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3:0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6:34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则出于唐代的魏征。但相关思想最早始于春秋战国的孔子。
一、战国 荀子《荀子.哀公》中有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孔子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译文:水能将船浮起来,水也能覆打翻船,国君由此想到危险,那么危险难道就不会来了吗?
二、唐代 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中记载唐初魏征和唐太宗转引这样的观点:“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译文:臣听说古人说:‘皇帝,就像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陛下认为人民可怕,他们确实就像圣上表达的意思一样。
扩展资料
一、《荀子.哀公》的中心思想
本篇通过鲁哀公与孔子对话,反映了儒家的一些主张。在文中,孔子提出“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译:生活在当今的时代,一直延续着古人的道义;在现在的风俗,穿着古代的衣服,舍此而为非作歹的人,不也很少吗?)的观点,并认为“古之王者好生而恶杀”(译:古代称王的人好生而恶死),“明主任计(信任计谋)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计”(译:英明的国主信任计谋不喜欢发怒,昏庸的君主信任愤怒不信任计谋)。篇末还记录了颜渊的言论。
二、谓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亦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称“载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6:34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语出唐太宗的“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之说。此言合理的内核在于,它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具有改变乾坤,创造历史的无穷力量。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药大多是苦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出处《 孔子家语·六本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