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那么热,古人为啥不穿短袖?9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1 18:30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04:14
夏天那么热,古人为啥不穿短袖?
因为古人傻呗。
开玩笑,古人要真这么傻,咱大中华还能传承至今?
这玩意儿叫半臂,公共场合穿,那个看起来长的袖子非常薄,起到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遮阳袖笼。
那私人场合呢?那谁管你穿啥。
这种说直白点,就是里面内内外面披一层薄纱。
嗯毕竟是有夫之妇,大白天的穿还是要穿的哈。
宋明时期倒是看起来保守多了——不过与其说是保守,不如说是保暖。宋明时期气候一直一直一直在变冷,到明末的时候彻底变成“小冰河时期”。傻子才大冷天穿短袖呢!
如果硬说保暖和保守有什么关系,那也一定是保暖的需求导致(看起来)保守,而绝不是因为保守才硬设计成这样让人穿着热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04:15
古代人一般穿丝和麻葛制品,比现在的棉和化纤制品凉爽。当然电视剧不可信,观察一下古人描绘夏天的画可以知道大概款式还是长袖长袍,农夫平民是长袖长裤,有的将袖管裤管卷起。悠远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在金瓶梅中多次写到了夏天的衣服,比如金瓶梅第二十七回里,就写到了一种夏天衣服的布料,名叫焦布。当时,西门庆要给蔡太师拜寿,需要准备寿礼,寿礼中有一些服饰,所送的衣服是夏天穿的,那是两套杭州织造的大红五彩罗缎蟒衣,还有两匹玄色焦布和大红纱蟒,但是其中的两匹玄色焦布和大红纱还是李瓶儿到她原来的家里寻了来。接着,又写了李瓶儿穿大红焦布比甲。
金瓶梅里所说的焦布,其实应该是蕉布,也称为焦葛,就是把芭蕉的茎加工成像丝一样的东西,然后放入加了草木灰汁的温水中除去其中的杂质,纺织成布,称为焦布或者称焦葛,用耒做夏天的衣服,穿起来轻~而凉爽,可以驱除署热。
怎么说呢地球因为温室效应逐渐变暧,古代还要凉快点。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这正应验了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趣问:那古代的皇帝,穿短袖衣服吗?
专家说法
皇帝不能穿短袖
南京博物院保管部副主任杨海涛告诉记者,就目前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来看,皇帝没有短袖服装。这有几个原因,一是古代没有这么热;二是皇帝有诸多的降温措施,冰窖的冰块,阴凉的宫廷建筑和“人工空调”———宫女太监们的打扇;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皇帝的夏天衣服质料是纱制的,尤其是明清时期,款式和冬天的衣服一样,但质料是类似蚊帐的纱,这种纱孔径较大,透汗透气性都好,所以凉快。
他表示,古代宫廷的礼制决定了皇帝不能穿短袖,因为那是不合礼制的。“只要见人,必须穿长袖,哪怕是见妃子,宫女太监,都不能露出胳膊,要维护皇帝的尊严;当然他一个人待着的时候,要怎么穿就随他高兴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04:15
古人不穿短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礼制的要求。古人认为暴露肌肤是不合礼制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袒胸露背,手腕以上的肌肤是不可以随意露于人前的。
第二,古代的夏天并没有现在那么热。现在,由于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现在的夏天要比古代热很多。
第三,古代人一般都穿丝绸和葛麻制品,这些纺织物都比现在要凉爽很多,在汉代马文堆出土的纺织品有轻薄透的特点,一件长袍不足一两重,这些纺织品穿起来都是非常凉爽的。
第四,古人的居住场所也很有特点,许多建筑都是木制的,砖石建筑都比较高大,有利于通风透气,屋内也没有那么闷热。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04:16
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似乎很少能看到古人身穿短袖的衣服,难道古代人压根就没有短袖这种衣服款式吗?
其实古代人一般穿丝和麻葛制品,比现在的棉和化纤制品凉爽。当然电视剧不可信,观察一下古人描绘夏天的画可以知道大概款式还是长袖长袍,农夫平民是长袖长裤,有的将袖管裤管卷起。悠远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在金瓶梅中多次写到了夏天的衣服,比如金瓶梅第二十七回里,就写到了一种夏天衣服的布料,名叫焦布。当时,西门庆要给蔡太师拜寿,需要准备寿礼,寿礼中有一些服饰,所送的衣服是夏天穿的,那是两套杭州织造的大红五彩罗缎蟒衣,还有两匹玄色焦布和大红纱蟒,但是其中的两匹玄色焦布和大红纱还是李瓶儿到她原来的家里寻了来。接着,又写了李瓶儿穿大红焦布比甲。
金瓶梅里所说的焦布,其实应该是蕉布,也称为焦葛,就是把芭蕉的茎加工成像丝一样的东西,然后放入加了草木灰汁的温水中除去其中的杂质,纺织成布,称为焦布或者称焦葛,用耒做夏天的衣服,穿起来轻~而凉爽,可以驱除署热。
怎么说呢,地球因为温室效应逐渐变暧,古代还要凉快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1 04:16
古人如何度过炎炎夏日?
住:
宫闱民居,消暑装置展现技术成就
古代也有空调房。先秦叫“窟室”,汉代有“清凉殿”,唐代有“空调”,宋有“空气净化”,明清有“空调间”。
著名学者倪方六说,先秦时期的“窟室”实际就是地下室,但比地下室更讲究,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饮活动会安排在窟室中进行。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是皇家最高级避暑用房,制冷效果很好。“室内有石质高级床,床边会放置盛有冰块的国外进口的玉晶盘,还能让侍人站在旁边扇扇子。”他说。
倪方六解释,到了唐代,就有机械控制的“空调”了,就是用水来转动扇叶,风扇对凉水吹,形成了冷气。此外,在宫殿的四檐装上水管,把水引上屋檐上。凉水在屋上循环,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降温效果极佳,“座内含冻”。
而宋代宫中降温设施设计时尚,出现了用鼓风机带动的风扇,对着大厅里摆放的数百盆鲜花吹,“清芬满殿”;在御座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
“上述古代制冷方式,对一般有钱人来说仍是太奢侈,消费不起的。
睡觉的瓷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正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另外,古人在夏天为躲避蚊虫,一般都要躲在蚊帐里睡觉。人们会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对今天的失眠患者,用这一招催眠估计也会有效。有人还别出心裁地挂上香囊,让香囊中的药材帮忙驱赶蚊虫,堪称不燃烧的环保蚊香。
行:
古人在夏天外出活动相对较少,即便有生意,古人也是要命不要钱的,即俗话所说的“好汉不挣六月钱”。做生意要付出更多的汗水,所以古人宁愿在家里歇着,减少户外活动
食
不仅做冷饮,更要市场化
到了夏天,从养生保健的角度来说,要讲究清淡,少鱼肉、忌辛辣,古人过夏天时特别强调这些。除了正常的饮食控制外,古人夏天对冷饮也格外感兴趣。
最早冰制冷饮起源于中国,那时帝王们为了消暑,让奴隶们在冬天把冰取来,贮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拿出来享用。大约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从此人们可以在夏天*了。
在先秦时代,中国古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倪方六举例,《周礼》有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冰正”,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工人开始采天然冰块,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