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0: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9:25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种人,他不看别人成绩和辛苦,却吹毛求疵的找茬批评,甚至是千方百计地为难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犯小人”。二战名将中,也有这样的人,麦克阿瑟出于对潘兴等人的报复,对马歇尔的升迁百般刁难。
1933年,干脆一纸命令将马歇尔调往芝加哥的国民警卫队,罗斯福总统干预这件事也没有结果。也就是说,马歇尔的军旅生涯宣告结束,这样的结果让他郁闷至极,一连3个月没有笑过一次,但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不和“小人”一般见识。
“是金子一定会发光”,3年后峰回路转。
让马歇尔略感欣慰的是,这件事发生后,有许多的朋友、上级都在为他鸣不平,甚至罗斯福总统和陆军*亲自干预。骄横的麦克阿瑟不为所动,竟然扬言:“他干的是很好,但要等3年晋升”。说到底,他在陆军参谋长位置一天,晋升是不可能。
这种明目张胆地打击报复,让所有关心马歇尔的人,都认识到麦克阿瑟是个十足的“小人”。这样的结果让马歇尔心中的委屈,好受了许多。说明自己的努力,大家是认可和满意的,他不应该带着怨气工作,工作的越好,“小人”更挨骂。
他到了国民警卫队第33师担任高级教官。尽管是一支非正规部队,但也是准纪律部队,维护社会治安是它的主要工作。马歇尔首先与师长一起巡视了各部队,情况令人震惊:官兵们得过且过,出勤率低,训练科目杂乱无章,师长委托马歇尔施行整顿。
如何带部队,对马歇尔来说是“小菜一碟”。他一方面整顿军官队伍,凡是尽力去干的,既是有错也会再给机会,凡是不努力的,立刻调走;另一方面,对士兵采用各种激励措施,严格作风纪律。当然,还有马歇尔亲力亲为的示范作用。
很快,警卫队第33师,成为当地一支优秀的治安队伍。同时,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马歇尔不得不经常面对失业的工人、紧张的劳资关系等等,他施展高超的调解技巧,化解了许多问题,受到当地媒体的高度赞扬。
3年来,马歇尔重返军队的愿望依然强烈,终于等到了麦克阿瑟的任期届满。由于他的狂妄自大和目中无人,甚至连总统也不放在眼里。其届满后,随即以少将衔派往菲律宾,担任军事顾问,而马歇尔被晋升为准将,重回部队。
“苦尽甘来”,马歇尔走向陆军最高领导岗位。
1936年9月,马歇尔准将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来到华盛顿,他走向旅长岗位,抓训练、搞演习,忙的不可开交。因为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欧洲的紧张局面一定会波及到美国,尽管国内还一片歌舞升平的氛围,但军人必须时刻警惕战争。
罗斯福不愧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家,他在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后,也十分担忧不断恶化的国际形势,尽管有“中立法案”在*他的“手脚”,但为了美国的利益,加强武备是当务之急,他需要同样有此远见的军事*,马歇尔就是。
1938年,马歇尔调往陆军参谋部任陆军副参谋长,并兼任作战计划处*。这个职务,使他一下子成为官场的要人,迎来送往的事情多了起来,但他始终将精力放在军队建设方面。要知道,当时的美国陆军只有15万人,经费严重不足。
他提出了一个扩军计划,但在当时的美国,很难在国会上通过。马歇尔只想做一个“纯粹的军人”,不想与政客们打交道。但现实是没有他们的支持,他连施展才华的位置都没有。好在,潘兴等人的帮助,一年后,马歇尔出任陆军参谋长。
1939年,二战爆发,第三天罗斯福发表的“炉边谈话”,重申了美国中立的态度,禁止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马歇尔自然明白总统的“无奈之举”,尽管他四处宣传扩充军备的重要性,但政客就是政客,“宁肯输掉战争,也不愿丢掉选票”。
随着法国投降,30多万英、法联军被赶回了英吉利海峡对岸。这件事,对美国国内的政客们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清醒了过来。在他们看来,欧洲的沦陷,美国将不得不用一支海军舰队,保护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条战线,到那时,美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于是,美国社会180度大转弯,支持*重振军备。
过去遭到反对的扩军计划,甚至罗斯福还没有同意,国会就以高票通过,并且参议员还通过了《陆军补充法案》,将援助英国武器合法化。马歇尔即可将50万枝步*、8万挺机*、900门火炮,48小时内起运英国,可谓是“雪中送炭”。
在美国的帮助下,英国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德国入侵英国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转而发动了入侵苏联,根据“租借法案”,罗斯福决定对苏联进行援助。马歇尔更忙了,不但要加速本*队的扩充,还要兼顾盟友的军事援助。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宣战。让所有人生气的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日本会偷袭珍珠港,但没有判断错误的是,日本几乎同时对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发动了进攻,仅以伤亡几千人的代价,就攻占了菲律宾。
此时的麦克阿瑟成为众人议论的焦点,一些人希望他能“誓死与部队共存亡”,就连罗斯福也有这种想法,麦克阿瑟凭借其“*”的身份,经常给他制造一些麻烦,特别是反对派,常利用他干扰罗斯福的*,令人头疼。
当然,马歇尔也知道,好大喜功的麦克阿瑟把牛皮吹上了天,把他接出来,*一定会赞扬这位“抵抗到底的英雄”,甚至威胁到自己的位置。但他认为,麦克阿瑟还是一位优秀的军人,他说服罗斯福晋升他为四星上将,前往澳大利亚。
让人失望的是,麦克阿瑟不仅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反而到处声称自己在菲律宾坚持抵抗,没有得到及时的增援,一定是有人背后使坏。也就是说,菲律宾失败,错不在他,应该归罪于负责调配军需物资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
“小人就是小人”,他们的思维模式就是,我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错误都是别人的。他们看不懂别人的以德报怨,总认为别人应该这么做,但凡有事得罪他,他将记恨一辈子,以权压人、恩将仇报是这类人的必然之举。
如果马歇尔不把麦克阿瑟接出来,他会是什么结果呢?
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马歇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