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为高人给我提供一些有关日本经济间谍案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1 13:4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1:37
二战后,日本约有一万多人被派到美国学习新工艺和管理技术,并陆续学成回国。美国人后来经调查研究出惊人的结论:这些日本人仅仅花费了25亿美元,就几乎把西方的所有技术都搞到手,而这笔花费仅占美国每年研究经费的十分之一。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非常重视中国石油的发展,把大庆油田的情况作为情报工作主攻方向。日本“有心人”根据有关事迹宣传中的一句话:王进喜到马家窑时说“好大的油海啊,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及其他的许多蛛丝马迹,分析出了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随后又根据中国报纸上一张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就推算出了大庆炼油厂的规模和能力。
中国安徽泾县的宣纸,素有“千年寿纸”、"纸中之王" 美誉。然而,这种独步天下的优势被日本人打破。安徽泾县在浙江扶持某镇办起一家造纸厂。某年,造纸厂迎来了3个日本某造纸公司的“技术人员”。座谈会上,日本提出有关宣纸生产过程及工艺加工方法等问题,就连篜原料的盐水浓度这么细的问题都问到了。如今,日本人便骄傲地宣称:世界宣纸,中国第一,日本第二。
http://www.610g.com/user1/xinzi/archives/2006/1620.html
日本经济间谍案
1998年清明时节,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车水马龙,人群熙攘。
暖意融融的候机大厅里荡漾着优美的轻音乐,播音员小姐不时地预告各次航班到达和起飞的时刻。
“各位旅客,桂林飞往广州的8677航班开始办理登机手续……”
这时,一辆桂林地区某县的红色出租车风驰电掣般地驶上了出港厅大门前的停车台。从车上急急忙忙下来两个学者模样的人,年长者身背一越野背包,手提一别致的塑料方盒;另一年轻人手提两个旅行袋,两人行色匆匆进入候机大厅。经过边检通道时,边检工作人员验过两人的护照,值班主任走到两人身边,平静地说:“松蒲先生、黄先生,请跟我到这边来一下。”
两人被带进了值班室。早已守候在那里的*工作人员、动植物检疫局工作人员和边防检查站工作人员要求两人打开携带的行李接受特殊检查。
“为什么要把我们带到这里单独检查?”
“对个别客人进行特殊检查是正常的。”
“我是本分守法的日本学者,到中国是同你们进行友好交流的,是广西某大学邀请的。”说着拿出广西某大学的邀请函。“对此我表示*。”
边检人员严正指出:“我们的检查是合法的,你们必须无条件地配合检查。”
松蒲无奈地打开行李,检查人员从他的手提包里搜出几只装有蜜蜂的玻璃套管。当要求他打开手中的塑料方盒时,他的前额渗出了冷汗,乞求说:“这是我教学用的精密仪器,就不用检查了吧。”
“不行,都要检查!”
盒子打开了,里面整齐地排列着十几支专门用于收集昆虫的玻璃套管,管内分别装着成年蜂、幼蜂和蜂蛹以及供蜂食用的蜂蜜,上面还详细地标明品种、产地和序号。在确凿的证据面前,这位道貌岸然的“友好学者”低下了头。
松蒲,50多岁,日本某大学生物系教授。他是应邀来我国参加学术交流的。那位姓黄的青年男子是广西某大学的赴日研究生。
这次松蒲借学术交流的机会到广西来,让黄某陪同他在桂林、南宁地区各县穿梭旅游。他旅游的目的可不是为了观光赏景,而是想借机窃取我国的珍稀生物品种。前几天他们去了位于南宁市武鸣县境内的伊岭岩风景区内,寻觅他感兴趣的昆虫。一次,在一处偏僻的小山坡上,突然,一阵熟悉的嗡嗡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寻声而去,在一堆刺蓬旁停了住脚步,睁大眼睛搜寻起来。他拨开刺蓬,原来这嗡嗡声发自一个野蜂窝!他仔细观察了十几分钟,看着看着,呼吸由慢变快,眼睛越睁越大,表情中流露出难以名状的兴奋。因为他看清楚了,这种蜂属于世界上稀有的野蜂品种——胡蜂,仅生活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目前日本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均未发现,是中国独有的蜂种。他在日本从事的一项研究课题就是“日本国昆虫资源利用和养蜂学研究”。而日本有限的昆虫资源已近耗尽,特别是养蜂业,由于岛国与*相隔遥远,加上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原有的蜂种资源也在不断减少和退化,唯有引进新蜂种,才能挽救和发展日本的养蜂业……这些天他已经捕捉到好几个品种的野蜂,而眼前的胡蜂才是培育日本新蜂种的最佳种源!他情不自禁地大叫:“黄先生快来帮我!”在黄某的帮助下,他动手熟练地捕捉蜂窝上的胡蜂,然后把那只带蛹的蜂窝也装进早已准备好的器具内。
松蒲教授的学术交流活动结束了,即将乘飞机满载而归。他自以为干得巧妙,神不知鬼不觉就采捕到这么多宝贵的野生蜂种,居然没有遇到任何麻烦。然而,他想错了。一位不留姓名的中国游客向我*机关举报了松蒲的非法行为。*机关及时采取措施,在有关人员和单位的积极配合下,依法查缴了松蒲行李中匿藏的非法采捕的数十只活体蜂种及大量蜂蛹。
后经专家鉴定,蒲松非法采捕的这些蜂,属于包括胡蜂在内的13个稀有蜂种。蒲松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的有关规定,*机关依法对其作出了没收非法搜集物并限期离境的处理。尽管蒲松窃取我国稀有野蜂资源的企图未能得逞,但这一事件再次反映了生物资源领域的情报与反情报、窃密与反窃密斗争的尖锐复杂性,表明保护我国生物资源任重道远。
http://www.jsag.com.cn/gb/guojiaanquan/fangfance/20050730143732176.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1:37
与前苏联经济间谍的这种高技术手段窃密相比较,日本经济间谍为窃密而自残,可谓原始,但同样有效。德国的啤酒制造业曾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它的制作方法自然是“不传之秘”,日本啤酒商觊觎已久而苦于无从下手。某年,日本一企业经理扮作“难民”来到德国,在一著名啤酒厂外观察月余,以伺机行动。一天,当该厂总经理乘车从厂门口驶出时,日商不失时机的突然跃身于车前,造成了车祸。按照德国当时的法律,车祸肇事者要坐牢。德方总经理为消弥祸端,除送他到医院悉心治疗外,伤愈后又特招他到啤酒厂当门卫。三年“卫门”之余,这位“难民”将啤酒厂的生产流程、工艺配方等,一一了解透彻,而后回国。又过三年,德国啤酒商发现日本不再购买德国的啤酒了,而且德国啤酒在东南亚的市场,渐渐为日本啤酒取而代之。前边提到的那位德国总经理到日本拜访他的同行时,发现同行居然是数年前那位以身撞车的“难民”。德国人这才醒过神来……
C:*装在牙套里
日本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长期以来对外隐瞒公司资不抵债的财务状况,继续获得银行贷款苟延残喘,伺机东山再起。它的竞争对手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运用经济间谍,对该公司的财务内幕进行侦探,以期彻底击败它。他们打听到该公司的总会计师需要镶牙,就勾结牙科医生,在为总会计师装金属牙套时,放进一个微型*。自此,有关这家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核心机密,无一遗露地被窃听了。他们将该公司面临破产的内幕公之于众,银行立即停止向公司提供贷款,终于使这家公司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