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惊心动魄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2 09:2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7 20:55
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文 / 魔童短笛
整部《三国演义》当中,重心之重无疑是赤壁之战,罗贯中将笔墨集中于《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其实是不无道理的:第一,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埸战事;第二,赤壁之战是三国得以鼎足而立的前提;第三,赤壁之战后使得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得以稍为稳定下来;第四,赤壁之战是历史上少数的几个以少数兵力战胜多数兵力的经典战事;第五,这是一埸几乎集结了当时的所有智慧的经典级战事;…太多的理由都表明了赤壁之战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苏轼在他的《前赤壁赋》中曾经提到了赤壁的地理位置,说是在黄州城外,又有一名叫做赤鼻矶。就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上了苏轼的当,将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旧址,给安排到了黄州城外。真正的赤壁之战旧址,其实应该是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大文学家苏轼曾于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两次泛舟错就黄州城外的赤壁,将错就错地写下了以赤壁为题的游记,也就是有名的《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这种错表感情的不负责任的做法,误导了后代的许多人。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将战场错放地点的事情,还有许多,如国外的拿破仑的滑铁卢战争当中,滑铁仑距离当年的拿破仑与威灵顿大战的古战场,相距4.5公里远,与当年的大战一点关系也没有。
建安十三年,曹操继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几路人马之后,挥师南下直取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摇了白旗,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垂手得了荆州,接着又击溃了羽翼未丰的刘备,占领了江陵,直接地将大队人马开到了长江南岸,与刘备、孙权两股军事力量相对峙,拉开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那一埸战争——赤壁之战的帷幕。
为了能够与曹操号称百万雄师的人马相对抗,被曹操迎头痛击得满地找牙的刘备,派遣了三国时期最为出色的外交官兼战争贩子诸葛亮,渡江前往东吴去当说客,打算联手对付曹操。当时东吴的孙氏政权内部意见不一,对于是否同曹操开战的“主战派”与“和谈派”正僵持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出使东吴的诸葛亮精明地联络拉扯了东吴内部的“主战派”——水师都督周瑜,利益相衡地说服了东吴的军事领袖孙权,稳住了孙权同曹操一决雌雄的决心。
历史其实就像是一条河,任何发生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光阴这条河上缓缓地驶过,最终也仍然难免沉淀入光阴这条河流的河底,成为昔日的传说。然而任何的一次重大事件,都好比是一条驶在河上的船,每一条船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零部件。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也同样地离不开这些参与这次战争的形形色色的人,并且每一个人都同样地重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说在赤壁之战一节当中,极尽其能地铺陈了各种来自民间的传说,及个人所杜撰的虚构情节,却也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虚构出来的赤壁之战,还是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每一个细节或者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有可能因为一点点的偏差而导致了一整出事件产生了变化。虽然说罗贯中是因为早已经知道了赤壁之战的最后战果,才可以依据结果来重新安排事件的过程,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当做小说写作上的技巧来解读的话,我们除了佩服罗贯中的匠心独到之处外,更应该感谢罗贯中为我们所留下来的,关于三国赤壁之战最为完美的虚构情节。
从诸葛亮渡江舌战群儒到将干盗书,从草船借箭到黄盖自讨苦吃的苦肉计,从阚泽所献的诈降书到庞统的连环计,再从诸葛亮装神弄鬼的七星坛祭风到周瑜所放的那一把火。一系列的情节一环紧扣一环,仿佛这些火烧赤壁的前提条件是缺一不可的,然而顶多也只能够当做文学技巧来看待,至少没有了这些罗贯中认为是火烧赤壁所必需的条件,老天爷也照样会给周郎一阵东风的方便,让历史上的赤壁之火给燃烧起来。或许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当中,没有了这些*迭起的情节,周郎的这一把火便也就烧不起来了,于阵寿的正史《三国志》读来,所谓的这些火烧赤壁的“必需条件”,却仅仅只是一些填鸭子式的多余,毕竟人家周郎放火烧赤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做为文学家的罗贯中而言,他所能够做到的,也不过只是在按照着一个开始及一个结局的文学格式来进行文学上的再创作。许多的文学家在创作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沿袭了这样子的一套格式来进行创作的:先设定一个开始以及一个结局,再设定一些特定的人物及场景,然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从而进行自由发挥的情节加工。
顺便提一提的是:真正的赤壁之战的主导者其实是东吴的周瑜以及鲁肃的大手笔,与诸葛孔明是一点干系也没有的!“草船借箭”这一回事,在三国里是的确有着这么地一回事,只不过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主谋者并非是诸葛亮,而是东吴的孙权。孙权的“草船借箭”也并非是有意而为之的,仅仅只是泛舟饮酒作乐而花船太过于靠近了曹操的水寨,结果被曹操的弓箭手给射成了超级的刺猬,孙权为了花船在行驶时能够保持平衡,还特地地将花船的另一面也让曹操的弓箭手给过上了一回瘾。“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千古名言,便是在孙权的花船意外地“满载而归”之后,曹操所发出的感慨,后来又被南宋的词人辛弃疾给“抄袭”了。这一段史实自从被罗贯中移花嫁木地安到诸葛亮的名下之后,《三国演义》也就逐渐地替代了历史,“草船借箭”也就成为了诸葛亮的“名牌主打”。所以说千百年来人们对于诸葛亮的崇拜,一半以上的功劳得归功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大手笔。
不经意之间,几千年的时光已悠悠而逝,当年的赤壁之战于今也不过只是剩下一些遥远的传说,偶尔可以于古战场的旧址上面,发掘出一些题材的文人*客们,来了又去了,终于是充分地利用了从前的战争资源,成就了某些人的千古文章,而这些人,也同样地被时光所带走。释家的《金刚经》中曾说过如下一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段经由姚秦时来华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从梵文中翻译过来的*,正确的译文应该是这样子的: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这样子来看待:无论是非对错成功与失败,都只不过是过眼的云烟,稍纵即逝!
有趣的是《三国演义》的开卷语中,罗贯中的词也是这样子地同一种味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7 20:55
董存瑞炸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