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84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8 15:0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9:15
《细说老子·不出户,知天下》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七章
译文:
不出大门,可以知道天下事理;
不望窗外,可以明白自然规律。
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
因此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见就明白,不必去做就成功。
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理
「不出户,知天下」,意即不出大门,可以知道天下事理。这点在今天不是难事,打开报纸、电视就知道。但在没有报纸、电视的时代,如何不出大门而知道天下事理呢?答案很简单,人与人相处的困难从家庭开始,家庭里的人际关系是最复杂的。以前的大家庭,常见三、四代同堂,如何与众多亲人相处和谐,是一大挑战。
这句话是针对人间而言,因此,若是留意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情况,推到天下去看也是大同小异,因为可以由近观远,不必到外头,就能知道人间应该如何相处。甚至可以说:真正了解自己,就会了解人类,然后知道天下事理。
「不窥牖,见天道」,意即不望窗外,可以明白自然规律。这句话是针对自然界而言。
现代人要如此了解宇宙规律并不容易,因为日常用品大多是科技产品。古时候的人则不然,即使待在屋子里,他们也有一些自然物可供观察,像是用木头做成的桌椅,上面都会有年轮,一看就可以推估原树的年龄与成长过程;从年轮的疏密,看出哪一边是向阳面等等。宇宙的自然规律可以反映在一棵树上面,换句话说,把一棵树研究透彻,可以知道几百年前发生的事,包括曾发生的水灾、旱灾,以及人为的自然污染,只不过没有那么精密的仪器与时间去做长期的研究而已。所以说「一粒细沙看世界」,绝不是诗人的幻想,而是事实。
人的「知」,以内向自省为原则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意即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出」是指向外追逐,走马看花,反而无法领悟。譬如,如果想了解莱茵河,亲眼去看,甚至泛舟河上,花的时间不说,也不见得可以看见全貌,反而不如在家看电视就足够了,电视上还可以从空中、水面、水底做全方位的拍摄与解说。
我要去一个地方之前,一定会先研究它的历史与详细介绍,等全部弄懂了之后再去。这样一来虽然少了惊奇和美感,但是如果没有准备,去了也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已。换句话说,人的「知」以向内自省为前提,若是没有「自知」,其它一切实在是可有可无。
圣人的「三不」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意即因此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见就明白,不必去做就成功。他不用有所作为,就可以让一切自行展现,这才是根本的办法。与其向外追逐,不如向内觉悟自己,需要努力的是对内的修养。
人的生命确实奇妙,即使看得再多,走遍全世界,到最后依旧觉得茫然。这是为什么?因为漂亮的地方太多,但都不是自己的家乡,反而易生怅然之感。如果充分了解自己,就会知道到处都是人类的家乡,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又何必一定要执著于个人生长的地方?
由全章可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里,「天下」是指人间,「天道」是指自然界,一个人能够以静制动,在屋里就可以了解天下,如果深入观察,就可以想象自然界的运作规则。圣人的「不行、不见、不为」,都是正确的方法,足以达成合宜的目的:「知、明、成」。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00bxo.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9:16
LZ好,不出户,知天下;
罗振玉曰:景福本“户”下及下句“牖”下,均有“以”字。
谦之案:柰卷、室町及淮南道应训、文子道原篇、治要、意林引与景福本同。又文子精诚篇、下德篇引“户”下有“以”字,淮南主术训、后汉书张衡传注、文选思齐赋注、韩诗外传三引有“而”字。吕氏春秋君守篇引作“不出于户而知天下”,傅、范本作“不出户,可以知天下”,韩非子喻老作“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又淮南主术训:“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盖即“不出户,知天下”之古义。
不窥■,见天道。
罗振玉曰:景龙本、御注本“牖”作“■”,“牖”之别体。
谦之案:罗卷“窥”作“窥”,缺“牖”字,“见天道”作“知天道”。御注、邢玄、庆阳、磻溪、楼正、河上、顾欢、彭耜、傅奕、高翿均作“窥”,同此石。诸王本、室町本作“窥”。又“牖”下,顾欢、室町本有“以”字,陆希声有“而”字。吕氏春秋君守篇引作“不窥于牖,而知天道”,文子精诚篇作“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傅、范本作“不窥牖,可以知天道”。又尸子处道篇引仲尼曰:“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下其堂而治四方。”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引:“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语亦本此。
毕沅曰:案韩非子作“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说文解字曰:“窥,小视也。”“窥,闪也。”“闪,窥头门中也。”方言:“凡相窃视,南楚谓之窥。”沅以为穴中窃视曰窥,门中窃视曰窥,应用“窥”字。老子楚人,用楚语矣。韩非是。
谦之案:毕说是也。玉篇:“窥,相视也,与窥同。”字林:“窥,倾头门内视也,字亦作○。”任大椿字林考逸引汉孟郁修尧庙碑云“○极道之要妙”云云,据此知“窥”“○”二字通。又“窥”,说文:“小视也,从穴,规声。”与“窥”略同。易观“窥观利女贞”用“窥”,丰“窥其户”用“窥”,此当用“窥”。敦煌本作“窥”,与韩非喻老篇同,当从之。夏竦古文四声韵出“窥”字,引厉山木道德经本作○。
其出弥远,其知弥近。
严可均曰:“弥近”,各本作“弥少”。
谦之案:“弥”,傅本作“○”,“近”乃“少”字之误。“少”,傅、范本作“尟”。范曰:“‘尟’字,韩非、王弼同古本。”又韩非喻老篇、淮南道应训、精神训、吕氏春秋君守篇引“远”下有“者”字。淮南精神训“故曰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注:“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外溢也。”王念孙云:“此十二字是引老子而释之,后人误以为注文,故改入注耳。”又吕氏春秋先己篇云:“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于己身者乎?”论人篇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盖皆老子之变文。君守篇云:“故曰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窥于牖而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则虽不引老子,一见而知其是引老子而释之也。又案傅本作“尟”,说文:“尟,是少也。”朱骏声曰:“贾侍中说字亦作■。易系辞郑本‘故君子之道尟矣’,虞本‘尟不及矣’,经传皆以‘鲜’以‘罕’为之。尔雅释诂:‘鲜,罕也。’‘鲜,寡也。’鲜、罕皆即此尟字。”毕沅曰:“‘尟’,古‘鲜少’字,诸本皆作少。”马叙伦曰:“案此当作‘少’,‘尟’为俗字,少与道为韵。”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谦之案:“不见而名”,韩非喻老及张嗣成本、危大有本均引“名”作“明”。武内义雄曰:“‘名’乃‘明’字之假借。”蒋锡昌曰:“‘名’‘明’古虽通用,然老子作‘明’,不作‘名’。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五十二章‘见小曰明’,皆‘见’‘明’连言,均其证也。此当据张本改。”今案:释名释言语:“名,明也。”“名”与“明”音义通,不必改字。又“不为”,河上本、姚孟俯本作“无为”,以上“不行”“不见”二连语证之,作“不为”是。
【音韵】此章*韵读:户、下韵(鱼部),牖、道韵(幽部)。姚文田、邓廷桢:增、名、成韵。陈柱:牖、道、少韵,名,成韵。高本汉同。奚侗:远、■为韵,行、明、成为韵。盖“少”本作“尟”,“名”本作“明”,“不行而知”句,奚误改为“不知而行”也,“行”实际非韵。顾炎武唐韵正卷九三十五马:“下”古音户,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后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陈第引魏了翁云:“六经凡下皆音户,舍皆音暑。不特六经,古音皆然。”
右景龙碑本不分章,三十六字,敦煌本、河、王本同,傅、范本四十字。河上题“鉴远第四十七”,王本题“四十七章”,范本题“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22468希望对你有帮助!
参考资料:. wbcertg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9:16
不出大门,可以知道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可以明白自然规律。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因此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见就明白,不必去做就成功。
这种观点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一种唯心主义认识论,与咱们所倡导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是背道而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9:17
万事万物的原理,并不在远不可及的地方,它就在我们心里.若能内观反省,除私去欲,不出门也能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也可明了自然的法则。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9:17
上面那些解释严重偏离老子的思想。其实“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反应的是老子“道”(也就是“无”)的哲学思想和他排斥感性认识的认识论,老子认为“认识”不是从实践中来的。《十二章》中也提到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也表现出老子认为过多的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各种颜色、声音、味道等,会使人眼瞎耳聋、口味败坏。回归你的问题:不出户怎么知天下?如果用老子的“道”的思想来解释你的问题,那就简单多了,老子认为世界本源是“道”,何为“道”?“道”即是“无”。所谓“天下”也是“无”,即要知“无”又何必要走到尘世中去受五味杂陈的扰乱呢?!而且圣人都是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的,一切依靠内心直觉,虽闭目塞听,但也可“不出户,知天下”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