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2 11:3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8 05:28
谜底:乌龟先会回到家,因为兔子在比赛过程中睡了一觉,乌龟趁机加快了速度,超过了兔子,最终先到达了终点,赢得了比赛。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8 05:29
龟兔赛跑他们谁先会回到家乌龟想要赢他怎么样才能够赢谜底是什么?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8 05:29
《龟兔赛跑》,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则寓言故事。它告诫人们:强者,不要傲视他人,自我陶醉;弱者,不要气馁,自愧弗如;弱者如能刻苦努力,坚持不懈,也有超过强者的可能。 显然,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然而,这个产生于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却引起当代人的有趣辩论。 1998年,美国 《读者文摘》(中文版)9月号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对《龟兔赛跑》故事提出了质疑,同时结合当前实际,运用创新思维作了新的诠释。 文章的作者说,几年前,他跟家人闲聊的时候,提到《龟兔赛跑》的故事,没想到17岁的儿子居然叫了起来:“天哪,爸爸!您竟然还会相信《龟兔赛跑》的故事,不觉得它根本不 合理吗?就算兔子睡着以后乌龟真能跑赢,那也必定是短距离的赛跑,如果改为马拉松,乌龟能赢吗?兔子不会一睡不起,只怕起来以后,精神好,跑得还更快呢!”于是,父子俩开始 了下面的这场对话。 父:“照你这么说,乌龟是永远赢不了的?” 子:“在理论上是这样。这好比说人和鸟谁能飞得快一样,根本不可比嘛!”又说:“可是,人发明了飞机,就比鸟飞得快多了。所以,乌龟也可以赢,只要它搭上交通工具,譬如坐 汽车跟兔子比赛。” 父:“你要在龟兔赛跑中,加上乌龟开车?” 子:“有什么不成?这是工具时代啊!爸爸,您高中上数学课,能带计算机吗?” 父:“那时候还没有,就是有,如果靠计算机,哪还叫真功夫!?” 子:“所以,您的观念落伍了。我们今天上数学课,有谁敢不带计算机?”稍停,又得意地接着说:“在太空竞赛的今天,您不用超级电脑,行吗?老爸,这不是半部《论语》治天 下的时代了。谁懂得用工具、用方法,谁就是赢家。” 一场辩论以后,父子俩一致同意把《龟兔赛跑》改写成两段,一段是故事的内容,一段是故事的教训。 故事内容: 乌龟和兔子比谁跑得快。他们约定了比赛的时间和地点,就出发了。兔子一开始就拼命跑,一刻也不敢休息。乌龟却好整以暇地打电话。不久,租车中心送来乌龟订的车子,乌龟开 上车没几分钟就赶过了兔子。 故事教训: 现代人光凭武勇或勤苦是不够的。在这个时代,要在人海中冒出头,更重要的是点子———事业上的创意、人生的新诠释、人情的新领悟以及使人有“一点即通”之感的新想法。 也许,有人对这样的改写会不以为然;我却认为,它很有新意,同样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小时候,我们听《龟兔赛跑》故事的时候,心里只记得“防骄杜懒”四个字,不再去想其他,脑子里只有一种思路,不管客观情况千变万化,这种思路仍世代相传。 然而,实践却一再告诫我们:思维习惯是需要改变的,不改变就不会有创新,不会有进步。曾记否,当“一大二公”观念在中国农村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 农民,改变了思维习惯,搞起了“包产到户”,这个做法被党*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以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同样,“人多力量大”这一观念,在中国人民中也形成了强大的思维定势。那么,现如今,这个观念是不是也需要重新认识并加以改变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法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所做的一个有趣的“拔河”实验吧。 林格尔曼让一些青年人分别以1人、2人、3人……直到8人小组的形式拔河,用测力器测量并记录他们在不同群体下用力的情况。结果是,当他们单个人拔河的时候,平均拉力为63公斤。按力的平均叠加计算,2人组应是126公斤,3人组应是189公斤,8人组应是504公斤。但实际测出的平均拉力,2人组是118公斤,比叠加值少8公斤;3人组是160公斤,比叠加值少29公斤;8人组是256公斤,比叠加值少248公斤。 这项实验表明:群体力量的总数低于单个人力量叠加的总和。而且,群体人数越多,其总体力量比单个人力量叠加的总和,递减得也越多。这不是“人多力量小”吗? 对此,林格尔曼把它解释为“责任分散”现象。他说,对某一件事,假如一个人在单独的情况下去完成,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在群体去完成时,往往有退缩和保留,因为前者独自 承担责任,后者则期望别人多一点承担责任。这种内耗现象,实际上就是“责任分散”的结果。 放眼社会,我们就能发现,上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一个单位官多员工多,互相扯皮,互相推委,互相掣肘,内耗严重,责任分散,因而办事质量差,效率低。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当中的“奥秘”,仍值得我们联系实际,细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