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1 13: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4:52
岷江上游地区共发现8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及遗物采集点。其中在营盘山遗址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实物资料,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包括房屋基址9座、墓葬及殉人坑5座、灰坑80余个、灰沟4条、窑址及灶坑等,还在遗址中西部发现一处大型的类似于广场的遗迹。其中,灰坑的平面形状有椭圆形、长方形、扇形等种类,一些灰坑底部及四周采用卵石垒砌而成,推测应是进行石器加工的场所或有其他用途。个别灰坑内还发现涂有鲜红色颜料的石块,可能具有某种宗教含义。而大型广场遗迹的硬土面之下发现有多座奠基性质的殉人坑,表明这里应是举行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从遗址内发现的相关遗迹和遗物中,可以推测营盘山先民以定居农耕业为主要生活方式。遗址内圆形袋状灰坑应为用于贮藏粮食或其他物品的窖穴,表明当时农产品的数量已较为丰富。营盘山文化遗址的陶器中有相当数量的酒具类器物,如制作精美的彩陶壶、彩陶瓶、杯、碗等,据此推测营盘山先民可能已掌握了酿酒技术并开始进行生产。
同时,狩猎、采集和捕捞业也是营盘山先民以农耕业为主业的经济生活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内容。岷江弯曲的河道形成了较大面积的回水湾区,河水流速减缓,其中的浅水区域是理想的捕捞作业场所。遗址出土有数量丰富的狩猎所用的石球、磨制精细的石质和骨质箭镞等遗物。营盘山文化遗址中还有数量众多的细石叶、细石核及小石片石器,质地以黑色及白色半透明的燧石、白色的石英和透明的水晶为主,细石器制作工艺成熟,选材精良。细石器多为复合工具的组成部分,常用来剥离加工兽皮,细石器工艺与狩猎、畜牧经济有密切联系。另外,遗址中还有亚腰形的打制石网坠,当为捕捞渔业的实物例证。营盘山遗址的细石器及小石片石器具有地点集中化的特征,未经使用的成品石器、半成品石器和加工残片,多在几处填土呈灰黑色的大型灰坑内出土。在营盘山遗址的灰坑底部发现有涂抹红色颜料的石块,经测试其成分以朱砂为主,另在部分陶器内壁也发现有同样的红色颜料,应为调色器的遗存。表明营盘山先民有尚红习俗,朱砂的具体用途可能与涂面、刷房等活动有关。这也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使用朱砂涂红的实例。营盘山遗址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总数近万件。陶器以平底器和小平底器为主,从陶质陶色来看,以夹砂褐陶、泥质褐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黑皮陶为主。其中夹砂陶可分为夹粗砂和夹细砂两种,以陶胎夹有颗粒粗大的片岩砂粒的陶片最具特色。其中彩陶器的器形有盆、钵、罐、瓶等,彩陶均为黑彩绘制,图案题材有草卉纹、变体鸟纹、蛙纹等。
人祭制度和猎头习俗是营盘山先民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遗址中部地带发现了一处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的类似广场的大型遗迹,坚硬的踩踏层之下发掘出4座人骨坑,其中3座均保存有较为完整的人骨架,应是具有奠基性质的人祭坑。另一座仅见一件人头,该头骨已不见颅顶及上颌部分,剩余颅身及下颌部分,这种现象可能与原始社会常见的猎头习俗有关。在遗址中部偏东的房屋密集区附近也发现有5座奠基性质的人祭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