的太空之旅,国人为之瞩目。飞船在飞行了76圈后顺利返回。
“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升空,除却上述纯粹了航天和科学意义,除了能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之外,一个具有普世性价值、却被我们不曾留意的意义是,神六上天将开启国民那尚处于朦胧之中的科学精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2 12:58
一飞冲天 一鸣惊人 一步登天 一枝独秀 一往直前 一帆风顺 不可言誉 声势浩大 鸦雀无声(描写观众) 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