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2: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03:32
3.7.1.1 概况
丹江口库周低山丘陵强度、水土流失区仅指丹江口库周河南片,涉及南阳市淅川县的老城镇、香花镇、厚坡镇、九重镇、盛湾镇、金河镇、仓房镇、上集镇、马蹬镇、大石桥乡、滔河乡以及南阳市内乡县桃溪镇12个乡镇。本区涉及有11个乡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内乡县桃溪镇的自然条件与淅川县基本一致。由于本区大部分地区位于淅川县,所以首先分析淅川县的自然条件。
该区位于秦岭山系东南余脉的延伸地段。境内北、西、南三面环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部丹江水库区为构造盆地地貌。县境地貌类型,可以分为山地(大部分属于侵蚀剥蚀低山、残丘)、丘陵(主要为洪积垄岗)、河川平地(包括河谷阶地、河漫滩地和开阔盆地型的冲积平原)。淅川县气候属北*带*性季风半湿润气候。淅川县多年年平均降水量817.3mm。
淅川县河流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由于河道比降较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总蕴藏量6.20×104kW。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电力工业和农业灌溉,同时也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基础。黄棕壤是本县的优势土壤类型。适生的植物种类繁多,常见有栋类、马尾松、侧柏、杉木、棕桐、枇杷、杨、柳、榆、槐、椿等。
3.7.1.2 研究区水土流失危害
该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部分地区存在着塌陷、滑坡和崩塌等重力侵蚀。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分布面广,分布量大的坡耕地、轮歇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上,它们也是库区泥沙的主要来源。严重的水土流失,除了造成土地退化严重、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还会形成农业非点源污染,造成水库淤积、损失库容等,给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本区的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由于耕地中存在大量的坡耕地和轮歇地,一遇到大暴雨,其表层土壤和有机质很快流失,土层变薄,质地变粗,肥力下降。许多耕地在不断被侵蚀之后,成为裸岩,丧失了农业利用价值。土层因流失变薄、变粗,抗灾能力降低;乱砍滥伐,乱垦乱种,使林草面积不断减小,结果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洪旱灾害加剧,灾害程度加重,人民生活贫困。
河流泥沙和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逐步增加,对水库的运行和效益的发挥构成了威胁。由于土壤侵蚀的加剧,导致大量的泥沙下移,虽有部分泥沙、砾石淤积在中、小支流的河道和水库之中,但被输送进入干流的悬移质泥沙含量仍呈增长趋势。
河床抬高,水利工程加速失效。严重的土壤侵蚀使大量的泥沙下移,由于侵蚀物质颗粒粗、质量大,搬运距离短,能被水流远程输送的细粒泥沙较少,大量的泥石主要淤积在中、小支流的河道、水利工程之中,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3.7.1.3 水土流失成因
对于本区来说,自然条件相对来说较为稳定,对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较小,而区域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变化和区域综合治理等对土壤侵蚀变化则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因素主要与地貌、土壤、植被、岩性、降雨等有关。丹江口库区地质构造复杂,皱褶强烈,层间错动多,岩体风化较深;地貌特征以中山、低山和丘陵为主,一般高程在100~2000 m,地形特点是高差大、坡度陡、切割深;植被少,土层薄且松懈,对降雨的冲击抵抗力较弱;土壤以山地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以汉江为界,江南多为黄棕壤,江北多为石灰土,广泛分布于浅山丘陵区的石灰岩、变质片岩,抗侵蚀能力差,风化严重,对降雨冲击的抵抗力弱,经雨水冲刷后极易形成水土流失。加之常年降水量850~950mm,且降雨集中、多暴雨、强度大、历时短,入渗有限,容易冲刷侵蚀地表,库周支流属山区型河道,坡度大,地下水资源量甚微,水资源总量以地表径流为主,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库区周边地区以浅山丘陵地为主,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复杂,坡度陡,植被多以中幼林、中龄林和低效林为主,植被覆盖较差,枝叶截留及根系固土保水能力减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土地利用既与自然条件相关,又深受人类活动影响。该区水土流失的形成,除了以上自然因素外,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则主宰了水土流失的强度、速度及规模,成为形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丹江口库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荷重,生态环境脆弱。
总的来说,其水土流失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人口增长与土壤侵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迫于粮食需求的压力,群众向荒山植被要粮,燃料、用材等需求量也不断递增,超越当地生产发展水平,加重了土地承载力,导致人为破坏生态植被,致使区域土壤侵蚀加剧。
(2)土地利用影响
受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环境效应十分显著。土地利用改变了原有地表植被类型及其覆盖度和微地形,从而影响土壤侵蚀的动力和抗侵蚀阻力系统,在区域土壤侵蚀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陈松林,2000)。2000年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后,库区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陡坡种地的情况,特别是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和交通欠发达没有其他经济收入来源的区域,极其容易造成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的发生,为库区水质埋下了隐患。
尤其是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将进一步淹没大量耕园地,大量移民后靠上山,耕地资源矛盾突出,使环境容量进一步紧张,加剧了该地区的生态恶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是本区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水利工程、矿业开发、劈山修路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加之交通、矿产、水电等部门在开矿、采石、取土、挖沙等基建作业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采挖、弃渣、破坏植被,使部分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化,加剧了水土流失。特别是乱开矿采石及基建活动等。库周边采石场众多,碎石废渣全部堆积沟道河畔现象普遍,增加了入库泥沙,造成河道淤积。
工程建设使森林面积锐减。丹江口水库在兴建过程中,库区各县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为工程提供了大批建筑木材,使库区内的森林植被受到了较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大量荒山荒坡和稀疏残林的出现。库周大量荒山荒坡和稀疏残林的出现,无疑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发生,使被侵蚀的泥沙直接输移到丹江口水库,给水利工程造成了不利影响。另外,森林植被减少的一个原因是资源未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木材的采伐量大于林木的生长量,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严重,使林地面积逐年减少,密林变成了疏林,成林变成了幼林,甚至荒山,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在全库区范围内,现有稀疏林地、荒山荒坡这两种地类成了库区泥沙的主要来源地类。
(3)库区移民
库区移民过程中缺乏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垦殖与保护。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规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淅川县城迁移重建,同时还有一批工矿的搬迁和道路的恢复重建。兴建工程的当初,未作充分的论证,没有把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土保持结合起来,在库区安置农村移民过程中开垦了大量的坡耕地,而未注重基本农田建设,只是一味地开垦,结果坡耕地越来越多,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城镇工矿的搬迁和道路的恢复重建,是移民过程中又一个产生水土流失的因素。城镇工矿和道路等基建项目,开挖的土石方量浩大,使原有地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而在施工过程中又没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造成了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3.7.1.4 水土流失特点
量大面广:从丹江口水库周边到汉江、丹江源头,从干流两岸到左右支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即使总体植被条件较好的地区,在其人口密集的川道两侧,同样存在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蚀、面蚀为主:水源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且主要为面蚀,局部地区存在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侵蚀。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残林地,其中坡耕地流失最为严重。
季节性强:水源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雨季,降雨强度越大,土壤侵蚀强度也越大,7、8、9三个月的水土流失量占全年的70%左右。在遭遇*雨,特别是在前期干旱持续较长时间的情况下,不仅会出现大量滑坡、崩塌灾害,而且在一些地区易造成突发性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
入库泥沙量小:地面组成物质较粗,推移质比重较大,另外,汉江上游干支流兴修了许多水库,经过层层拦截,最后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量较小。据1960~1990年观测资料,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沙量为8310万t/a。1989年安康水库建成后,从汉江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量年均只有920万t,这使得库周水土流失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掩盖了规划区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潜在危害大:由于山高坡陡,土质疏松,土层薄,成土时间长,表土一旦流失,母质裸露,极易形成光石板,完全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地表植被和土壤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地表植被可以保护土壤免遭暴雨径流冲刷,固土清源,但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地方的植被遭到破坏,特别是为了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开发建设项目对植被的破坏更是不可避免,使本身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3.7.1.5 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和目标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丹江口库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先后经历了小流域试点、重点防治阶段,目前,已进入预防保护、监督管理和综合治理全面开展的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工程,特别是1994年开始,在丹江口水库周边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峡、淅川、郧西、郧县、丹江口5县(市)开展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自2003年开始,国家启动实施了丹江口库区水源保护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淅川县被列为水保重点治理县。至2008年,淅川县治理区内先后完成坡改梯治理1800多hm2,发展经济林果2860hm2,兴建各类水保林1.2万hm2,修建各类蓄水工程40多座。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在搞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等人工治理的同时,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措施,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
虽然多年有效的治理使丹江口库区土壤侵蚀呈下降趋势,但该区泥沙、水流直接入库,在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仍十分重要。应继续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管护,一定要把预防监督工作放在首位;应以坡面整治、疏溪固堤、整治塘堰为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同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大力改造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坡耕地是在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人口增长,迫于粮食生产的压力状况下产生的,它已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要保证其他各项措施的落实,首先要改造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坡改梯也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强农业后劲,实现土壤改良和防治水土流失的最有效方法。除此之外,对缓坡耕地采取保土耕作措施,简便易行,见效快,对于防治水土流失也具有重要意义。适合于本区的保土耕作措施主要有等高耕作、带状间作、沟垦种植、增加覆盖等几种。
除了改造坡耕地,营造水土保持林草,从根本上防治土壤侵蚀外,配套完整的坡面与沟道工程防护体系,对于蓄水、保土、拦沙、淤地以及控制沟道下切、侧蚀、溯源侵蚀和重力侵蚀等是十分必要的。水保工程虽然不能根治水土流失,但在蓄水拦沙方面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减少入库泥沙非常有效。
用*调动群众治理的积极性。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牵涉到千家万户,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主要由群众投劳来完成。因此,调动群众的防治积极性至关重要。国家除了在资金上给予适当扶持外,各地还要制定优惠*,实行谁治理,谁受益。开展大干大支持,奖励多劳多得,允许治理成果有偿转让和长期使用,以此焕发群众治理的热情。这样,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口环境容量的水土保持事业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此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前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