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2 08: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7 17:32
(一)教师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备课是否充分。但长期以来,有些老师们对备课存有极大的应付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1.备课与上课脱节,无实效。有的老师完全局限于教参,没有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感悟,仅在教参和学生间起一个传声筒的作用;有的教师则把备课当成是应付领导检查的工具,备课时既没深钻教材,也没经过自己细致的构思,形成考虑周全、条理清楚的授课思路。多数备课是在抄教参,简单化、模式化严重,与上课基本是“两张皮”,没有实用价值;还有的老师,平时基本不备课,专等检查前突击完成,备课的作用完全没有发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很多学校提倡集体备课,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实现资源共享,但很多老师“发明”出“一人备课,多人使用”或者“分摊备课,集体共用”的轮流备课制,从网络上复制下载的现象十分严重。2.备课只关注局部而忽视整体,只关注教材内容而忽视教学中的“人”。教师通常只注意思考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而忽视对一个单元板块或整册教学的研究和规划;即便是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经常也只是注意思考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只注重思考教师的教学思路,却忽视学生的课堂活动,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状态和需求,忽视学生可能做出的反应,只注意思考面向全体学生的划一目标和统一要求,却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研究及针对“具体个人”的弹性化设计研究,造成教学设计缺少规划性、前瞻性和创造性。3.只重视当堂教学,忽视教学后记。教后记应是教师对一堂课教学情况的及时反思,应是以反思为主的融理论思考、教学实践的反思型笔记,能有效地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但多数教师未加重视,往往是三言两语应付而过,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4.教案缺乏完整性、实效性。(1)教案项目不够齐全,少数教师没有写课前准备、作业布置、教学反思等。(2)少部分教师的教案过于简单,只写大的教学环节,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的优化措施体现少。(3)存在少部分教师机械抄袭其他教师教案与出版社发行的现成书本教案的现象,教案缺乏独到见解的教学设计。原因分析:一是语文老师课时负担重,作业批改量大,且大都兼任班主任,日常教学事物繁杂,加之语文备课的时数太多,语文教材又频繁修订,老师的备课压力很大。二是很多教师未能正确认识备课的重要性,未能认识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对备课存在严重的应付心理及惰性心理,未能踏踏实实走进文本,未能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材处理、环节设计,出现了备课上课脱节的现象。三是学校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一般只看结果,对备课中出现的问题没有采取有效的杜绝措施,导致备课走入“恶性循环”。(二)课堂教学1.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准确、不全面审视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有的老师不明白自己的教学目标,不知道自己的这堂课究竟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有的老师的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加重任务,拔高要求,脱离学生实际;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连续不断地讲话,连珠炮式地提问,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慌里慌张地对答,快速扫描式地观看,整堂课没有静心读书的时间,没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没有心与心的交流,没有情与情的激荡,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读书似小和尚念经。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教学目标制定缺乏科学性。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学目标制定不准。“不准”意味着要么偏高要么偏低,也就是与学生认知特点,现有水平不符,与教材要求有差距,出现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现象。如低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读课文中学习识字,在读课文中学习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而不少老师往往拔高要求,引导学生逐句逐段地分析,有一年级教师教学《乌鸦喝水》这课时,让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很明显,这样的教学要求就是对年段目标、对教材要求把握不准。类似这种拔高教学目标的现象在“积累”的教学中存在,本只要求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的名人名言,偏偏要让学生背下句子的含义;本只要求熟读、大致了解诗意的儿童诗,偏偏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去解释。还有个别现象是教师低估学生的现有水平,目标定位过低。如,三年级教学认读生字仍像一年级一样,由老师带着学生“声韵分开拼读”,目标定位不是“学”而是“教”。②教学目标制定不全。新课标在教学目标制定方面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要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三维目标不能有机融合,顾此失彼。大多数教师注重知识的讲解、灌输,把考试作为终极目标,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忽视对所习得方法运用上的指导,忽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培植;或者三个维度的目标完全割裂,平均用力,一节课试图三方面目标同时实现,导致语文课成了“四不像”;或者过于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偏离了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③教学目标制定不明。有的老师目标随意性极强,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目标缺乏系统性、连贯性;有的老师甚至自己都不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应该怎样去落实,目标制定极为模糊,教学目标的导向性无从谈起。原因分析:一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定势及应试思想的影响。由于考试内容偏重知识体系,为追求高分数,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重视知识传授。二是教师对三维目标的认识尚模糊,不明确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而在处理过程中顾此失彼。三维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该是有层次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仍是主体,在这基本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关注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另外,三维目标应是互相渗透、有机融合的,而不是将三个维度简单叠加。2.教学策略选择不明确、不灵活、不恰当。教学策略是教学的生命,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取的解决一系列教学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策略选择不明确,随意性大。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不能“吃”透教材,“析”透学生,策略准备不充分,课堂教学杂乱无章。(2)教学策略单调,缺少灵活性。面对新的课程标准,面对新的教材,很多老师沿用的仍是一两种陈旧的教学策略,课堂缺乏活力,气氛沉闷。(3)策略运用不恰当,不深入。存在“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杂”(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碎”(零敲碎打,忽略整体性)、“偏”(强调接受性学习,重视双基)等问题。原因分析:一是教材没有“吃”透。教师课前没有深钻教材,对课文缺乏整体感悟,对文字的组合,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没有有准确的把握,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考。二是学生没有“析”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没有分析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预设。三是预设没有“做”透。教师缺乏课前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设计,对专业和知识的预先准备,以及对课堂动态变量的预先思考。以上原因导致教师上课时随意性较大,要么教学策略单调,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么随意运用几种教学策略,走了一个“热闹”的过程,却无实际效果。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间缺少交流、互动。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无视学习的主体,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思维受到窒息,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销蚀,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消磨,个人发展被严重阻碍。具体表现在:(1)教师仍占主体地位,灌输式教学占了主流。课堂上仍然是“我讲你听”、“我教你学”,更有的老师会将所谓的问题答案让学生抄写下来去死记硬背。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步骤都是围绕教师的预先设计进行,学生只是一名听众,没有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可供自己独立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甚至不能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2)教师是为了成绩而教,学生是为了成绩而学。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重标准答案,重结果,重齐步走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方法,缺少动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思维僵化,只读死书。(3)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浅尝辄止。在新形式下,有的老师开始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但由于教师对其研究不透,利用不当,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被采用,但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追求表面的浮华热闹,实效性差。原因分析:一是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教师仍没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传统思想,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没有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没有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二是“成绩第一”的思想仍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片面追求教学成绩,把分数作为落脚点,只要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宁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影响了对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三是部分教师存在一定的思想惰性,习惯了墨守陈规,不愿去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3.语文双基教学不务实、不落实、不扎实“语文双基”的时代内涵是什么?所谓双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指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现在,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双基。课程标准淡化“双基训练”,有的老师认为就不要双基训练了,这是对课程标准的一个误解。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打好基础,必须进行双基训练,这是良心。我们需要沉下来思考的是,我们要对“双基”赋予新的内涵。以往调研,我们在每堂课结束前十分钟,都要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简单的小检测,做与课上讲解相关的小练习。检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字词书写不规范、不工整,还有部分学生不会写或错别字多。一个小练笔,学生提笔有千斤重,半天动不了笔,即使动了笔,也写得语句不通,文不达意。究其原因,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热热闹闹地走过场,认认真真地搞形式,扎扎实实地“讲”与“问”,对“双基”教学不重视,对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不辨析字形,该认的字不认,该写的字不写;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在课堂上不抠词抠句;该积累的不积累,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导致写字质量滑坡,错别字增多,词汇量下降,语言贫乏,用词不当、词不达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把识字、写字教学摆在突出位置,缺少时间保证、指导保证、练习保证。小学各个年级都应重视识字、写字,都应重视词句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工程、基本任务──认识3000常用字,会写2500字,会用6000词,绝不能马虎。否则就会重点不重,基础不牢,长期下去将后患无穷。4.五大领域教学费时多、负担重、效率低(1)识字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①识字教学方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识字,通常以记、读、背、写为主,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积累汉字,学生学习汉字回生率高,识字远离生活。②“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一视同仁,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学习负担,让学生感到学习汉字很困难,枯燥无味,缺乏情趣,学生参与教学兴趣不高。“语文课标”适当增加了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减少了写字量,确立了“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体现了“多识字少写字、提前进入阅读”的指导思想。长春版课标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标”的思想,采取“多识少写、识写分流、分进合击”的编排策略,为我们创新识字写字教学、大面积提高识字写字教学质量提供了资源、创造了条件。不少教师对这些编排意图和特点没有认真分析研究,没有把握住“认识”和“学会”两种目标要求。(“认识”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整体认清字形,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读它,对识字处于整体感知水平;“会写”的要求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所以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出现识写不分,认识的字和要求写的字一起教,或者把要求写的字作为要求认的字来讲的现象。③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没有突出出来识字教学是要建立音、形、义之间的多向联系,而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平均用力的情况,这就有待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调查,确定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龄前儿童口头上会发很多音,了解许多字的意义,但多不能掌握字形。因此对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