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翻译1597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3 03:0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8:41
白话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后世影响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公元647年— 约公元730年),字、号均不详,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他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 春江花月夜 》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
诗歌流传过程
在唐代,似乎没有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
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
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及至清代,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8:41
一、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二、原文:《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二、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8:42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日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解读
深夜翻看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解》①,见到前辈诗论家许多精彩的评解,不禁为之惊叹,深受启发。然细观之,其中虽多有珠玉之见,但仍存其弊,故冒着被人耻笑之危险,以我之浅见解读此千古绝唱,或许有一两句可取,则不废我子夜之功也。
春江花月夜
仅这五字列于此,犹如灿锦呈于眼前。春、江、花、月、夜,在中国的文学里,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无一不美妙,无一不含情。虽喻之为灿锦,但不是堆红叠艳、奢华腐靡。先想象之,看他下文能翻出什么好诗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首句即点出春、江、月,且暗藏夜。这江是与海连的,我们且不论江是何处之江,海是何处之海。江潮把江海连在一起,分不清江海,亦分不清海天。春江连海,可见气象之大。潮水起伏,明月由海潮中涌出,此情此景,非人间可见,张若虚飞入天上乎?不禁让人想到稍后的张九龄写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②,固然很好,但是没有海潮的托浮,那明月自然也就少了一层动感,少了一层意境。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滟滟何义?《应用汉语词典》解释的很好——“水的光色。③”所以苏轼曰:“水光潋滟晴方好”。“滟滟随波千万里”,什么滟滟随波?当然是明月。我们看那江波之上流动的色彩,谁能分清是水波,还是光波?这岂非天上境界,人间何有?且看这潋滟的月色,随波漂浮,三千里江山无不被笼罩在春光月色中也,又岂非张九龄讲的“天涯共此时”。此两句再次铺陈春、江、月、夜之景。
如果说张九龄的明月是人间之景,那么张若虚的明月则是天上之景,天上之于人间,更高妙矣。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篇目乃“春江花月夜”,前四句单讲春江月夜的好处,唯不见花字,岂能无花?江流宛转,绕过汀洲,月照花林,花是什么样?花如冰珠④,晶莹剔透。这花,又非普通的花,这个比喻,可谓奇绝、奇妙。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徐增曰:“春夜安得有霜?⑤”我问:春夜怎知无霜?其实,从开始到这里,诗人都在营造一种阔、大、清、冷、静、幻的境界。古谚云:“春寒料峭”,有霜不足为奇,不必臆想。霜是白的,沙是白的,因何而白?有人说霜、沙自白。我说:无月,能见霜、沙之白乎?所以诗面上虽说飞霜沙白,实写月也。这两句是暗写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两句又明写月。以上十句,出现“月”字四次,然实际上句句含月。“滟滟随波千万里”,“江流宛转绕芳甸”,“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等。句中不见“明”月,实暗藏月也。“江天一色无纤尘”,唯见月也,可见月乃诗之要旨。但是,诗人却说——此月乃孤月,说月孤,实说人孤也。所以,我想诗人费了如此功夫说月,实际还是为了说人,下文必讲到人。
以上是诗歌的第一大部分。从阔大的天空、清冷的春夜、静幻的江花,写天上之月,这样把月展现在苍茫浩瀚的宇宙之中,实际上是为下文写人而铺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也搞不清是人见月,还是月见人了。月矣?人矣?人也,月也。此即人月合一。诗歌也由天上转向地上,进入了人间世。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
人生代代绵延,轮回千年,何有穷尽?然江月永恒,人与江月相比,何其渺小,何其短暂!但是从人类的繁殖绵延来看,则又长也。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短暂的人生比之于永恒的江月,欲想月华普照,更难得也。所以从江月的永恒看来,能照到何人呢?只见到大江滚滚,流水汤汤罢了。
以上六句应该说是诗歌的第二大部分。诗人把目光从苍茫浩瀚的宇宙之间转向人世间,发出人生短暂,“不知江月照何人”的感叹,但是他又看到人类的发展绵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人生与江月似乎又都是永恒的,这种哲理性的思辩,闪现出人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光辉。这种对人生理性的思考,看似与下文的“相思情愁”主题偏离,实际是统一的,人之伟大,缘于情,从对人生的感叹过度到“相思情愁”,应该说是自然的。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引出白云作何?言白云悠悠,惟其悠悠,想起幽情,必有伤感之语。果真有“青枫浦上不胜愁。”然其因何而愁?
诗至此,又翻出一层意思,到结束是诗歌的第三大部分,这层意思就是“情”。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想那大江潮起,朗月如霜,天涯羁旅,停泊一舟,能不孤寂惆怅、愁情上涌?这“谁家”、“何处”问得好,这一问,便由江上孤舟之天涯羁旅转向那明月楼上的女人了。且看那楼上女人作何?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月徘徊?它徘徊什么?因何而徘徊?月为天涯羁旅乎?天涯羁旅幻化为月乎?不然,何为在楼上徘徊?月照妆镜台,镜中岂非更有一月?呵呵,天上的月进入镜子里了。不由我想起《红楼梦》中之“风月宝鉴”,照一照,美人凤姐招手而来也。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月,真有意思,“卷不去”,“拂还来。”是月?还是旅人之魂?以至于如此相依相恋。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我们看,“相”字终于出现了,诗人虽不点“情”字,其实一直在言情,那“卷不去”、“拂还来”的月岂非含情?月之情,即人之情也。人之情岂能落单,我想这两情相悦才是情的“相”字早晚会出现。且看“相望”与“相闻”,明月楼上的女人与扁舟子上的男人,相隔天涯,自然是相望望不见,相闻听不见了。为什么诗中说“相望不相闻”呢?为什么?关键就在这个月上。此月非彼月,此月非月。月即羁旅,羁旅即月,月是男人,男人就是月。月在天上,已入镜中,岂不可相望?其正相望也。但月无语,犹人之魂无言,故曰“相望不相闻”。
“此时相望不相闻”以上似男人语,以下就是女人的镜头了。男人在江中扁舟子上想象自己就如天上的明月进入了女人的镜台,男人望月即望人,望月若入梦,他在梦与非梦之间想象着明月楼上的女人。女人呢?女人当然也是如此,方显两情相悦之妙。所以女人说:“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然而月华似乎不随顺女人心愿,没有照见她的情郎。女人抬头望天,恰有一鸿雁单飞,她自然想请鸿雁带去对男人的深深相思情,岂知鸿雁不长飞去。女人又低头看水中鱼龙,岂知鱼龙潜跃入水底,仅留一江波纹给女人,女人痴痴地望着那水波荡漾,她的心仿佛随着水波而荡漾,她的心到哪里去了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回家。
她也入梦了,岂知她不是天天都在做梦?梦中和男人会面了。但是,她昨夜的梦中花已落,女人想,我老了吗?他怎么迟迟不回来,还是根本就不愿再回来了?但是诗人却不直接说落花,而说梦中,说梦,又先说一个“闲”字。闲梦落花,把女人惧怕衰老的心态暴露于似有似无之间,恰如南唐冯正中的“闲梦鸳鸯香径里”。花已落了,春也过半了,你,你,你还不回家啊?开始再一次点花了,以下我们看诗人怎么把夜中的春、江、花、月一步步收拢。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月落复西斜。
春已过半,可恨江水不停奔流,春岂不尽也。故南唐后主李重光说:“落花流水春去也”。注意了,上面又两次点明了春字。先说春已半,又说春欲尽,可见留春之心。然而,流水无情,春留不住。花尽,春尽,再看月,月也西斜了,离落还会远吗?此时的女人,手把栏杆,望月,月遥遥欲坠,她岂是望月?实是望人!可怜这寓羁旅之魂于中的月也要离去了。唉唉!即使拍遍栏杆,又能作甚!以上又两次点到了江。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管女人怎么望月欲穿,月还是一点点地沉入海水之中,随着海潮散开。此时,女人的心岂不碎了。以上又两次点月。月沉入海底,花、春、月皆不见了。至此,随着女人付诸于精神寄托的月的沉落,女人自然会想:相会相逢的道路呢?从大海之滨到潇湘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⑥”。月无,道路虽有是无。月啊,月啊!你们都去吧,去吧!女人不禁在心底呼喊。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落了,人未归。但心底的情却随着花落、春去、月沉而突显出来了。大江之上,无花、无春、无月,只有深深的情——在荡漾……
末尾句再次点出两月。月没了,它化为了浓浓的情。故言春、江、花、月、夜五字,最显一个月字,盖月非月,月乃人之魂也,月乃人之情也。末句说“落月摇情”不是随意之笔,蕴涵深意。花先落,春又去,月乃沉。月沉不是完结,月沉情显,此乃大意,此乃要旨。
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解》里列出了十九家前人的评解,各家解说都很精彩,但是惟王尧衢得其要,点出了该诗的要旨乃一“情”字。他说:“此将春江花月一齐抹倒,而单结出一情字,可见月可落,春可尽,花可无,而情不可得而没也。⑦”
其余之人,徐增、谭元春三两次提到情,但只是在解释诗句时的普通之用,并未以“情”点诗主旨。盖胡应麟、唐汝询、锺惺、谭元春、陆时雍、周珽、王夫之、徐增、吴昌祺、沈德潜、管世铭、陈兆奎、王闿运、周启升、汪道昆、蒋一葵、王世懋、黄家鼎等先生,不可谓不是诗论之大家,然于花落、春去、月沉之后得不出此诗大意乃一“情”字。此即我开篇所讲之“弊”,可见此诗之难解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8:42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日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解读
深夜翻看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解》①,见到前辈诗论家许多精彩的评解,不禁为之惊叹,深受启发。然细观之,其中虽多有珠玉之见,但仍存其弊,故冒着被人耻笑之危险,以我之浅见解读此千古绝唱,或许有一两句可取,则不废我子夜之功也。
春江花月夜
仅这五字列于此,犹如灿锦呈于眼前。春、江、花、月、夜,在中国的文学里,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无一不美妙,无一不含情。虽喻之为灿锦,但不是堆红叠艳、奢华腐靡。先想象之,看他下文能翻出什么好诗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首句即点出春、江、月,且暗藏夜。这江是与海连的,我们且不论江是何处之江,海是何处之海。江潮把江海连在一起,分不清江海,亦分不清海天。春江连海,可见气象之大。潮水起伏,明月由海潮中涌出,此情此景,非人间可见,张若虚飞入天上乎?不禁让人想到稍后的张九龄写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②,固然很好,但是没有海潮的托浮,那明月自然也就少了一层动感,少了一层意境。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滟滟何义?《应用汉语词典》解释的很好——“水的光色。③”所以苏轼曰:“水光潋滟晴方好”。“滟滟随波千万里”,什么滟滟随波?当然是明月。我们看那江波之上流动的色彩,谁能分清是水波,还是光波?这岂非天上境界,人间何有?且看这潋滟的月色,随波漂浮,三千里江山无不被笼罩在春光月色中也,又岂非张九龄讲的“天涯共此时”。此两句再次铺陈春、江、月、夜之景。
如果说张九龄的明月是人间之景,那么张若虚的明月则是天上之景,天上之于人间,更高妙矣。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篇目乃“春江花月夜”,前四句单讲春江月夜的好处,唯不见花字,岂能无花?江流宛转,绕过汀洲,月照花林,花是什么样?花如冰珠④,晶莹剔透。这花,又非普通的花,这个比喻,可谓奇绝、奇妙。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徐增曰:“春夜安得有霜?⑤”我问:春夜怎知无霜?其实,从开始到这里,诗人都在营造一种阔、大、清、冷、静、幻的境界。古谚云:“春寒料峭”,有霜不足为奇,不必臆想。霜是白的,沙是白的,因何而白?有人说霜、沙自白。我说:无月,能见霜、沙之白乎?所以诗面上虽说飞霜沙白,实写月也。这两句是暗写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两句又明写月。以上十句,出现“月”字四次,然实际上句句含月。“滟滟随波千万里”,“江流宛转绕芳甸”,“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等。句中不见“明”月,实暗藏月也。“江天一色无纤尘”,唯见月也,可见月乃诗之要旨。但是,诗人却说——此月乃孤月,说月孤,实说人孤也。所以,我想诗人费了如此功夫说月,实际还是为了说人,下文必讲到人。
以上是诗歌的第一大部分。从阔大的天空、清冷的春夜、静幻的江花,写天上之月,这样把月展现在苍茫浩瀚的宇宙之中,实际上是为下文写人而铺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也搞不清是人见月,还是月见人了。月矣?人矣?人也,月也。此即人月合一。诗歌也由天上转向地上,进入了人间世。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
人生代代绵延,轮回千年,何有穷尽?然江月永恒,人与江月相比,何其渺小,何其短暂!但是从人类的繁殖绵延来看,则又长也。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短暂的人生比之于永恒的江月,欲想月华普照,更难得也。所以从江月的永恒看来,能照到何人呢?只见到大江滚滚,流水汤汤罢了。
以上六句应该说是诗歌的第二大部分。诗人把目光从苍茫浩瀚的宇宙之间转向人世间,发出人生短暂,“不知江月照何人”的感叹,但是他又看到人类的发展绵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人生与江月似乎又都是永恒的,这种哲理性的思辩,闪现出人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光辉。这种对人生理性的思考,看似与下文的“相思情愁”主题偏离,实际是统一的,人之伟大,缘于情,从对人生的感叹过度到“相思情愁”,应该说是自然的。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引出白云作何?言白云悠悠,惟其悠悠,想起幽情,必有伤感之语。果真有“青枫浦上不胜愁。”然其因何而愁?
诗至此,又翻出一层意思,到结束是诗歌的第三大部分,这层意思就是“情”。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想那大江潮起,朗月如霜,天涯羁旅,停泊一舟,能不孤寂惆怅、愁情上涌?这“谁家”、“何处”问得好,这一问,便由江上孤舟之天涯羁旅转向那明月楼上的女人了。且看那楼上女人作何?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月徘徊?它徘徊什么?因何而徘徊?月为天涯羁旅乎?天涯羁旅幻化为月乎?不然,何为在楼上徘徊?月照妆镜台,镜中岂非更有一月?呵呵,天上的月进入镜子里了。不由我想起《红楼梦》中之“风月宝鉴”,照一照,美人凤姐招手而来也。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月,真有意思,“卷不去”,“拂还来。”是月?还是旅人之魂?以至于如此相依相恋。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我们看,“相”字终于出现了,诗人虽不点“情”字,其实一直在言情,那“卷不去”、“拂还来”的月岂非含情?月之情,即人之情也。人之情岂能落单,我想这两情相悦才是情的“相”字早晚会出现。且看“相望”与“相闻”,明月楼上的女人与扁舟子上的男人,相隔天涯,自然是相望望不见,相闻听不见了。为什么诗中说“相望不相闻”呢?为什么?关键就在这个月上。此月非彼月,此月非月。月即羁旅,羁旅即月,月是男人,男人就是月。月在天上,已入镜中,岂不可相望?其正相望也。但月无语,犹人之魂无言,故曰“相望不相闻”。
“此时相望不相闻”以上似男人语,以下就是女人的镜头了。男人在江中扁舟子上想象自己就如天上的明月进入了女人的镜台,男人望月即望人,望月若入梦,他在梦与非梦之间想象着明月楼上的女人。女人呢?女人当然也是如此,方显两情相悦之妙。所以女人说:“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然而月华似乎不随顺女人心愿,没有照见她的情郎。女人抬头望天,恰有一鸿雁单飞,她自然想请鸿雁带去对男人的深深相思情,岂知鸿雁不长飞去。女人又低头看水中鱼龙,岂知鱼龙潜跃入水底,仅留一江波纹给女人,女人痴痴地望着那水波荡漾,她的心仿佛随着水波而荡漾,她的心到哪里去了呢?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回家。
她也入梦了,岂知她不是天天都在做梦?梦中和男人会面了。但是,她昨夜的梦中花已落,女人想,我老了吗?他怎么迟迟不回来,还是根本就不愿再回来了?但是诗人却不直接说落花,而说梦中,说梦,又先说一个“闲”字。闲梦落花,把女人惧怕衰老的心态暴露于似有似无之间,恰如南唐冯正中的“闲梦鸳鸯香径里”。花已落了,春也过半了,你,你,你还不回家啊?开始再一次点花了,以下我们看诗人怎么把夜中的春、江、花、月一步步收拢。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月落复西斜。
春已过半,可恨江水不停奔流,春岂不尽也。故南唐后主李重光说:“落花流水春去也”。注意了,上面又两次点明了春字。先说春已半,又说春欲尽,可见留春之心。然而,流水无情,春留不住。花尽,春尽,再看月,月也西斜了,离落还会远吗?此时的女人,手把栏杆,望月,月遥遥欲坠,她岂是望月?实是望人!可怜这寓羁旅之魂于中的月也要离去了。唉唉!即使拍遍栏杆,又能作甚!以上又两次点到了江。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管女人怎么望月欲穿,月还是一点点地沉入海水之中,随着海潮散开。此时,女人的心岂不碎了。以上又两次点月。月沉入海底,花、春、月皆不见了。至此,随着女人付诸于精神寄托的月的沉落,女人自然会想:相会相逢的道路呢?从大海之滨到潇湘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⑥”。月无,道路虽有是无。月啊,月啊!你们都去吧,去吧!女人不禁在心底呼喊。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落了,人未归。但心底的情却随着花落、春去、月沉而突显出来了。大江之上,无花、无春、无月,只有深深的情——在荡漾……
末尾句再次点出两月。月没了,它化为了浓浓的情。故言春、江、花、月、夜五字,最显一个月字,盖月非月,月乃人之魂也,月乃人之情也。末句说“落月摇情”不是随意之笔,蕴涵深意。花先落,春又去,月乃沉。月沉不是完结,月沉情显,此乃大意,此乃要旨。
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解》里列出了十九家前人的评解,各家解说都很精彩,但是惟王尧衢得其要,点出了该诗的要旨乃一“情”字。他说:“此将春江花月一齐抹倒,而单结出一情字,可见月可落,春可尽,花可无,而情不可得而没也。⑦”
其余之人,徐增、谭元春三两次提到情,但只是在解释诗句时的普通之用,并未以“情”点诗主旨。盖胡应麟、唐汝询、锺惺、谭元春、陆时雍、周珽、王夫之、徐增、吴昌祺、沈德潜、管世铭、陈兆奎、王闿运、周启升、汪道昆、蒋一葵、王世懋、黄家鼎等先生,不可谓不是诗论之大家,然于花落、春去、月沉之后得不出此诗大意乃一“情”字。此即我开篇所讲之“弊”,可见此诗之难解也。2005-12-12 18:39argent_1987|十*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类别:【】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8:43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