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1 14: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3:12
大多数人一直以为自己会做什么,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
这就好像是对自由意志的肯定,我们是自由的。不过事实情况可能没有那么美好,人类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很多时候环境对我们的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看不见的因素就像空气一样充斥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判断,但我们从来没有注意到他们。
偶然刺激
在学术期刊《Mindware》中,社会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列举了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偶然刺激”的现象,以下是一些我们的行为受到周遭环境潜移默化影响的案例:
l 想让人们为免费咖啡来一点赞助费吗?(在他们国家有些地方会供应免费咖啡,类似于中国的免费大碗茶,当然旁边有一个捐赠箱,如果你因这一杯咖啡而感动的话,可以小小地用金钱支持一下)在咖啡壶上方的架子上摆一排椰子吧。l 想让别人通过看一篇文章来接受某个观点吗?那么这篇文章一定要排版清晰美观,不管内容写的是对是错,凌乱邋遢的字迹都会让说服力大减。l 同样是阅读文章,如果阅读者身处菜市场或者码头(嘈杂、拥挤、气味难闻、环境恶劣的地方),那么他就不太愿意接受文章中的论点。l 想获得监狱的假释吗?那么你可以试试在午饭后立即参加听证会。研究显示,刚吃过午饭的以色列法官通常有66%的可能支持假释申请。l 想给初次见面的人留下一个温暖可爱的形象吗?那就给他们来杯热咖啡,用没有把手的那种杯子装着,让对方感受到咖啡和你的暖意。
中式免费咖啡?
以上内容仅仅是冰山一角,社会心理学家现在正在设计更多更有趣的实验,揭示那些平时我们注意不到的有趣影响,看到这里你是否会感到震惊?如果对方是一个行为心理学高手,你的判断与决定可能就根本跳不出他的五指山。
是的,有很多相关实验表明,当实验参与者并不知晓自己正身处于一项行为测试中时,环境的细微变化可以有方向性地改变人的行为。而且绝大多数参与者坚定的认为自己的判断完全是独立自主的。
现在让我们来深入了解这个话题吧,2003年有一项关于遗体捐赠的研究,这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偶然刺激案例。
这张图反映的是各个国家的捐赠请求同意率,左边的4个是明确同意,右边的7个是推定同意(不反对)。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是因为左边这些国家的人都更加自私,更加*吗?当然不是。
捐献的秘密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真实的原因吧,左边这四个国家的遗体捐赠表要求明确。
如果你想参加器官捐献计划,请勾选下面的框
那么大多数人都不会去勾“愿意”,他们更倾向于默认项,也就是不捐赠。
而右边7个国家的国家表格形式虽然意思一样,但形势却发生了转变。
如果你不愿意参加器官捐赠计划,请勾选下面的框。
于是产生了*性的效果,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去勾选“不愿意”那个选项
心理学家Dan Ariely 在他的著作“《可预见的非理性:塑造我们决定的隐藏力量》中给出结论:
设计表格的人会对你最终要做的事情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常常有做出决定的错觉,而真正的决定并不是我们做的。我们一般会选择为我们精心准备的“陷阱”。
细思极恐
了解了这些,相信大家也意识到了,其实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充斥着这样的“陷阱”,从商家的广告宣传,到服务业者的仅仅一个微笑,他们都在有方向有计划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力和消费*。现在生活的烦恼之一就是我们经常会买一些花里胡哨的废品,比如烤面包机,蒸蛋机,各种奇形怪状的小家电。看到宣传时,总感觉这东西会给你的生活锦上添花,买回来就发现这东西真的是既麻烦又毫无用处。
这广告看上去好像买了这台机器你就幸福
看电视广告时也有同样的效果,比如我们都知道中国最经典的广告之一:“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不必在意目的地 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XX 让心灵去旅行!”。这个投放品牌的产品按法律规定是不允许做广告的,于是它巧妙的打了个擦边球,引导观众把这种自由自在、放飞灵魂的文青气息和他们的产品结合在一起,仿佛只要来一根他们的产品,你也可以让“心灵去旅行”。
无烟旅行岂不更健康
虽然现在的技术没有办法将银行卡密码直接从你的脑子里提取出来,但是同样不妨碍他们让你钱包里的票票长上翅膀飞出去!随着物质的丰富,社会也进入了消费主义盛行的阶段。而人的需求是有边界的,再饿不过一日三餐,再困不过两米宽的床。怎么样才能让消费者把自己的包包给掏空呢?这就成了营销专家们全力以赴,各显神通的时候了。
能让自己强大起来吗?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可能很困难。最大的难题在于我们根本无法认识自己产生决策和行为的心理过程,这就像是一个决策黑箱,我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周围的环境输入这个黑箱,黑箱就会直接给一个答案,在黑箱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是无从知晓的。
就好像会与不会骑自行车之间到底隔了什么?你说不明白,也不可能说明白。这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立即产生、不需要思考过程的事情。
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个原理性的解释:人类接受信息最多的器官就是眼睛,而且眼睛提供的信息流远远超出了大脑能承受的范围,所以在我们大脑中有很大一块不受意识影响的脑细胞区域,自动甄别并剔除不需要的信息,没有它的保护,我们可能就要活活累死了。正是因为这种半自动化的工作模式,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做决定之前,输入脑中的究竟剩下了些什么,而这些又会导向什么结果。人们常说的“本能”就是这一现象最明显的体现,但人们不知道的是,“本能”所拥有的权重竟然如此之大,以至于本质上是在牵着我们的意识走。
挑战本能
本人虽然强大,但并非完全不可控。科学就是一个人类不断挑战自己本能的存在,亚里士多德用直觉告诉他人没有力就没有运动,力越大运动越快,但是伽利略和牛顿先后将其击破。牛顿认为宇宙中有一个完全独立的时空构架,这也符合我们直观上感受的世界;爱因斯坦再次将其击破,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是统一不可分的。事实上,通过反复、理性的思考,我们是可以找出这些藏在我们决策中的陷阱的。
不过这又跳转到了另一个话题,一个人究竟是想活得“正确”还是想活得“快乐”呢?所以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在大事面前三思而后行,在小事面前就随他去吧……人生苦短,别把自己弄得那么累呀,科学家也是要休息的,何况普通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