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语文鉴赏诗歌中结构上的作用,结构我不理解,求学霸讲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1:38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2:50

典诗歌鉴赏de结构
2011-07-01 | liuruiguo | 转藏(6)
  何谓诗歌的脉搏?"脉搏"就是刘勰说得"沿波讨源"中的"波",也就是古典诗歌的文本结构,我们赏析和品味作品时,并不是在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集中精力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思想、感情等要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形式、结构的赏析才有可能窥其堂奥。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 "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因此,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那么,我们怎样紧紧扣住诗歌的脉搏呢?
(一)、抓住"起"句。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
"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起"例。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
示例: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 流荧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二)、重视"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示例1、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
示例2、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⑵、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三)、直击"转"句。
请看下面的例子: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纽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 "转"的作用的诠释。
示例(一)、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示例(二)、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秋丛绕舍""边绕篱边"渲染了作者喜爱菊花的氛围,作为铺垫。第三句却是结构上的过度和情感上的急转。从而使"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冈,既句式挺拔,更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此诗中的"转"句作用可见一般。94年高考题的C项"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也正是"转"句作用的最好诠释。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 )、定格"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请看:
陆游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本诗的结句"细雨骑驴入剑门"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2:51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2:51

何谓诗歌的脉搏?"脉搏"就是刘勰说得"沿波讨源"中的"波",也就是古典诗歌的文本结构,我们赏析和品味作品时,并不是在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集中精力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思想、感情等要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形式、结构的赏析才有可能窥其堂奥。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 "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因此,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那么,我们怎样紧紧扣住诗歌的脉搏呢?
(一)、抓住"起"句。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
"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起"例。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
示例: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 流荧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二)、重视"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示例1、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
示例2、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⑵、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三)、直击"转"句。
请看下面的例子: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纽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 "转"的作用的诠释。
示例(一)、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示例(二)、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秋丛绕舍""边绕篱边"渲染了作者喜爱菊花的氛围,作为铺垫。第三句却是结构上的过度和情感上的急转。从而使"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冈,既句式挺拔,更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此诗中的"转"句作用可见一般。94年高考题的C项"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也正是"转"句作用的最好诠释。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 )、定格"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如何考电焊工证书和介绍 泰迪多大可以吃美毛粉 ...毛不是很密,长大后毛会密吗?假如不会有什么方法挽救? 吃美毛粉... 四个多月的泰迪需要吃美毛粉\'钙片\'营养膏之类的保健品吗?_百度知 ... 滚筒洗衣机需要安装洗衣机底座吗 关于电源o是开还是一是开(电源o是开还是一是开) 我帮单位运输柴油80升用铁桶装的,当时无证明,我不是车主,消防队查获交... 右脚脚脖子处起三个疙瘩很痒很痛 我的脚脖有几个像是蚊子咬的疙瘩,很痒 怎么做采购 古诗词的结构 古诗结构特点有哪些 诗句的结构特点 在中医学中,请问什么是“药食同源”?请详细解释和说明。 药食同源是保健品吗? 婴幼儿吃药食同源的产品就是好吗? 药食同源的食品可以长期吃吗 药食同源是怎么说的? 药食同源的优点在于哪里? 药食同源调理高血压可靠吗? 「药食同源」的食材究竟好在哪? 你们觉得药食同源有道理吗? 药食同源的产品到底好在哪里? 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好不? 药食同源类的产品真的好吗? 药食同源作为中医药在大健康领域发展的趋势,究竟有利有弊? 吃剩的龙虾如何保存 现在这个季节烧好的龙虾怎样保存一两天? 死神中的男主角拿的刀是什么 死神武力排行榜? 哪有介绍古诗辞结构,对照 作诗方法的啊? 古诗文中的句式 小学生古诗词分类 古体诗的特点 如何读懂古诗词 徐子曰 要怎么才能读懂古诗词呢? 如何读懂古诗词 古诗词如何赏析?谢谢 在文言文中,互文,是什么意思?其句式结构有什么特点?怎么判断 如何赏析古诗? 启功对联"天地大观尽游览 古今无多独行人 启功对联福如东ち魉寿比南山不老松 启功书法对联 启功 书法对联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启功书法对联(字片)《行文简浅显 做事诚平恒 启功行楷七字对联鉴赏 启功书法欣赏《五言对联》 启功先生书法对联一幅1 启功书法对联赏珍:明月照积雪,云端仙人行 上海交大有什么好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