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七个成语的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0:1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4:21
http://www.wendian.com.cn/idiom/j/4573.html 自己输入成语就会有解释 很详细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4:22
字词句整理一、通假字 ⒈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⒉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⒊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⒋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⒌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⒍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⒎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⒏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⒐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⒑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⒒详为予赵城。“详”通“佯”,假装。
二、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倚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驮着东西)
⑦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失败)
⑧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⑨余负重伤,逾垣走(蒙受,担负)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④因跪请秦王(趁机)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谁,哪一个)
闻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听说)
三、古今异义 ①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忧虑,担心。今义指害病;灾祸)
③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除掉,减掉,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⑤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⑧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⑨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⑩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
⑪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为名词,约定、契约。今义指*使不越出范围。)
⑫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姬妾今义:美女)
⑬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将来的)明年)
⑭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指以前)
⑮窃计欲亡走燕 (窃:古义私下里今义指偷东西 走:古义指逃走今义指走路)
⑯不如因而厚遇之(厚遇:古义好好招待今义优厚的待遇)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乃前曰;蔺相如前曰;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走上前)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③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④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⑤怀其璧(怀,怀揣着)
⑥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⑦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⑧臣语曰(语,告诉)
⑨赵王鼓瑟(鼓:弹奏)
⑩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嘻:苦笑声)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廷斥之(廷:在朝堂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④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⑤以绝秦望(以:用……来;绝,断绝)
⑥归璧与赵(归:使……归)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吾羞,不忍为之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宏大量)
③大王必欲急臣(急,*迫,使……急)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
②宁许以负秦曲(曲,理亏之责)
g.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五、特殊句式 a.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蔺相如者,赵人也
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⑥何者?严大国之以修敬也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⑧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翻译:而您被赵王宠幸)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被动
④使不辱于诸侯“于”字表被动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③状语后置:
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
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4、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壁与柱俱碎矣)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7、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
d.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4、(缪贤)对曰:“臣尝有罪……”
5、不如因厚遇之,使(之)归赵
6、相如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成语总结 1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2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渑池之会:也作“渑池之功”,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4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
5负荆请罪:〖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意义〗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6 刎颈之交:〖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意义〗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7怒发冲冠:〖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意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8白璧微瑕:〖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意义〗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美中不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4:22
价值连城:“价值连城”一语,出自《韩非子·和氏》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秦昭襄王原以15城换取“和氏之璧”因此便形成了“价值连城”这样一条成语。
“和氏璧”是以战国时期楚国一名樵夫的名字命名的。这位樵夫,名叫卞和,他不仅年轻力壮,还有着高超的识玉眼力。一天,卞和在荆山打柴时,发现了一块玉璞。他想,国库里缺少宝玉,整个国家就空然如洗,为此,堂堂楚国,常常受到列国诸侯的鄙视。那么,我何不把拾来的玉璞献给社稷?
他进献的国君是楚厉王。谁知楚厉王有眼无珠,非但不奖赏卞和,还说卞和以石充玉欺骗君王,当即砍下了卞和的一只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再次进殿献宝,谁知,由于鉴玉官从中作梗,二次献宝又没成功。这次卞和又被砍掉了另一只脚。
虽然失去了双脚,但卞和献宝之心仍未泯灭.当武王暴死文王继位后,卞和再次踏上了去往郢都的路途。
楚文王果然是位有道明君,具有识玉的慧眼,当卞和献上玉璞之后,他一眼便认定这是块珍宝。经人略加琢磨,玉璞便宝光四射,美妙无比。 楚文王为了表彰卞和三番两次冒死献宝壮举,遂将这块珍宝命名“和氏之璧”。
后来,这块“和氏之璧”几经流传,落到了赵惠文王手里。秦昭襄王也想要这“和氏之璧”,便差人下书,愿以15城作为代价来换取和氏璧。这样,和氏璧的价值便昂贵起来。
完璧归赵: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后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还给别人
渑池之功: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两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泰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
负荆请罪:〖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个故事也称之为“将相和”。后人利用这个故事,对主动向认错、道歉,自情严厉责罚的人,就称其为“负荆情罪”。
刎颈之交:成语解释: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成语出处: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如初.
怒发冲冠:〖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极端愤怒
〖例句〗~,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词)
〖近义〗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使用〗常用
〖歇后〗
〖谜面〗
〖典故〗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势力,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