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庄子提出的修养方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59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12:28

“心斋”的修养方法和境界
有关“心斋”的修养方法和境界,庄子是这么说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修养方法,在“一志”的原则下,其步骤为: “耳止”“心止”“气道”“集虚”等*之功,亦即聚精会神,而后官能活动渐由“心”的作用来取代,接着心的作用又由清虚之“气”来引导。“唯道集虚”,“道”只能集于清虚之气中,也就是说道集于清虚之气所弥漫的心境中。这清虚而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心斋”的关键在于精神专一,透过静定功夫,引导清虚之气会聚于空明灵觉之心。后人将庄子传“道”的“心斋”方法应用到气功的锻炼上。
从哲学观点来看“心斋”这段话,道、气、心三个重要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值得探讨。而“唯道集虚”这个命题,不仅隐含着“道”具象化为“气”,并且在老庄文献中首次出现道心合一的思想观念。同时我们从“心斋”这段话中,很容易联想到战国时代南北道家诸多观点的相通之处。
“心斋”修养方法,最紧要的是心神专注,其进程只简要地这么提示:“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些乍读起来有些玄虚,其实它们是可以被经验或体验到的,那就是从耳目官能的感知作用,到心的统辖功能,而后到气的运行,循序而进,层层提升。以此,所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乃是由“耳”的感官知觉提升到更具主宰地位的“心”来领会;接着说“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则是进一步由个体生命最具主导功能的“心”提升到作为万物生命根源的“气”来引导。
在庄子观念中,气是宇宙万物的生命力,宇宙间各类生命都是“气”的流转与寓形。庄子言“气”,从不同的语境来看,在哲学范畴中可以概分为两类,一般多以气为构成万有生命的始基元素,但有时则又将始基元素的气提升为精神气质、精神状态乃至精神境界。
“听之以气”之后,庄子归结地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的“气”,即是指空明的心境或清虚的精神境界。所谓“虚而待物”,即是说空明之心乃能涵容万物,有如苏东坡所说:“空故纳万境”。而“唯道集虚”,正是说“道”会集于空明灵觉的心境。
庄子有关“心斋”的学说,一共只有46个字,而其中蕴含着的意趣和哲理却一直为后人所引申,而庄子的突出心神作用及其气论,对后代文艺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代学人中,徐复观先生对以“心斋”为核心的庄子心学所作出的评价,最引人关注。他认为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而且历史上的大艺术家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地都是庄子、玄学的境界。下面再对庄子“心斋”有关的心(“神”)、气、道等概念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作几点解说。
在古典哲学中,形、神、气三者并提而论,首出于此。这三者关系, 《淮南子·原道训》说得较分明:“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也。”
在形、心对举中,庄子在心“内”形“外”、心主形从的思维中,为了肯定心神的作用,常突出“神”的概念,如谓“神遇”“神行”“神动”。“精神”也是庄子所首创的概念,如谓“精神四达并流”“澡雪而精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美学、艺术上著名的传神说、神韵说,莫不渊源于庄子神贵于形或以神统形的思想。
在绘画美学上,由顾恺之的“传神”到谢赫的“气韵生动”这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也与庄学精神有所联系。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论:“气韵观念之出现,系以庄学为背景。庄学的清、虚、玄、远,实系‘韵’的性格,‘韵’的内容;中国画的主流,始终是在庄学精神中发展。”
在文学理论上,从曹丕的文气说(“文以气为主”)到陆机的《文赋》,把庄子的悟道心境引入文学理论,用来说明创作构思开始时必具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况与‘心斋’在排除任何杂念的干扰,归于虚静上是相同的。”
《人间世》说到“心斋”之后,还有一段论说的文字,意谓“心斋”能使心灵通过修养工夫达到“虚室生白”那种空明的境界。这空明的觉心能使“耳目内通”,能感化万物。这段话是这么说的:“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这段话另有一番意趣,所谓观照那空明心境的“瞻阕”、所谓福善之事止于凝静之心的“止止”、所谓耳目感官通向心灵深处的“耳目内通”,都是“内视”的提法。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 “内视”之说首出于此。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所谓“寂然凝虑”,可说如“心斋”之内视;而“视通万里”,则如坐忘之“同于大通”。

“坐忘”,个体生命通向宇宙生命
“心斋”的工夫,开辟自我的内在精神领域;“坐忘”的工夫,则由个我走向宇宙的大我。有关“坐忘”的修养方法及其意境,在《大宗师》中又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寓言来表述的,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像是《大宗师》 “坐忘”的前奏。子綦最后达到忘我之境——所谓“吾丧我”的“吾”,犹如“坐忘”所达到的“大通”境界;而“丧我”,则犹如“坐忘”中超越形躯与心智(离形去知)的步骤。而《逍遥游》中的“无功”“无名”“无己”,其超越身外的功名(无功、无名),一如“丧我”,亦如“忘礼乐”“忘仁义”,其无我境界的至人(至人无己),亦正是达到“同于大通”、臻于“天地与我并生”的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
“坐忘”提示人的精神通往无限广大的生命境界。如何达到“大通”的道境,这里指出了三个主要的进程:首先是心境上求超越外在的规范(忘礼乐),其次求超越内在的规范(忘仁义),再则求破除身心内外的束缚(离形去知)。可见“坐忘”的修养方法,要在超功利、超道德,超越自己的耳目心意的束缚,而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境界。
“坐忘”中最基本的范畴“忘”以及“同于大通”“化则无常”等命题,为理解“坐忘”说的关键语词。此外,一如“心斋”说中的“虚”“静”,亦为修养工夫中不可或缺的观念。下面分几个方面进一步解说“坐忘”说的涵义。
“坐忘”中的虚静工夫
“坐忘”是通过“静”定的工夫渐次净化心灵,使之达于如“心斋”之“虚”境。“坐忘”的“虚”“静”,源于老子的“致虚”“守静”。老子言“虚”,自道体与天地之状,以至主体心境,如谓:“道体是虚状的,而作用却不穷尽。” 并谓天地之间,犹如风箱,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要人破除成见,使心胸开阔,晓喻人们要虚怀若谷。
庄子则更在主体心境上推进“虚”的意涵,在《齐物论》中他生动地以大地“众窍为虚”而形成万窍怒呺的景象,来形容在思想自由的时代环境中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人间世》中,庄子又从身心的修养工夫(心斋),提出“唯道集虚”“虚室生白”等描述精神境界的重要命题。
庄子学派还将“虚”与动静观念连结起来,如《天道》云:“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庄子言“虚”有涤除贪欲与成见的意涵,但更重要的是强调主体心境的灵动涵容的积极作用。庄子用“天府”“灵府”来形容“虚”心,前者形容心灵涵量广大,后者形容心灵生机蓬勃。《庄子》内篇言“虚”不言“静”,但“坐忘”之坐姿已含静定工夫。犹如《大宗师》另一词语:“撄宁”——在万物纷繁变化的烦扰中保持内心的安宁。

“忘”境,安适足意的心境
“坐忘”说中, “忘”字为庄学之特殊用语,主要出现在《大宗师》《达生》及《外物》等篇。除“坐忘”外,各篇还出现诸多流传千古的成语,如:相忘于江湖、相忘以生、两忘而化其道、忘适之适 、得鱼忘荃、得兔忘蹄、得意忘言等等。李白诗中所描绘的“陶然共忘机”,正是庄子笔下达于安适足意、自由无碍的心境。
作为庄子特殊用语的“忘”,即是安适而不执滞的心境之写照,如《达生》所谓“心之适也”。由于“忘”在庄子心学中具有特殊意义,因而我们除了从《庄子》中有关议题整体把握它的用意,更要从《大宗师》等内篇的脉络意义来理解“坐忘”的意涵。
“忘”的意境,在《庄子》中首次出现于《齐物论》:“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我们首先要从这句话的语境意义来理解,理解它的语境意义之后,会发现《齐物论》所说的“忘年忘义”而“振于无竟”,和《大宗师》坐忘中的“忘礼乐”“忘仁义”而“同于大通”是相通的。
《齐物论》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的语境意义大致是这样的:“成心”所导致的是非然否之辨,既然得不出定论,还不如顺任事物的本然情状,遵循着事物的变化(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如此精神不至于为劳神累心的争辩所困蔽。在这一语义脉络下, 《齐物论》提到“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意思是说:心神若能从主观争辩的观念囚笼中超拔出来,忘却是非对待,遨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就能把自己寄寓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此处所谓“振于无竟”“寓诸无竟”,与《大宗师》坐忘所达到的“同于大通”之境,正相对应。“大通”就是大道,道的境界也就是自由的境界。
《庄子》论“忘”最多的一篇是《大宗师》,全篇共16见。《大宗师》以“忘”来描绘人生达于安适自在的精神境界,开启了外杂篇,如《达生》《外物》)对“忘”的意境之阐述。这里举《大宗师》最为人所道的一则论述,以使我们较全面地理解“坐忘”说中的意境: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两忘而化其道,如今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在这段论说中,庄子起笔就呈现一个自然灾变的景象:泉水干涸,池塘枯竭,鱼儿一起困处在陆地上,相互嘘吸湿气,相互吐出唾沫。庄子借鱼来描绘人间的困境以及困境中相互救助的情景。然而“相濡以沫”之处困,毕竟还不如彼此“相忘于江湖”,人间的道理和自然界的法则毕竟是相通的。所以说与其是非相争、互不相让,倒不如用大道来化除彼此的争执对立——“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于此,鱼在自然界的三种情境,即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正反映着人间世的几种现象和意境:一是所谓“誉尧而非桀”,亦即《秋水》所说:“自贵而相贱”“自然而相非”;二是在对立争执中,订定仁义礼法以相互规范,这一层次好比鱼“相处于陆”,如《大宗师》中所说:“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这一层次好比鱼“相濡以沫”;三是“两忘而化其道”,有如鱼儿“相忘于江湖”。
由是观之, “坐忘”中的颜回曰“忘礼乐”“忘仁义”,其所“忘”正如同《骈拇》所说:“屈折礼乐,呴俞仁义……此失其常然。”所谓“失其常然”,就像鱼失水而处“相濡以沫”之境。
从《大宗师》乃至《庄子》的整体来看,作为庄子心学中的特殊语词, “忘”并不只是否定意义,它兼有正反两面的意涵,其逆向作用在于破除束缚,摆脱困境;其正向作用在于使精神超越和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两忘而化其道”,物我两忘而融合在道的境界中,这也正是“坐忘”工夫而达于“同于大通”的最高境界。而“忘”与“化”,也正是心灵活动达到“大通”之境的重要通道;“忘”为与外界融合而无心, “化”则参与大化流行而安于变化。“坐忘”章最后说道:物我一体没有偏私,参与大化流行就不偏执, “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这正是“大通”境界的写照。
要之, “心斋”着重写心境之“虚”, “坐忘”则写心境之“通”。“心斋”使耳目“内通”,开阔人的内在精神,陶冶人的内在本质;“坐忘”则挥发着人的丰富想象力,游心于无穷之境。诚如前引刘勰《文心雕龙》所云:“寂然凝虑,私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心斋”之“寂然凝虑”与“坐忘”之“视通万里”,使庄子心学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心灵境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12:28

心斋与坐忘
“心斋” 和“坐忘” 是精神进入道境的两种修养方法,特别受到庄子研究者的关注。“心斋”的修养工夫着重心境向内收——由耳而心,由心而气,层层内敛。所谓“徇耳目内通”,即使耳目作用向“内通”,达到收视返听于内的效果。而“坐忘”的修养工夫则使心境向外放——由忘仁义、忘礼乐而超越形体的拘限、智巧的束缚,层层外放,通向大道的境界。两种修养方法之内收与外放虽异,但由工夫通向道境、由“为学”通向“为道”的进程则有相通之处。
“心斋”和“坐忘”论题的提出,由于文义奇特,不仅令人费解,也很容易给读者带来虚无化或神秘主义的误解,因而有必要分别进行解说。
“心斋”的修养方法和境界
有关“心斋”的修养方法和境界,庄子是这么说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修养方法,在“一志”的原则下,其步骤为: “耳止”“心止”“气道”“集虚”等*之功,亦即聚精会神,而后官能活动渐由“心”的作用来取代,接着心的作用又由清虚之“气”来引导。“唯道集虚”,“道”只能集于清虚之气中,也就是说道集于清虚之气所弥漫的心境中。这清虚而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心斋”的关键在于精神专一,透过静定功夫,引导清虚之气会聚于空明灵觉之心。后人将庄子传“道”的“心斋”方法应用到气功的锻炼上。
从哲学观点来看“心斋”这段话,道、气、心三个重要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值得探讨。而“唯道集虚”这个命题,不仅隐含着“道”具象化为“气”,并且在老庄文献中首次出现道心合一的思想观念。同时我们从“心斋”这段话中,很容易联想到战国时代南北道家诸多观点的相通之处。
“心斋”修养方法,最紧要的是心神专注,其进程只简要地这么提示:“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些乍读起来有些玄虚,其实它们是可以被经验或体验到的,那就是从耳目官能的感知作用,到心的统辖功能,而后到气的运行,循序而进,层层提升。以此,所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乃是由“耳”的感官知觉提升到更具主宰地位的“心”来领会;接着说“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则是进一步由个体生命最具主导功能的“心”提升到作为万物生命根源的“气”来引导。
在庄子观念中,气是宇宙万物的生命力,宇宙间各类生命都是“气”的流转与寓形。庄子言“气”,从不同的语境来看,在哲学范畴中可以概分为两类,一般多以气为构成万有生命的始基元素,但有时则又将始基元素的气提升为精神气质、精神状态乃至精神境界。
“听之以气”之后,庄子归结地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的“气”,即是指空明的心境或清虚的精神境界。所谓“虚而待物”,即是说空明之心乃能涵容万物,有如苏东坡所说:“空故纳万境”。而“唯道集虚”,正是说“道”会集于空明灵觉的心境。
庄子有关“心斋”的学说,一共只有46个字,而其中蕴含着的意趣和哲理却一直为后人所引申,而庄子的突出心神作用及其气论,对后代文艺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代学人中,徐复观先生对以“心斋”为核心的庄子心学所作出的评价,最引人关注。他认为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而且历史上的大艺术家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地都是庄子、玄学的境界。下面再对庄子“心斋”有关的心(“神”)、气、道等概念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作几点解说。
在古典哲学中,形、神、气三者并提而论,首出于此。这三者关系, 《淮南子·原道训》说得较分明:“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也。”
在形、心对举中,庄子在心“内”形“外”、心主形从的思维中,为了肯定心神的作用,常突出“神”的概念,如谓“神遇”“神行”“神动”。“精神”也是庄子所首创的概念,如谓“精神四达并流”“澡雪而精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美学、艺术上著名的传神说、神韵说,莫不渊源于庄子神贵于形或以神统形的思想。
在绘画美学上,由顾恺之的“传神”到谢赫的“气韵生动”这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也与庄学精神有所联系。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论:“气韵观念之出现,系以庄学为背景。庄学的清、虚、玄、远,实系‘韵’的性格,‘韵’的内容;中国画的主流,始终是在庄学精神中发展。”
在文学理论上,从曹丕的文气说(“文以气为主”)到陆机的《文赋》,把庄子的悟道心境引入文学理论,用来说明创作构思开始时必具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况与‘心斋’在排除任何杂念的干扰,归于虚静上是相同的。”
《人间世》说到“心斋”之后,还有一段论说的文字,意谓“心斋”能使心灵通过修养工夫达到“虚室生白”那种空明的境界。这空明的觉心能使“耳目内通”,能感化万物。这段话是这么说的:“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这段话另有一番意趣,所谓观照那空明心境的“瞻阕”、所谓福善之事止于凝静之心的“止止”、所谓耳目感官通向心灵深处的“耳目内通”,都是“内视”的提法。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 “内视”之说首出于此。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所谓“寂然凝虑”,可说如“心斋”之内视;而“视通万里”,则如坐忘之“同于大通”。

“坐忘”,个体生命通向宇宙生命
“心斋”的工夫,开辟自我的内在精神领域;“坐忘”的工夫,则由个我走向宇宙的大我。有关“坐忘”的修养方法及其意境,在《大宗师》中又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寓言来表述的,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像是《大宗师》 “坐忘”的前奏。子綦最后达到忘我之境——所谓“吾丧我”的“吾”,犹如“坐忘”所达到的“大通”境界;而“丧我”,则犹如“坐忘”中超越形躯与心智(离形去知)的步骤。而《逍遥游》中的“无功”“无名”“无己”,其超越身外的功名(无功、无名),一如“丧我”,亦如“忘礼乐”“忘仁义”,其无我境界的至人(至人无己),亦正是达到“同于大通”、臻于“天地与我并生”的天人合一之最高境界。
“坐忘”提示人的精神通往无限广大的生命境界。如何达到“大通”的道境,这里指出了三个主要的进程:首先是心境上求超越外在的规范(忘礼乐),其次求超越内在的规范(忘仁义),再则求破除身心内外的束缚(离形去知)。可见“坐忘”的修养方法,要在超功利、超道德,超越自己的耳目心意的束缚,而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境界。
“坐忘”中最基本的范畴“忘”以及“同于大通”“化则无常”等命题,为理解“坐忘”说的关键语词。此外,一如“心斋”说中的“虚”“静”,亦为修养工夫中不可或缺的观念。下面分几个方面进一步解说“坐忘”说的涵义。
“坐忘”中的虚静工夫
“坐忘”是通过“静”定的工夫渐次净化心灵,使之达于如“心斋”之“虚”境。“坐忘”的“虚”“静”,源于老子的“致虚”“守静”。老子言“虚”,自道体与天地之状,以至主体心境,如谓:“道体是虚状的,而作用却不穷尽。” 并谓天地之间,犹如风箱,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要人破除成见,使心胸开阔,晓喻人们要虚怀若谷。
庄子则更在主体心境上推进“虚”的意涵,在《齐物论》中他生动地以大地“众窍为虚”而形成万窍怒呺的景象,来形容在思想自由的时代环境中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在《人间世》中,庄子又从身心的修养工夫(心斋),提出“唯道集虚”“虚室生白”等描述精神境界的重要命题。
庄子学派还将“虚”与动静观念连结起来,如《天道》云:“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庄子言“虚”有涤除贪欲与成见的意涵,但更重要的是强调主体心境的灵动涵容的积极作用。庄子用“天府”“灵府”来形容“虚”心,前者形容心灵涵量广大,后者形容心灵生机蓬勃。《庄子》内篇言“虚”不言“静”,但“坐忘”之坐姿已含静定工夫。犹如《大宗师》另一词语:“撄宁”——在万物纷繁变化的烦扰中保持内心的安宁。

“忘”境,安适足意的心境
“坐忘”说中, “忘”字为庄学之特殊用语,主要出现在《大宗师》《达生》及《外物》等篇。除“坐忘”外,各篇还出现诸多流传千古的成语,如:相忘于江湖、相忘以生、两忘而化其道、忘适之适 、得鱼忘荃、得兔忘蹄、得意忘言等等。李白诗中所描绘的“陶然共忘机”,正是庄子笔下达于安适足意、自由无碍的心境。
作为庄子特殊用语的“忘”,即是安适而不执滞的心境之写照,如《达生》所谓“心之适也”。由于“忘”在庄子心学中具有特殊意义,因而我们除了从《庄子》中有关议题整体把握它的用意,更要从《大宗师》等内篇的脉络意义来理解“坐忘”的意涵。
“忘”的意境,在《庄子》中首次出现于《齐物论》:“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我们首先要从这句话的语境意义来理解,理解它的语境意义之后,会发现《齐物论》所说的“忘年忘义”而“振于无竟”,和《大宗师》坐忘中的“忘礼乐”“忘仁义”而“同于大通”是相通的。
《齐物论》 “忘年忘义,振于无竟”的语境意义大致是这样的:“成心”所导致的是非然否之辨,既然得不出定论,还不如顺任事物的本然情状,遵循着事物的变化(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如此精神不至于为劳神累心的争辩所困蔽。在这一语义脉络下, 《齐物论》提到“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意思是说:心神若能从主观争辩的观念囚笼中超拔出来,忘却是非对待,遨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就能把自己寄寓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此处所谓“振于无竟”“寓诸无竟”,与《大宗师》坐忘所达到的“同于大通”之境,正相对应。“大通”就是大道,道的境界也就是自由的境界。
《庄子》论“忘”最多的一篇是《大宗师》,全篇共16见。《大宗师》以“忘”来描绘人生达于安适自在的精神境界,开启了外杂篇,如《达生》《外物》)对“忘”的意境之阐述。这里举《大宗师》最为人所道的一则论述,以使我们较全面地理解“坐忘”说中的意境: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两忘而化其道,如今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在这段论说中,庄子起笔就呈现一个自然灾变的景象:泉水干涸,池塘枯竭,鱼儿一起困处在陆地上,相互嘘吸湿气,相互吐出唾沫。庄子借鱼来描绘人间的困境以及困境中相互救助的情景。然而“相濡以沫”之处困,毕竟还不如彼此“相忘于江湖”,人间的道理和自然界的法则毕竟是相通的。所以说与其是非相争、互不相让,倒不如用大道来化除彼此的争执对立——“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于此,鱼在自然界的三种情境,即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正反映着人间世的几种现象和意境:一是所谓“誉尧而非桀”,亦即《秋水》所说:“自贵而相贱”“自然而相非”;二是在对立争执中,订定仁义礼法以相互规范,这一层次好比鱼“相处于陆”,如《大宗师》中所说:“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这一层次好比鱼“相濡以沫”;三是“两忘而化其道”,有如鱼儿“相忘于江湖”。
由是观之, “坐忘”中的颜回曰“忘礼乐”“忘仁义”,其所“忘”正如同《骈拇》所说:“屈折礼乐,呴俞仁义……此失其常然。”所谓“失其常然”,就像鱼失水而处“相濡以沫”之境。
从《大宗师》乃至《庄子》的整体来看,作为庄子心学中的特殊语词, “忘”并不只是否定意义,它兼有正反两面的意涵,其逆向作用在于破除束缚,摆脱困境;其正向作用在于使精神超越和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两忘而化其道”,物我两忘而融合在道的境界中,这也正是“坐忘”工夫而达于“同于大通”的最高境界。而“忘”与“化”,也正是心灵活动达到“大通”之境的重要通道;“忘”为与外界融合而无心, “化”则参与大化流行而安于变化。“坐忘”章最后说道:物我一体没有偏私,参与大化流行就不偏执, “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这正是“大通”境界的写照。
要之, “心斋”着重写心境之“虚”, “坐忘”则写心境之“通”。“心斋”使耳目“内通”,开阔人的内在精神,陶冶人的内在本质;“坐忘”则挥发着人的丰富想象力,游心于无穷之境。诚如前引刘勰《文心雕龙》所云:“寂然凝虑,私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心斋”之“寂然凝虑”与“坐忘”之“视通万里”,使庄子心学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心灵境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12:29

心斋” 和“坐忘” 是精神进入道境的两种修养方法,特别受到庄子研究者的关注。“心斋”的修养工夫着重心境向内收——由耳而心,由心而气,层层内敛。所谓“徇耳目内通”,即使耳目作用向“内通”,达到收视返听于内的效果。而“坐忘”的修养工夫则使心境向外放——由忘仁义、忘礼乐而超越形体的拘限、智巧的束缚,层层外放,通向大道的境界。两种修养方法之内收与外放虽异,但由工夫通向道境、由“为学”通向“为道”的进程则有相通之处。
“心斋”和“坐忘”论题的提出,由于文义奇特,不仅令人费解,也很容易给读者带来虚无化或神秘主义的误解,因而有必要分别进行解说。
“心斋”的修养方法和境界
有关“心斋”的修养方法和境界,庄子是这么说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心斋”修养方法,在“一志”的原则下,其步骤为: “耳止”“心止”“气道”“集虚”等*之功,亦即聚精会神,而后官能活动渐由“心”的作用来取代,接着心的作用又由清虚之“气”来引导。“唯道集虚”,“道”只能集于清虚之气中,也就是说道集于清虚之气所弥漫的心境中。这清虚而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心斋”的关键在于精神专一,透过静定功夫,引导清虚之气会聚于空明灵觉之心。后人将庄子传“道”的“心斋”方法应用到气功的锻炼上。
从哲学观点来看“心斋”这段话,道、气、心三个重要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值得探讨。而“唯道集虚”这个命题,不仅隐含着“道”具象化为“气”,并且在老庄文献中首次出现道心合一的思想观念。同时我们从“心斋”这段话中,很容易联想到战国时代南北道家诸多观点的相通之处。
“心斋”修养方法,最紧要的是心神专注,其进程只简要地这么提示:“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些乍读起来有些玄虚,其实它们是可以被经验或体验到的,那就是从耳目官能的感知作用,到心的统辖功能,而后到气的运行,循序而进,层层提升。以此,所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乃是由“耳”的感官知觉提升到更具主宰地位的“心”来领会;接着说“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则是进一步由个体生命最具主导功能的“心”提升到作为万物生命根源的“气”来引导。
在庄子观念中,气是宇宙万物的生命力,宇宙间各类生命都是“气”的流转与寓形。庄子言“气”,从不同的语境来看,在哲学范畴中可以概分为两类,一般多以气为构成万有生命的始基元素,但有时则又将始基元素的气提升为精神气质、精神状态乃至精神境界。
“听之以气”之后,庄子归结地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的“气”,即是指空明的心境或清虚的精神境界。所谓“虚而待物”,即是说空明之心乃能涵容万物,有如苏东坡所说:“空故纳万境”。而“唯道集虚”,正是说“道”会集于空明灵觉的心境。
庄子有关“心斋”的学说,一共只有46个字,而其中蕴含着的意趣和哲理却一直为后人所引申,而庄子的突出心神作用及其气论,对后代文艺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代学人中,徐复观先生对以“心斋”为核心的庄子心学所作出的评价,最引人关注。他认为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而且历史上的大艺术家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地都是庄子、玄学的境界。下面再对庄子“心斋”有关的心(“神”)、气、道等概念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作几点解说。
在古典哲学中,形、神、气三者并提而论,首出于此。这三者关系, 《淮南子·原道训》说得较分明:“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也。”
在形、心对举中,庄子在心“内”形“外”、心主形从的思维中,为了肯定心神的作用,常突出“神”的概念,如谓“神遇”“神行”“神动”。“精神”也是庄子所首创的概念,如谓“精神四达并流”“澡雪而精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美学、艺术上著名的传神说、神韵说,莫不渊源于庄子神贵于形或以神统形的思想。
在绘画美学上,由顾恺之的“传神”到谢赫的“气韵生动”这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也与庄学精神有所联系。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论:“气韵观念之出现,系以庄学为背景。庄学的清、虚、玄、远,实系‘韵’的性格,‘韵’的内容;中国画的主流,始终是在庄学精神中发展。”
在文学理论上,从曹丕的文气说(“文以气为主”)到陆机的《文赋》,把庄子的悟道心境引入文学理论,用来说明创作构思开始时必具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况与‘心斋’在排除任何杂念的干扰,归于虚静上是相同的。”
《人间世》说到“心斋”之后,还有一段论说的文字,意谓“心斋”能使心灵通过修养工夫达到“虚室生白”那种空明的境界。这空明的觉心能使“耳目内通”,能感化万物。这段话是这么说的:“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这段话另有一番意趣,所谓观照那空明心境的“瞻阕”、所谓福善之事止于凝静之心的“止止”、所谓耳目感官通向心灵深处的“耳目内通”,都是“内视”的提法。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 “内视”之说首出于此。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所谓“寂然凝虑”,可说如“心斋”之内视;而“视通万里”,则如坐忘之“同于大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12:29

庄子不但是思想家、哲学家,他对于生命还有着极为精深的理解与修养。今时我们既想获得健康,又想获得身心安和,那么,不妨学习庄子的思想。庄子在《大宗师》篇中有一段专论真人境界的文字,其中甚有深意,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生命有重要意义。

以下就庄子的四层文字逐段说明,详细分析真人的修养与境界,冀能启发我们找到健康,从而提升人生幸福指数。

一、定心安命,与道相通

第一层:“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庄子讲真人能看破世俗的成败得失,首先在心灵状态上与道合真。

一则,真人之安命。既安命,则无所用其智。当不足之时,即听顺之。功虽成,亦不以为夸。顺而受,谦而承,穷通不计。

二则,既安命,则自无得失之情。凡事或失或成,皆委之自然,不以失为悔,不以成为喜。

三则,安危之不撄于心。登高、入水、入火皆无畏惧惧,这是一种在大灾大难中不动心的境界。

二、真人修道,恬然自安

第二层:“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安命的真人其生活状态如何呢? 与众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庄子在对这两者的描写中,阐述了一种本真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亦即真人的修道状态。本节写真人内无所忧、外无所好,因而气机深沉。

一则,真人之无思无虑。真人不谋事、无得失之情,故能“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二则,真人神定则其出入之息深深,皆自踵而上,至于口鼻。而凡俗之人神无所养,则其出入之息止于喉间而已。真人与凡俗之人静躁不同,体于身者自然不同。

三则,凡俗之人,心灵驰竞,言语喘息,唯出咽喉。情躁气促,不能深静,屈折起伏,气不调和,咽喉之中恒如哇碍。喉为心气之所出,既不自然,则其喉不能无梗。

四则,所谓嗜欲,为求知的*、交接的*、树立名声的*以及谋利的*。所谓天机,在这里喻指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然状态。*愈多,则人类生命活动的自然状态便愈受斫丧,此嗜欲深者天机浅之意也。

庄子

三、看破生死,生命自流

第三层:“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拒;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本节讲真人能看破生死以及人生旅途上的生命价值,而在行为状态上与道合真。气机深沉是个体生命的一种本真状态,将这种本真存在的意义更加透发一层,则生死问题也便化解了。

一则,古之真人既不悦生,又不恶死,生不欣,死不拒,一任生命之自然周流。安命者,不仅指安于事之变,而且指安于命之流。生死,命之流也。若欣出则营生,若距入则恶死。

二则,所谓“不忘其所始”者,即不忘自己为它物所化来;所谓“不求其所终”者,即随任生命之流化也。惟有明乎自己由它物所化来,方能坦然随任生命之流化也。

三则,在庄子眼中,整个生命存在的最本真的状态,便是生命之跨物种的周流。人并非优越于其他物种,万类生命皆归于同等。这样一种认识,同《齐物论》庄周化蝶的寓言所显示的将整个世界视为一片大的混沌的流动的意韵有其一致之处。能够一任生命之周流者,就叫做“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这样的人就叫做真人。

以上描述真人对待生死的态度,最终将复归于生命之周流。

四、顺应天地,天人合一

第四层:“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生死问题化解了,便解决了人生的最大焦虑。既然对待生命能够一任其周流,则人就获得了一种深刻意义上的宁静,处世也就不会有滞象。人生的展开就似乎成了一种自然的流转。这一节主要是就真人之相貌、表情寓写其如何处世。

一则,“忘”者,忘好恶嗜欲,忘生死。无得失之心,故无喜忧,连生死亦无动于心,故“其容寂”,其容既寂,额自不蹙。

二则,四时运转无心,人的情感与四时相通者,亦即顺乎自然也。这样,人类的感情节律,便融合在自然季候的节律之中了。

庄子对待生死与对待处世是一致的,生死观是处世论的一个更高的层次,处世论在一定的意义上往往依其生死观而得到规定。

五、我读庄子真人论的启发

庄子通过对真人的描述,以阐述一种安命的处世态度,并且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强调真人的价值,因为真人在乎的已经不是个体的生命,而是生命跨物种的周流。所以,庄子强调,“天与人一也”、“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真人能树立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和生态观,不掠夺大自然,不俄天役物,而是和自然界万物和睦共处。

从庄子的真人境界中,我学会要尊重万类的生命,也要珍爱自己的生,物我一体,人我互存,尊重生命即是珍爱自己。同时,亦启发我们要正视生死。庄子强调,生死为一体,不应“悦生而恶死”,能深刻理解庄子,有助于超脱生死困境。不畏死亡,心即淡泊,自然能缓解对物质、名利等*的追求,达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谈到:“杀生求生,去生越远”。这个观点明显受到了庄子的影响。我自己体会,越是学习中医,越是实践中医,就越是愿意接受素食,越不愿意杀死各种生命。这些年来我越来越深入中医,也越来越能感受到万类生命皆互依互存,尊重生命,也是中医人应有的态度。

若能真正解决生死困惑的问题,有助于我们过上合乎德性的生活,即游心于德的和谐境地,因为心灵的平和才是最佳的生存状态,而过分的追逐身外之物显然是不明智的。

庄子所描述的真人境界,的确令人神往。庄子所描述的真人,超越了物我的界限,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无名”,“无功”,“无己”,“无待”,成为真正的自由人,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境界。能同宇宙沟通,同大自然融为一体,哀乐不能影响其心,所以能活得逍遥怡然。《内经》中亦有上古真人,其境界与庄子的各有特色。从庄子的文字中我体会到,要想身心修养提高,就要学习真人的思想。

庄子强调,只有真人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能够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思想连同形体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实之物,就可以进行绝对自由的精神遨游。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孜孜于名利,汲汲于烦扰,导致身与心皆不健康,这属于庄子所谓的“倒悬之民”。我们之所以要学习中医,学习庄子,根本目的在于找到健康与幸福的钥匙,修养身心,解除身心的枷锁,释放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彻底解脱自我,找到幸福与健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12:30

庄子提出的修养方法:

1对生死之困的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
对人来说,有生一定会有死, 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死生问题是人生哲学的主要问题,它也是庄子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庄子对死生之困的超脱是庄子人生哲学独具特色之处。庄子立足于自然,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体认生死问题。庄子对死生均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在他看来,死生的更替也像昼夜交替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2对物欲之困的超越———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认为,人是不应该被物欲所支配的,被物欲所支配的人,就会"终身物役"。要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就要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无己、无功、无名"。"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思想的重要概念。"无己", 就是不为物所累,或者不役使于物。"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不"以物为事""以天下为事"。另外庄子对"命"、"时"均抱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只有顺应,才能保持精神的自由、自在和心灵的宁静与淡泊。他认为,人性自由而自在,人之性命之情就是虚静恬淡,就是不为物累,不为物役,即"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精神自由。

3对情欲之困的摆脱———超然的心理境界
情与欲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重要范畴, 是关系密切但又各有所指的两个范畴。现代心理学把情看作是情绪、情感,欲则接近于需要、*。道家认为人生的烦恼痛苦等情绪皆由情绪与*引起, 强调无欲,摆脱*。

作为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在其著作中有许多关于情欲及调节的心理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应对情欲问题,进行情与欲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借鉴意义。庄子认为,人的情绪与*是与生俱来的,但这也是人获得精神自由的极大障碍。

对道德之困的超越———本真的人格境界
庄子追求对于"道"的认识和体悟。所谓"道"即世界本原或自然万物的根本规律或至善至美境界。因此,庄子追求"体道"、"悟道"实质上是力图超越现有或表象世界, 认识世界的本质或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也体现着作为主体的人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于自我的不断超越。这种超越精神具有多层意义,而最主要的是对于道德的超越。庄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是"道"丧失以后的产物,不是最完美的道德, 他希望人们跳出以冀名望利为动机的仁义之举, 摒除道德生活中的形式主义和虚伪现象,将体现了"道"之特性的"抱朴守真"作为价值取向,努力超越当时世俗的社会道德。通过主体的不懈努力,以实现道德上的升华,趋近"上善"、"至善"的道德境界。庄子把道、自然看得高于一切,认为万物,包括人都始于道, 都依存于道。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2010 CPA 大马哈鱼子维生素含量 “翔气饶云悲”的出处是哪里 “西顾明月窍”的出处是哪里 “左载王子乔”的出处是哪里 “杯酒慷以慨”的出处是哪里 “纷纷射杀五单于”的出处是哪里 ...的文章 2.根据上题,你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刚降雪后的街道会显得格外寂静,周围环境中的噪音都跑到哪里去了_百度知... ...的街道,马路,降雪后,显得格外寂静,周围环境中的噪声都上哪去了... 如何评价一个人格理论的科学性? 品德,德性,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异同点什么? 必备品格指必备的品德和人格。对吗? 态度和品德的内化的实质,是什么形象到抽象多远 怎么理解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简述品德的内化过程(教育心理学)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世界主要划分为哪三个部分?与此相应的人格结构是哪三个? 人格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抖音上的商品橱窗对淘宝店铺有什么好处吗? 抖音商品橱窗里面代表什么Lvo 抖音的商品橱窗能卖大件商品吗 诺基亚e52来电无铃声怎么调整 法甲联赛是什么? 下载的这种灯是后面来电闪灯的。。我想要有未接电话或者未读消息时的那种提示灯。。。请问怎么办?? 支付宝天天红包赛是自动提交成绩吗 淘宝天天迎红包现金能叠加使用吗 红包最多能用多少个 走5000步在淘宝可以瓜分红包,你知道吗 你好我想问一下 支付宝天天红包赛10元档是不是比1元档分的钱多 是不是名次越靠前奖励越多 梦见领 着女儿在泥路上走 梦到自己抱着邻居家一个小女孩走在泥泞的路上,但是脚上没有一点泥,路上还碰到自己小学老师怎么回事 你怎样理解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传统文化与少年儿童人格培养 职业精神是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心理内化对吗 孟子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强势人格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求真、向善、乐美与完整人格有何内在联系 你好 我毕业论文题目是 关于会计诚信体系的构建 希望能得到一些资料 非常非常感谢 我的qq 852275480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为什么是人格发展 大部分老人的手机都得了“弹窗癌”,该如何彻底删除这些烦人的广告? 努比亚z17nfc功能怎么用 手机中了恶意广告软件怎么去除? 努比亚z17如何用nfc功能。 清除手机内恶意广告 努比亚Z17有没有NFC卡模拟功能,怎么操作才能刷公交卡? 华为手机出现穿山甲广告怎么删除? 努比亚Z17#那个NFC是怎么使的 努比亚z17mini nfc到底怎么用 努比亚Z17#NFC功能怎么用 努比亚z17怎么使用公交卡吧 努比亚z17怎么用nfc 努比亚z17mini nfc怎么操作的最新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