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1 15: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6:52
为了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运动爱好,新课标非常强调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有的教师因此产生了各种担心:这样做会不会被人批评为所谓的“放羊”?哪一切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怎么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只要学生高兴就行,因而不敢提运动技术学习。那么,首先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放羊”式教学历来批评的“放羊”现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教师不负责任地扔一个球给学生,完全让学生自己去玩;另一种是指体育教学中学生十分活跃、教师较少干预的情况。对于前者,称之为“放羊式教学”其实是抬举了它。如果只是把羊群轰上山了事,那绝不是一个称职的和负责的放羊人,因为他只会把羊养得越来越瘦,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生气。“放羊”其实比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没有哪个牧羊人不希望所放的羊越来越肥壮的,所以一个具备科学知识的牧羊人必须研究放牧的时间、地点、营养、疾病防治等各方面的问题,必须考虑羊羔成长发育的自然规律。这样的牧羊人放牧的羊群必然是健康活泼的。因此,当有人批评我们的体育课是“放羊”时,我们的体育教师应该想想自己属于哪一种牧羊人,如果是后者,那就不必担心和畏惧。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理解和对待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一些教师当看到新课标中注重体育兴趣的有关规定时,很自然地联想到:学习的兴趣多变,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这课还怎么上?新课标中提到的运动兴趣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为体育过程本身所吸引而产生的积极情绪和意向,但更多地是指对体育活动和体育学习具有的持久、稳定的爱好。前者作用的时间较短,后者的作用时间较长,而且常常会逐渐发展成为学生的中心兴趣即志趣。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新课标在强调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的同时,十分注重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一般说来,小学阶段的儿童兴趣较为广泛且易于变化。进入中学特别是高中学习阶段以后,学生的兴趣会逐步产生分化,并进而形成个体的中心兴趣。对多数学生而言,这种中心兴趣相当集中而且常常具有相当程度的排它性,比如,喜欢语文的可能不太喜欢数学,喜欢理科的可能不太喜欢文科。但从理论上看,这种兴趣分化不应该造成学生体育兴趣的下降,因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并不妨碍对其他科目学习的兴趣。但16岁以上的中国人中三分之二不参加体育活动和对体育活动认同程度较低的事实同时告诉我们:我们未能成功地将这种兴趣转化为体育的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