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1:0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01:32
先秦的晋国和鲁国,虽是山西和山东境内的强国,却不是域内唯一的封国。在三家分晋之后,"晋"这个称谓更是渐渐淡出人们的 视线。秦始皇统一六合后,这一带又被划分为多郡。此后历代,山东和山西都被划分为多个州郡或划入一些治所不在境内的州郡,并无统一的类似"山东省"和"山西省"这样的概念。
直到金朝,"山东"这个名字才作为地名出现在朝廷的正式地域划分中。不过此时虽有"山东"但并非仅有"山东"。山东一带还是被分为"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两路。且这里的"山",是指山东境内的泰山。泰山以北、沂河以东、江苏新沂以东和淮河以北大体为"山东东路",泰山以南、蒙山以西、聊城以东、高唐县以南、江苏省泗阳县以西和江苏废黄河以北大体为"山东西路"。
而在元代以山河地势为标准的划分行省的大潮之中,靠近北京的今山东和山西皆被纳入中书省,由*直接管辖。所以我们所期待的"山东行省"和"山西行省"并未出现。
到了明代,"山东"一名才重出江湖,"山西"也开始成为朝廷认可的地名,即"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和"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此时的"山",自然不再是指山东境内的泰山,而是指横亘在两地之间的太行山。不过这时的"山东"和"山西"的面积,远大于今日的山西和山东省。
以自然的山脉为参考,明代的这个划分其实和元代有异曲同工之妙。"宣称布政使司"作为明代的地方行政单位,其实就是更新了的元代行省。后来清人也认可这样的划分,正式确定了"山东省"和"山西省"这两个省名。太行山也因此继续作为两省的边界,将这两块土地联系又分割。
在山西省和山东省境内,人们还依据当地的地形创造了一些非常体现本地特色的地名。
以太原为例,太原方言里称不平直的土地为"圪僚",于是有个地方叫"圪嶛沟";称地势低洼的地方为"窊流",所以有个地名为"窊流村"。可以说,山西省地名中的"石、岩、峪、梁、岭、嘴、圪塔、崖、沟、壕、坡"等字,生动地展现了山西"山岭连绵, 沟壑纵横"的地貌特点。而在山东,"埃、夼、旺、岗、岔、崮、硼、溜"这些地名常用字也有这样的特征。
除了自然的山川地理,社会经济、名人轶事,皆是山西与山东两省地名的重要来源。在晋商的故乡,馒头巷、炒米巷、米市、南市、棉花巷、靴巷、铁匠巷、纸巷子、帽子巷、大(小)剪子巷、麻绳巷等等地名甚至早在宋明时期就被确定了下来。
在山西,尧的长子丹朱受封于山西境内,因而后来这里有了个长子县;春秋时期芮国国君芮伯万被驱逐定居的地方名为"芮城县";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安息之地被命名为"灵丘县";抗战时期,名将左权在太行山根据地壮烈牺牲,人们将原本的辽县更名为"左权县"……在山东,唐天宝元年(742)时人们就为了纪念大禹治水,把祝阿县更名为禹城县。
在山西,一些地名,比如"金牛城"、"狐爷山"和"二龙山",还与一些民间传说有关。比如位于吕梁山中麓,是古交市与交城县的界山的狐爷山,它的名字来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祖父、晋国士大夫狐突。据说狐突为了保护重耳而离世,后来被继位的重耳厚葬在此地,并将此山更名为"狐爷山"。
还有传说,称在狐突的葬礼上有仙人来访,并亲自将七月初五定为狐突的忌日。所以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狐爷山一带的民众们都会在七月初五来击败狐突,以求保佑。
从古至今,山东和山西这样相互联系的地名并非少数。我们把积累的文化赋予名称,又让名称形成新的文化。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构成中国的特色。江南、江北,河南、河北,这些地名的韵味,恐怕也只有炎黄子孙和"中国通"们能懂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01:33
在古诗文中,有很多概念的含义,与今天有很大区别。比如江和河,今天它们都是集合概念,包括陆地上众多的水流系统。但是在古代,他们却只是个体概念,“江”只限于长江使用,是长江的代名词。河”是黄河的专称,说到“河”,人们都知道指的是黄河。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自古山河并列,河可以专指黄河,却没有哪座山获得殊荣,用“山”来专指某座山。所以,当古诗文中出现“山”字的时候,我们就要具体考察,它到底是指哪座山了。尤其是出现“山东”“山西”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更要小心了。那么,问题来了,陆游的诗《游山西村》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分别指哪座山?
黄河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山西”“山东”都不是行政概念,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山西省”“山东省”。关于《游山西村》,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一场比赛中,就曾涉及到这样一个题目: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山”,位于现在哪个省?其实对了解陆游的生平历史的人来说,这个题目非常简单。陆游是南宋越州山阴(今天的绍兴地区)人,他一生都未到过北方。所以郦波老师解释说,写这首诗的时候,陆游被贬官在浙江山阴老家,也就是今天绍兴镜湖一带一个叫三山乡的地方。那一带是丘陵地区,到处是小的山丘。他所到的那个山村就在三山乡的西边,所以叫“山西村”。正因为那里山丘多,所以才有陆游笔下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蒙曼老师进一步补充说,从答题技巧而言,这里最不应该选的就是“山西省”,然后这里还涉及一个历史问题。“山西”在这首诗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正式成为行政概念是在明朝后。“山西省”在唐宋以前叫“晋”,唐宋时期叫“并州”,明朝时有山西布政使,到清朝才开始有“山西省”。那么陆游笔下的“山”到底是哪座山?绍兴三山乡一带小的山丘很多,也没有具体的名字,我们只能说是指那一带的山,至于具体哪一座,就不得而知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
同样,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里的“山东”,也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行政概念。关于这里的“山”,我们了解一下王维写这首诗的背景就非常明确了。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当时王维独自一人出外谋取功名,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长安、洛阳都在华山西面,王维在九月九日登高之际怀念的是家乡的亲人,所以,这里“山东”应该指的是他的家乡蒲州,这里的“山”自然是指“华山”。
华山
其实,在古诗文中,“山东”一词作为地理概念出现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司马迁《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贾谊《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里的“山”都是指“崤山”,由于古代崤、函(崤山、函谷关)并称,战国时期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为“山东”,所以这里的“山东”指的是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山东六国”指的是除秦以外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个诸侯国。
函谷关
话说回来,今天“山西省”“山东省”的“山”又是哪座山呢?它们是不是同一座山?其实这正是今天“山西省”“山东省”行政概念的由来,这里的“山”指的是同一座山——太行山。因为山西省在太行山的西面,山东省在太行山的东面,二者因此得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01:33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们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上,按照行政划分为了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以上这些信息都是我们小学时候就学习了解到的,而要注意到的就是,在我国的省份名称都是很有来头的,这些名字有很多都是从古代时候流传下来的,还有一些是经过了多年的历史朝代更替后,根据当时情况而更改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在华北平原上,有这样两个省,分别叫“山东”和“山西”,像这种的省份还有河南和河北、湖南和湖北,这些名字都是有来历的。例如说湖南和湖北,就是靠一个洞庭湖分开的。那么你知道山东和山西之间的“山”是什么山吗?
山东和山西的关系
“山东”这个省会名称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在山东这个地方是由齐鲁两国拥有的,后来到了秦汉时期,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原的经济中心,有着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再加上依靠当地特有的丰厚的资源,山东还有着“膏壤千里”的美誉。
不仅是经济上的富足,这里还是文化的发展中心,古圣贤孔子的老家就是山东曲阜的,孔子在这里开创了儒家思想,最早的古文明的发源者蚩尤也是出生于此地,还有孟子等这些在中华古代文明上有着杰出贡献的代表,所以山东的文明和经济都是发展的最快的。
而山西省又称为“晋”,自远古时代起,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所以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世纪曙猿”的化石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到了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成为了诸多邦国的中心。到了西周时期,山西成为了十几个诸侯的领地,主要的诸侯国为晋国,而“晋”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成为了山西的代称。
春秋时期的晋国开始强大,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到了唐朝时期,山西被认为是龙兴之地,成为了唐王朝的“北都”。之后这里还燃起了*的火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基地。
而最初使用“山东”一词作为地名的时候,是在秦朝时期,当时的“山东六国”中的这座山,指的是分开了秦国与东方六国边境的崤山。崤山山脉其实是秦岭的一个规模较大支脉,在黄河和洛河之间,在河南省的西北部,从陕西西安延伸。由此看来,崤山其实并不是现今划分山东和山西的标准。
除了秦朝时期以华山为准的划分之外,还有就是汉唐时期,以华山为界限划分的山东,那个时候人们将华山以东的地区称为山东。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在秦岭以北,是五岳之一,而在汉唐时期的人将华山以东的地区称之为山东,如今看来,这座山也不是划分山东山西的依据。
隔断山西和山东的太行山
其实如今看到中国的版图,就会发现其实山东和山西的分界线是很有名的太行山。太行山伫立在陕西省和华北平原之间,纵横跨越了四个省,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限,也是东部地区重要的山脉和地理分界线。没错,太行山就是“山东”和“山西”中都有的那个“山”。
从地理上来看,太行山是经历过一次次的地壳活动才形成的,这里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太行山前深大断裂带。古时候人们穿越太行山找到了“太行八陉”也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横谷,作为东西交通的重要孔道。太行山的存在位置很微妙,不仅有着这些地产资源,还有着天然形成的地理分割点。
太行山作为地理分割点,首先是从地貌上来说的,太行山以东是黄淮海平原,以西是黄土高原,并且是山东和山西的地域分割线。其次从气候上来说,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以西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以太行山为界限,东西两侧的植被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依靠这些原因将这两种不同的环境和地理因素分开来,就有了如今的山东和山西。
太行山不仅仅是一个地域分割线,也是一个有着神秘发展史的地方。我们对它最大的了解,应该是从影视剧中看到的各种在太行山上进行军事斗争的故事了。因为地势险要、环境差别较大,太行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是兵要之地。
从春秋战国开始,这里就成为了一个易守难攻的“羊肠之险”。而离我们最近的抗战时期,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根据地,而当时八路军最有名的“游击战”也是在这里被发明的,所以说,太行山不仅历史悠久,它所经历的历史也同样是有着很多丰富精彩的故事的。
不同的划分地区的“山”
如今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版图上那个“山东”和“山西”中的山就是指太行山,但我们也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中,划分区域的山也都是不同的。例如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崤山、华山等等,其实也不止是这两种,在历史上还有的拿泰山和恒山来作为划分的,但是我们知道,古时候的地域确实是很难确定的,毕竟战乱不止,扩张土地是每任君王都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受到这些不同信息的干扰也是很正常的。
不同的划分地区的山,在每个朝代都有所不同,太行山之所以被确定成为划分山东和山西的界限,也是跟当时确定这件事的掌权者有关的,这也说明了,每次区域划分不同是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存在的。我们不能够片面地看待这些历史发展的问题。
不过确定山东和山西的山确定为太行山,也是到了清朝时期才逐渐向如今的模样转变的。而在这之前,明朝时期确立了山东、山西的名字。这不仅象征着权力的确定,也是一种历史的延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01:34
太行山。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01:34
是的。是太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