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1 15: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3:20
亨利八世本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亨利八世本人无论在宗教改革前,还是在以宗教改革者的姿态出现后,对天主教的信仰并没有多大变化,亨利八世在其执政初期,与罗马教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教皇与法兰西国王的几次冲突中,旗帜鲜明地站在教皇一边。在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之际,亨利八世对其十分敌视,并竭力阻止新教思想传入英国,曾责令约克大主教沃尔西焚毁大批流入英国的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著作。
此外,他还撰写了题为《反对马丁·路德,捍卫七项圣礼》的专著,维护天主教的正统性。此书发表后,博得了天主教世界一片叫好声。他因此被罗马教皇授予了*教世界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一朵金玫瑰和“信仰的捍卫者”称号。在宗教改革过程中,亨利的所作所为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的信仰没有因为与教皇争夺英国教会控制权而改变。
他之所以挺身而出,推行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不是因为教义的分歧,而是基于*权利和物质利益的争夺。他是因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不得不推行宗教改革,来使英国教会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而归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在谋夺教会的财产以肥己时,在宗教的教义、礼仪上,他决不会像马丁·路德,尤其是加尔文那样执着,而是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无法斩断与天主教难以割舍的情缘,表现出极大的保守性。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是从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开始的。亨利八世遗弃的凯瑟琳正是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的姨妈。查理五世不仅统治着包括德国、西班牙、尼德兰、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岛和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在内的这样一个大帝国,而且还控制着能够决定亨利离婚案命运的罗马教皇。所以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随时都会给神圣罗马帝国和法国的武装入侵带来借口。
在这种形势下为对付外来入侵,除加强战备外,另一方面就是争取盟友和瓦解敌营,而当时唯一能够争取的盟友便是德国新教诸侯。恰好1536年时,法国和西班牙正忙于意大利战争,无暇顾及英国事务。于是,英国便以相对激进的改革内容换取德国新教诸侯与之结成同盟,结果便产生了《十条信纲》。1537年,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意大利战争开始冷却。1538年,双方订立了为期十年的停战协定,教皇保罗三世趁机建议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进攻英国。为了对付这一危机,根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亨利八世改变了自己的部分策略。
在国外,同德国的新教诸侯建立广泛的联系,甚至不惜违心的同德国新教诸侯克利福斯公爵的女儿安娜实现联姻。在国内,鉴于改革引起的激烈争论不利于*统治,亨利制定了保守的《六条信纲》,在宗教教义等各方面向天主教靠拢,并处死新教首领克伦威尔,丢车保帅,换取教会封建主对国王的拥戴。
亨利八世以议会作为推行改革的主要阵地,通过议会立法,制定一系列法律法案来迫使国内外反对派屈服。 1529年,改革议会召开,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拉开帷幕。此届议会历时七年,有八次会议。首次改革会议上颁布了“遗 嘱验证法案”、“丧 葬费法案”和“兼领 圣职法案”,*教会勒索死者及其家属财产,并褫夺了他们以教皇许可为由兼领圣俸的特权。
上院主教和修道院长虽然反对,但在国王压力下*从命。1534年召开两次改革议会。通过了在改革进程中有重大意义的“至尊法案”,承认国王是英格兰教会的世间最高领袖,有权监督法律事务和纠正教会弊端,同时还颁布了“叛逆法”,规定:凡攻击国王、王后及王位继承者,一律处以叛国罪。至此亨利八世将教会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拥有了惩治一切不满者,反叛者的法律依据。
1536年2—4月,改革议会的最后一次会议召开,会上通过议案宣布解散年收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和不动产皆归王室所有。1539年国会再度通过法案,关闭剩余的一切修道院。解散修道院及剥夺教会地产的行动,是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摧毁了教会的经济基础,增加了王室的经济实力。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亨利八世宗教改革过程中,重要的变革都是通过议会法令来实现的。
之所以依靠议会,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议会的重要地位,尤其是议会立法权的增长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同时由于王权的强大和亨利七世积存的大量财富使议会不能借征税问题要挟国王。相反,议会上院的部分贵族及议会中占多数的下院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出于经济利益的*和相互斗争的需要都向国王靠拢。在这种条件下,依靠议会立法来推行宗教改革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综上所述,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可以说是多姿多彩的,特点很多。除了上述三方面外,还有对教产的剥夺特别彻底等。所有这一切都对英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改革自上而下的进行,走游离于新旧教两端的中间道路,英国避免了改革可能引起的大的内乱和动荡,才没有像德国一样引起国内*,使民族教会名符其实。改革以议会立法的方式进行,无疑是明智之举,不仅为伊丽莎白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使议会得到了 充分的发展和锻炼。